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裡明清御墨為什麼能保存到現在(共3張圖片)
  • 18年12月24日 14:0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故宮裡收藏的明清宮廷御墨為什麼保存到現在幾百年了,也不毀壞呢?明清時期清宮使用的宮廷御墨,多由御書處「墨作」完成。據造辦處「活計檔」記載,早在雍正時期,宮內藏墨已有相當數量,藏墨的管理工作亦被提上日程。乾隆皇帝即位之初,便組織了對內廷藏墨的清點、分類、鑒選和修復使得宮廷裡遺留下的古墨得以更好的保存。

為了保存古墨,乾隆做了以下的工作:

一、古墨分類裝箱和補膠修復
1.古墨分類裝箱
在清點藏墨時人們發現,宮廷藏墨有很大一部分已殘缺損壞。於是造辦處將鑒選過的墨按類進行了集中裝箱。由於乾隆特別重視明代方於魯、程君房墨與「好古墨」的收藏和保管。對於盛裝方、程墨箱子的樣式和裝潢都十分關心。通常貯藏在保存條件最好的「秘笈龍香」洋漆箱內。即便是方於魯、程君房破墨以及「平常古墨」,如果損傷並不是特別厲害,同樣被下令盛裝於被命名為「秘笈龍香」的二號洋漆箱中。
配套囊匣應運而生
在皇帝的直接授意下,與墨品相適應的各種形式的囊匣也應運而生。清代宮廷所要求的「恭造」風格源於清皇室的美學標準,即追求高貴典雅,精工細做,講究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當時宮廷墨囊匣的紋樣題材十分寬泛,有山水人物、自然景物、吉祥紋飾等諸多內容,大多富含深刻的吉祥寓意。這些囊匣既能展現出古樸典雅的風格、襯托出文物的精美,又能使文物得到很好的保護。僅就墨囊匣圖紋雕刻風格或工藝特徵的演變而言,其發展與同期的漆、竹、木、牙器等各門類的製作技藝保持著相同的流變方向,符合其時工藝美術領域共同的審美標準。實踐證明,一些名品歷經二百多年能完好地保存到現在,除了其本身的質量保證外,良好的包裝工藝功不可沒。

對於新制乾隆御墨及劉源墨,造辦處匣作同樣不敢輕視。為此工匠們專門設計了洋漆箱屜,盒蓋上刻「天章寶露」墨名,特別是「七層欄杆做七層花樣」。至於劉源墨,檔案中記載的主要內容是將其進行重裝。配套重裝是將已經打亂不得不按形分類的墨照原來所制套墨的樣式配套,再加包裝,恢復套墨的原本狀態。按照原本安排,完好的劉源墨被補入洋漆箱,箱蓋刻「千秋元笏」四字。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弘歷又提出將千秋元笏墨另配楠木箱。於是造辦處將所藏這十四種墨重新清點、整理,貯以高檔漆匣,題銘為「御香」,另有「乾隆戊午」字樣,並分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匣藏貯,外以緙絲龍紋黃緞包袱裹之。儘管劉源墨的盛裝箱多有變化,但是由於弘歷對其的偏好以及劉源墨本身質量的過硬保證,對於其「破壞之墨」的處理僅僅是「粘補」或「粘好」。並無大規模「毀」做之舉。

古墨修復
在對內廷藏墨的清點、歸類過程中,人們發現「破」墨佔有很大比重,如不經處理便無法繼續加以收藏。對這些殘缺、損壞的墨,弘歷指示進行「收拾」。根據墨品破碎程度的不同,「收拾」的措施主要包括粘補、描金、局部改型、複製重做以及補制等內容。首先是粘補。粘補是「收拾」中最為初級的修補手段。此舉對墨的原型做到最小程度的干預。特別是那些質量較好的墨品,如劉源墨、古墨等,一般不輕易毀掉,而是下令「好生粘嚴」、「粘好送進」以及「缺角粘補」等。其次是「鉤金」。鉤金即描金,是整個制墨工序中的一個步驟。由於保存不善,有些墨上原有的鉤金彩畫會逐漸褪掉。或者有些御墨在被呈覽時尚未來得及進行描金。因而檔案中有皇帝下令對其進行描補的明確記述。至於「鉤金」的部位,多為墨上表達墨主題或最主要裝飾之處,如墨名、龍紋等,而作為輔助裝飾部分的雲水紋則要求不多。再次是局部改型。此舉主要是針對某些墨形較為完好,但是墨形不合心意者進行的局部改動。採取的策略是少動則佳的原則。如某錠朱墨的兩頭皆不合聖意,便被要求進行刪改。又有琴式朱墨兩錠的枕足不全。弘歷下令「粘補、收拾,如收拾、粘補不得即將枕足磨平,入在配盛古墨箱內」。
宋人晁貫之在《墨經·新故》中有所論述:「凡新墨不及故墨。……膠久而固,固而乃發光彩。此古墨所以重於世。凡新墨不過三夏,殆不堪用。凡墨膠敗者末之,新煤再和殊善。入膠久之乃可和。」正因為如此,乾隆帝在其旨意中屢次提出「膠大些」或「加膠」、「多加膠」的字眼,這不僅是出於對其書畫過程中墨色濃淡的考慮,而且包含著對於墨品本身保存條件的要求。古人以膠作為粘接劑、以模制墨的本意應當是使墨品的質地更加堅挺。

明代古狻猊墨

                          明代古狻猊墨

乾隆時期對於墨的整理,使得故宮裡的大量「古墨」得以妥善保存。經過貫穿整個乾隆朝的整理,大量珍品古墨得以保存至今,皆應得益於當年建立起來的名墨保護體系。儘管當時整理藏墨時對大量墨進行了毀制,特別是有些古墨經過毀做失去了墨品的本來原貌,對於後人瞭解古墨的形制無疑也是一個損失。

龍戲珠御墨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