怎麼給古董估價
  • 19年1月6日 17:5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怎麼給古董估價,古董作為人們所珍視的古代遺留下來的器物,是咱們先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更是珍貴的珍奇物品。在古董文物上面沉積著無數的我們歷史、文化以及當時的社會信息,而且這些信息是我們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所無法去取代的。 早先古董因為可以作為一件玩物,所以後來被我們稱之為“古玩”。那麼怎麼給古董估價呢?

古董估價一般地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全面評估一件古董的“價格”。

正確評估自己的經濟實力

先說一個小故事:在一家古玩店裡擺著一件青銅器,用一個裹著紅布的木托子襯墊著,標價10萬元,是店裡最貴的古董了。一位身家10萬元的學者收藏家看了愛不釋手,可是口袋裡只有萬把元可以調動,要是把存款全部花掉,今後的日子怎麼過?只好連說太貴太貴,遺憾萬分地走了。接著來了位身家百萬元的高級白領看了也喜歡,雖說可以付得起這個價錢,可是供樓款、供車款、小孩上學費用……?也只好戀戀不捨地走了。最後來了個身家千萬元的大款,進門就問你這裡哪件東西最貴?得知是這件青銅器後就吩咐跟班的:給錢!多給一萬連木頭架子一起拿走!

這個小故事很能說明問題:古董的價格在每個人眼裡是不一樣的,你覺得貴的東西,他覺得太便宜,因此不可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衡量。無論是純粹的業餘愛好還是投資增值,收藏都需要有經濟實力做後盾,所以玩古董首先要正確估量自己的經濟實力,在自身經濟實力允許的情況下量力而行地去尋找、收藏自己喜愛而又能買得起的藏品。一旦遇到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文物,最明智的選擇就是放棄,這樣才能保持平靜的心態,也就不容易吃虧上當。 我的一位朋友收藏開支很明確:每年20萬,用完就算。這樣他平日收藏的目標就確定在萬元或以下的藏品上,超過這個目標,再好的東西也不看。數年下來,他的收藏玩得是津津有味,沒有任何“財政赤字”,也就沒有任何精神壓力,收到的藏品價值早就翻了數十倍了,是一個相當成功的例子。

正確把握一件藏品的稀有程度

再說一個真實的小故事:4年前的一天,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古陶瓷鑒定專家趙自強先生帶著他的幾位學生一起逛古董市場,在一店裡見到一件南宋龍泉窯青釉雙環虎耳旋紋瓶,有小傷。店主開出了一個在當時來說相當高的價格。大家七嘴八舌品評了半天,都認為是好東西,可是都認為太貴,而且還帶傷。“古董毛了邊,不值一文錢”啊,因此都放棄了。而趙老師的評價是:東西到代,少見,可玩。一位新入行的女士也覺得還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器形的瓷器,隨便還了一個價就買下來了。回來後仔細核對資料,發現這樣器形的龍泉窯器在全國才兩三件,屬於“稀有品種”。消息傳開去,這件藏品一下子就成了藏家們追逐的對象,價格也因此直線上升,以超出近23倍的價格被江浙的玩家所買去。

這個故事說明,古董有很多種類,有民用、官用、御用,還有專門用於陪葬的冥器,一些市場稀有品種,即使是有傷殘,價格升漲也很快,而一些普通的品種,再完好也沒有升值的潛力。以唐三彩為例:過去唐三彩很貴,一件唐三彩馬動不動數百萬,普通的爐、盞也要數萬元,那是因為過去出土少。由於唐代講究厚葬,又有專門生產、出售冥器的商店,因此墓葬品相當豐富,隨著近年全國大規模基本建設,各地出土的唐三彩器物也就相當多,有的墓裡一次就出土數百件各種碗盤,所以三彩器的價格也就直線下跌,港澳有許多專門經營三彩器的古玩店就是因為沒有注意考慮市場稀有性,早期盲目吃進太多的三彩冥器,資金無法周轉而陷入慘淡經營甚至關門大吉。又比如清代許多大家族的祖宗畫像,確實是古董,可是拿到市場上就沒有價,就是因為各家各戶都有,存世量太多。

所以藏家們平時就要留心,要做功課,仔細考證每一種類文物的市場流通數量,哪些多,哪些少,哪些是稀有的,哪些是大路貨,這樣當你遇到一件器物的時候就能夠很快地判斷出它的市場稀有程度,而能夠正確評估它的價格了。

重視古董的文化積澱

我曾經在羊城晚報上發表過一篇題為《玩古董就是玩文化》的文章(2003年5月24日A12版),舉例詳述發掘一件古董的文化積澱所帶來的額外附加價值是十分巨大的,提出“真正的玩家就是要能夠看到一件古玩其中包括的普通人看不到的內涵,善於發掘出它特殊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並以此來使的一件不起眼的古玩身價百倍”。 實踐證明這個觀點是非常重要而且行之有效的。事實上,現代社會科技手段日新月異,資訊傳遞非常快捷,《中華博物》今古博達網一些會員就經常使用攝影手機在古玩店拍攝古玩的照片後現場傳到網上來鑒定、古董估價,然後決定是否購買,有的還是在美國、倫敦的拍賣場上直接發來的。因此可以說現代的古玩行情接近透明,在價格上已經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也就沒有什麼"撿漏"的機會了。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大陸很多賣家本身的文化涵養並不高,在判定一件古董的價格的時候相對較少地考慮、或者說還不能正確理解、意識到它的文化、歷史價值而留下了相當大的價格空間給有心的買家。因此在日常的“尋寶”過程中,我們應該十分注意研究一件古董所包含的文化、歷史信息,解讀別人不知道、不注意的細節,並以此來正確估量它的實際價格。可以說,這也是現代社會古玩藏家們真正能夠“撿漏” 的最後機會了。

把握價格的浮動性

一位資深的玩家是這樣談論自己的定價體會的,他把一件古董的價格分成兩種,一種是市場平均價格,一種是自己願意出的價格,根據自己對特定器物的喜愛程度來調整。例如一件市場平均價是千元的古董,要是很喜歡,不妨加上個20%-30%,因為自己喜歡,買到手就是勝利,就開心;如果不是很喜歡,或者沒有太大的成交意願,那就不妨減他個20%-30%,買到了也開心,因為撿了便宜貨,買不到也不失望,因為本來也就不是很在意。這種心態就很健康,因此他的收藏也比較成功。事實證明那些他加價買回來的古董本身肯定也包含了一些特定的因素的,而這些因素也為大家所認同,因此當時買貴一點的東西現在都漲價,早就物超所值了。

要有超前意識

近來很多廣州的玩家紛紛抱怨說在市場上看不到好的藏品,好東西都叫北京人、浙江人高價買走了。其實,他們應該好好檢討一下自己的價格評估概念。廣東的藏家並不是沒有錢,也不是出不起錢,可為什麼總是讓別人把好東西買走了呢?問題就出在對一件古董進行價格評估的時候沒有超前意識上。2004年5月,中國嘉德拍賣一件明末清初的青花嬰戲圖大筆筒,成交價121萬元,創下了歷史記錄。這件筆筒最早是廣東的玩家在香港發現的,當時要價28萬,廣東人還價22萬,而外地買家卻不還價就買走了,最終的結果證明具有超前意識的玩家才是大贏家。廣東人很精明,總是能夠正確把握市場價格,一旦探測到一件古董的價格偏高,常常就會猶豫甚至放棄,生怕自己吃虧,結果就是好東西都流到願意超前出價的玩家手上,等你清醒過來再要去追的時候,已經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了。趙自強老師曾經跟他的弟子們說:“想收藏好東西就要捨得出價,人家出一千,你就出一千二,這樣好東西就會不斷流到你身邊,你就會有更多的機會”。這是用通俗的語言詮釋了價格評估的超前意識。事實也證明了趙老師的遠見,目前活躍在廣東收藏界不少成功的收藏家們很多就是這樣做的。

其實古董估價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專門學問,不是這樣一篇短文所能夠完全說得明白的,不過對於越來越多新入門的准收藏家來說,能夠理解並注意應用上述的這些原則,應該說在日常的收藏活動中已經是足可應付的了,剩下的事情那就只能看各位自身的造化咯。

以上就是怎麼給古董估價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