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2011-2015年)期間湖南省田野考古發現成果
  • 15年5月18日 01:3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十二五」以來,湖南考古工作緊緊圍繞全省工作大局開展,在優化經濟建設環境,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推進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建設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2011~2015年,全省完成考古調查勘探面積共約 18000萬平方米,考古發掘面積共約 7.5萬平方米,出土文物和重要標本5萬餘件,完成 78個國家、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的文物調查勘探工作,完成 49個國家、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的文物考古發掘工作,工程項目涉及高速公路、鐵路、電力、天然氣、水利、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等等。
其中,長沙銅官窯的考古工作獲得國家文物局2011年「田野考古二等獎」。永順老司城、益陽兔子山的考古成果分別榮獲201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201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這些考古成果中,有的重大考古與文物保護成果像秦始皇兵馬俑一樣直接成了當地的人文景觀與旅遊資源,如湖南省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永順老司城遺址;有的考古與文物保護成果像馬王堆漢墓一樣成了湖湘文化的新符號,如長沙銅官窯遺址、城頭山古城遺址、益陽兔子山遺址等;有的重要成果更是成為湖南考古走出國門、主動參與到「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的具體行動和舉措,如援孟考古項目——毗訶羅普爾(Vikrampura)遺址。

二、建設工程中的考古成果
1、澧縣烏鴉山遺址
為配合道河防洪堤建設,201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對烏鴉山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根據發掘工作的成果,確認遺址的年代距今約3~10萬年,為舊石器時代晚期。
該遺址出土石製品17000餘件,最重要的是發現一套完整且距今約1~12萬年晚更新世時期地層剖面。這是湖南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出土大量舊石器,並保存有完整年代序列的舊石器遺址。
2、常德鼎城區貴家崗遺址
為配合常德煙廠技術改造項目建設,2013~2014年,常德市文物局對貴家崗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共清理出墓葬4座、灰坑31個、房屋基址3處、窯址1座,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及少量銅器,遺存年代為商代早期。貴家崗遺址的早商遺存與周邊地區目前已知的同時期遺存存在著明顯差異,或許代表了早商時期澧、沅水下游地區出現的一支新考古學文化。
3、汨羅市桐梓坡東周古墓群
2013年10月,岳陽市文物管理處組織對桐梓坡東周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清理古墓葬共25座,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玉器、陶器、石器。青銅器以劍、戈、矛、箭鏃為主,玉器有玉珮,陶器有鼎、敦、壺、罐、豆等,石器有滑石璧等。這些出土遺物依用途可分為兵器、裝飾品、生活用器和明器。這批墓葬分佈較為密集,隨葬器物組合和墓葬形制相近,楚文化特徵明顯,距離古羅子國城遺址關係密切,推測可能是楚國汨羅地區的家族墓地。
4、湘潭縣大鵬西路和湘蓮大道建設工地古墓群
為配合大鵬西路和湘蓮大道建設,2011年7月~2012年3月,湖南省考古所先後三次對該建設工地進行搶救性了考古發掘。發掘清理古墓葬共38座,分屬於戰國、西漢、東漢、南宋、明和清六個歷史時期,其中,戰國古墓葬8座,出土青銅劍2柄、陶壺1件;西漢古墓葬22座,出土有壇、罐、灶、倉、井、燈、熏、譙壺、雙耳罐等陶器,伴出滑石璧、銅鏡、銅錢、鐵釜、鐵劍、刀、弩機、泥錢、泥金餅等;東漢古墓葬1座,無隨葬品;宋代古墓葬1座,出土青瓷罐2個;明清古墓葬6座,出土陶罐2件、鐵棺釘11枚、墓碑1方。
5、辰溪黃土坡古墓群
為配合辰溪縣城市建設,2012年7~9月,懷化市文物處組織對黃土坡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清理戰國至漢代早期的古墓葬共43座,其中7座無隨葬品,另36座出土了陶、銅、鐵、玉、琉璃等各類器物共269件。
6、大塘嶺古墓群和諸葛城城址
為配合托口水電站建設, 2012年8~1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對大塘嶺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清理古墓葬共122座,其中,戰國古墓葬115座、西漢古墓葬1座、宋代古墓葬6座。出土各類器物400餘件(套),隨葬品以陶器為主,等級較高的墓葬常見鼎、敦、豆、壺組合,部分墓葬為罐/壺、豆/缽組合,有的僅有1件罐或豆,還有少數隨葬有銅、玉、滑石及琉璃等珍貴器物。另外,工作隊還對新發現的宋代諸葛城城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測繪,該城址保存最好的北城牆,殘高約4米、寬約5~10米,其他三面城牆均有損毀。
7、益陽市兔子山遺址
2012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益陽市文物處聯合對兔子山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清理了古井16口、灰坑56個、灰溝7條、房屋建築遺存9處。
遺址共出土了一大批包括簡牘、磚瓦、陶瓷器、漆木器、鐵器、銅器、動植物標本等不同材質的器物,基本瞭解鐵鋪嶺城址的年代、分佈範圍和文化內涵。
該遺址最重要的發現是出土了13000餘枚簡牘,皆為戰國至孫吳時期益陽縣的文書檔案。其中,J8出土的一件木觚上有「張楚之歲」字樣,這是第一次出土關於張楚政權的考古實物資料。J9出土的一片木牘已考證為秦二世胡亥即位後的昭告文書,其部分內容可與北京大學藏西漢簡牘中的《趙正書》互相映證,對於研究秦二世和秦末漢初的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兔子山遺址考古成果榮獲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8、大畈遺址
為配合杭瑞高速臨湘(湘鄂界)至岳陽公路建設,2013年5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對大畈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出土器物以陶器為主,器形有鬲、豆、盂、罐、鼎、盆、甗和陶拍,鬲最多,豆、盂、鼎、罐、盆次之,甗和陶拍最少。陶器的風格可分為兩類,一類以鬲、盂、罐、豆為主,表現出濃厚的楚文化特徵,在遺存中佔據絕對優勢的地位;另一類數量較少,以斂口鼎為主,鼎足飾有刻槽,並常見管狀中空的鼎足,具有明顯的土著文化風格。
目前,洞庭湖東岸及湘江下游地區的楚文化考古資料基本以墓葬為主,居址材料極少,大畈遺址作為典型的聚落遺址,文化內涵非常豐富,這對於建立本地區楚文化遺存的年代序列尤為重要。此外,關於楚文化進入湘江流域的時間和路線問題,學術界多有爭論,大畈遺址恰好位於湘、鄂、贛的交界地帶,瀕臨桃林河,是楚文化向南進入湘江流域的前沿陣地,其年代上限可早至春秋中期,該遺址為研究楚文化進入湘江流域的時間和路線問題,提供了珍貴的新材料。
9、中方荊坪楚漢古墓群
為配合懷化中方職業教育城建設,2013~2015年8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中方縣荊坪古墓群進行了多次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清理發掘了戰國至西漢早期古墓葬共145座。
此批墓葬歷史價值很高。一是墓葬的年代大部分為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中間沒有年代缺環,為研究楚、漢墓葬的傳承與演變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二是戰國墓葬表現出多元的文化特徵,其中既有佔絕對主體地位的楚墓,也有一定數量的非楚文化特徵的墓葬,由此可推測該地在戰國晚期還是楚地,而非秦地。墓地中多元的文化特徵,為探討本地區的文化結構、與周邊的文化交流情況等相關問題提供了重要信息。
10、湘鄉市三眼井遺址
為配合湘鄉市中醫院建設,201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對三眼井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古井、現代井共16口,重點對J1進行了發掘清理,除了出土有一些陶器殘片、筒瓦、板瓦、竹木質物品,最重要的是出土了約700枚簡牘。簡牘長23厘米,符合戰國晚期楚國量制的1尺標準,文字形態是典型的戰國楚文字。三眼井簡牘作為政府檔案,當是記錄戰國晚期楚國的管理方式,是縣、鄉、村邑等基層社會的具體運作,同時可以代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行政管理和基層社會運作儀軌,意義不僅限於湘鄉一地。
11、常德南坪漢代土墩墓群
為配合「偉星·金域藍灣」商品房小區建設,2010年3月~2011年10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對南坪漢代土墩墓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清理包括8座土墩墓在內共21座墓,出土銅器、鐵器、玉石器、漆木器、陶器、青瓷器、玻璃器和錢幣等各類器物650多件(套)。
12、耒陽陰家巷古墓群
為配合耒陽「西湖名庭」商品房小區建設,2011年8~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對陰家巷漢代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清理古墓葬共20餘座,出土各類器物300多件,以陶器為主,還有少量銅器和裝飾品。
13、長沙開福區六堆子遺址
為配合長沙市青少年宮改擴建工程,2014年8~12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對六堆子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共發掘清理出古城牆1段、壕溝1條、墓葬1座、古井70餘口、灰坑17座。古城牆已確認為漢代至南朝時期長沙古城的北城牆,壕溝可能為同期的護城河,在壕溝北側發現的一座魏晉時期墓葬也印證了對城牆和護城河性質的推斷。古井和灰坑內出土了大量日常生活實用器和簡牘。此考古成果為研究古代長沙人的日常生活習慣、飲食結構、人口密集程度、古代長沙的社會面貌、長沙城市發展史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14、慈利白公城城址
為配合尚德公館項目建設, 2015年3~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張家界市、縣文物部門相關人員,對該建設項目及白公城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調查、勘探。主要考古工作主要有地面踏查、鑽探、探溝發掘、清理護城河內岸剖面等,最重要的收穫是發現了白公城城址的城牆遺跡,並從考古層位學上確認了其修建於漢代。
15、藍山縣五里坪古墓群
為配合藍山縣經濟開發區的建設,2012、201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五里坪古墓群進行了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共發掘清理漢代至魏晉時期古墓葬239座,其中土坑墓194座、磚室墓45座,出土器物1300餘件(套),隨葬品以陶器為主,還有少量青銅器、鐵器、銀器、玻璃或銀質飾品。
此批墓葬為湘南地區漢晉時期墓葬的分期、年代框架的構建,以及深入認識湘南地區的喪葬習俗等提供了新的考古資料,也為進一步瞭解漢晉時期湘南與湘北、嶺南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提供了寶貴線索。
16、長沙華遠華中心五代至明代古城牆
為配合華遠華中心項目建設,2012年,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對該建設工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包括五代、宋代、明代三個歷史時期的長沙古城牆,另發掘清理了古井241口,出土器物多為戰國至明清時期的陶、瓷器,器形有豆、罐、執壺、碗、缽等。
17、長沙宋代官署建築基址和明王府建築基址
為配合長沙東牌樓國際金融中心建設,2011年,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對該建設工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宋代官署街坊建築基址、明王府建築遺址與城牆遺址和戰國至明清時期的人類生活遺跡。為研究相關學術問題提供了新資料。
18、長沙萬達廣場南宋至明清古城牆
為配合長沙萬達廣場建設,2011年,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對該建設工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一段南宋至明清的城牆遺跡,全長約120米,歷經多次毀修。其中南宋城垣底寬6米,採用中間夯築、兩邊砌磚的建築手法(圖九、十),個別磚面印有「長沙」、「忠義軍」等字樣;明清城牆疊壓在宋代牆體上並加寬加高,兩側以麻石護邊,底寬約19米。長沙萬達古城牆記錄了長沙古城演變的歷史片斷,反映了長沙古城局部的地貌變化,印證了相關文獻記載,具有重要學術研究價值。
19、羊舞嶺古窯址
為配合G319益陽南線高速公路建設,2013年8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益陽市文物處聯合對該建設項目涉及羊舞嶺古窯址的部分區域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出一座龍窯窯爐和元代制瓷作坊等遺跡遺存,為進一步研究羊舞嶺古窯址提供了很好的實物資料。
20、君山明代南京城城牆磚官窯遺址
為配合杭瑞高速公路建設,2010~2012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岳陽市文物處聯合對君山明代南京城城牆磚官窯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先後發掘清理了7座磚窯,出土大量銘有「總甲」「甲首」等文字的磚塊。這些文字在當地的宗譜方志上有明確記載,為我們對明初均工伕役的基層建制設置、明初移民與墾荒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21、常德七里橋明代榮王府義官古墓群
為配合「德國小鎮」項目建設,2015年3~5月,常德市博物館對明代榮王府義官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了明代墓葬10座,均為三合土澆築的長方形豎穴墓。這是常德市目前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好、墓葬形制最為完整的明代義官墓群,墓主均為明代常德榮王府內的侍從人員,為研究明代榮王家族歷史、明代常德城市史提供了一批新的材料。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