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岳州窯,古代漢族瓷窯之一。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內。「岳州窯」之名,始見於唐代陸羽《茶經·四之器》。唐代岳州窯在陸羽《茶經》中列宜茶青瓷名窯第4位。窯址位於湖南湘陰城關及縣內其它地區,人稱湘陰窯。我國窯名出自唐代,而湘陰唐時屬岳州轄地,所以唐代稱其為岳州窯。岳州窯始燒於東漢,中經西晉、南朝、隋,一直延續到唐代。
岳州窯地處湖南省湘陰縣城關鎮堤院一帶,北起水門,南至洞庭廟舊址,全長700餘米的範圍內。湘陰縣舊屬岳州,故名。當地居民中至今流傳「湘陰是個萬窯窩,未有湘陰先有窯」。湘陰縣是個古城,湘陰窯窯址發現於1952年,1972年又在窯頭山、梨園等地發現了早期窯址,1972年又在窯頭山、梨園等地發現了早期窯址,1975年冬進行了試掘,出土了大量晉至初唐的青瓷器和窯具。它燒造的時間,可上溯至漢代、三國,可見其歷史久遠矣。
岳州窯瓷胎在唐五代時較為輕薄,胎質不如越窯青瓷緊密,胎色早期呈紅或米黃色,晚期為灰白色。釉色以青綠色居多,也有青黃色的。釉薄而質細,釉泡較小,玻璃質感很強。釉面有不規則的細小冰裂紋,有流釉現象。不少器具的胎骨和釉面結合牢固,容易產生剝落的現象。唐代燒製時使用墊餅支燒;五代用支釘支燒,在盤碗底部留有支釘痕跡。岳州窯器物豐富多彩,有碗、盤、瓶、高足盤、四系罐、八稜短流壺等。碗的足以圓餅形和玉璧形為主,高足盤、八稜短流壺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它注重裝飾藝術,紋飾以印花為主,並配以劃花。器物肩腹部往往裝飾著由團花和卷葉紋組成的帶狀紋飾。此外還有浮雕蓮瓣紋裝飾的,具有獨特的風格。1973年湖南省湘陰縣出土了一尊罕見的青釉龍首,年代為隋朝。胎骨呈灰白色,施青色釉,開片自然,燒結火候較高。口流作龍首狀,手為龍尾形態,器型呈鼓圓,下配有三個高蹄足,十分穩當,生動活潑。此器物應該屬於仿先秦時期的金屬?器,造型典雅別緻,是岳州窯中的精品,現藏湖南省博物館。岳州窯在漢族陶瓷史上地位比較重要,上承江浙越窯青瓷,下啟長沙銅官窯,這裡是華中地區先民用瓷的主要產地,大量出土的器物足以證明這一點。
「岳州窯」在今湖南湘陰縣境內,因歷代隸屬岳州而得名。沿湘江流域兩岸縱向建窯燒製,窯址多達十幾處。縣城南面逆水有八甲窯、楊山湖窯、青竹寺窯、鐵角嘴窯、窯頭山窯、白梅窯、長沙窯,北面順水有烏龍嘴窯、三峰窯、雲田窯、鹿角窯等。主要由立式圓形窯和斜坡式龍形窯組成,時間跨越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至宋,沿襲千餘年。雛形期漢前,成器兩漢,行銷兩晉,盛於隋唐,衰於宋。製器有建築裝飾器、生活用器、文房用器及觀賞器等;品種有碗、壺、盤、碟、缽,多系罐、杯、燈、虎子、蓮花尊、梅瓶、雞首壺等;釉色有米黃、豆青、蝦青、白釉、褐色釉、醬釉、淺綠、青釉等;裝飾工藝有蓮紋和幾何刻花、印花、畫花、釉下點彩及雕塑等。由於水路順湘江入洞庭通河達海,十分便捷,加之岳州窯製器造型豐富、品種齊全,在全國各地及東南亞、日本等地區均有出土發現。多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國際友人對「岳州窯」進行了研究、探討,發掘和發現了許多有價值的實物,從而對「岳州窯」作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肯定。
「岳州窯」最早的青瓷
民間流傳民謠:「湘陰有個萬窯窩,要進城門過窯坡。」據縣志記載,宋前湘陰有個「瓦碎潭」,故此足以證明,湘陰曆代有燒窯的歷史。從多處窯址堆集層及漢晉墓發掘中,發現許多漢、晉、隋、唐青瓷器及青瓷片,證明先人有燒製青瓷的工藝技術且規模龐大,專家在「青竹寺」窯址考古發掘中,發現紀年款布紋青瓷片(銘文「漢安二年」公元143年)。此瓷片與原地窯址的青瓷器物一致,另其縣城附近出土幾處墓葬,出土了青瓷四系罐、油燈、碗、碟等都是「岳州窯」製器,同時一起出土了「大泉五十」「直百五朱」「太平百泉」「貨泉」錢幣,也可佐證該出土器系漢三國兩晉器物。「岳州窯」胎質細膩、灰白,器形厚重,敲擊有金屬般聲音,瓷化極高,青瓷開片,造型古樸美觀、光潔;釉下螢光閃爍,玻璃質感強,唐代茶聖陸羽贊之「岳州瓷青、青則益茶」,唐詩人劉言史有詩云「湘瓷泛青花」,故此,專家認定,「岳州窯」為最早青瓷當之無愧。
「岳州窯」最早使用匣缽腹燒
1997年專家從湘陰馬王堪基建工地龍形窯址發掘發現並予以界定,該窯系屬兩晉、南北朝、隋代窯址。該窯維繫時間長,文化層面清晰可辨,窯局部長8米,寬2米,斜坡式龍形窯,坐北朝南,窯壁用方磚砌成,窯內佈滿幾種不同的匣缽排列整齊,堆放有序。當時匣缽是根據製品器大小高低而定的,使用匣缽腹燒法,是窯工們歷年經驗總結的結果。匣缽是含沙量大的粗陶泥製成,圓筒狀,下方有底,壁厚2厘米左右,先入「匣缽窯」燒製成,再裝製品坯料於腹中入窯燒。清代唐英《陶冶圖說》載匣缽成形後「俟匣坯微干,略加施削,入窯空燒一次方堪應用」。用匣缽燒製器物,受熱均勻,可防止窯火直接接觸,避免污染、粘結,同時疊層堆放量大、成品率高、精美、釉色肥潤,只要匣缽完好可重複使用,為窯工們節約了成本,增加收入。相傳民諺有「窯貨對本利,床上蓋絮被」,可見當時岳州瓷器暢銷的繁榮景象,眾多陶瓷界專家認定「岳州窯」匣缽腹燒法首創於晉代,為青瓷發展作出了最大的貢獻。
「岳州窯」最早的官窯
馬王堪窯址考古發掘,發現有一件內刻「官」字款的匣缽,同時在兩晉、南北朝堆集層面發現「太官」二字青瓷片(「太官」在兩漢掌管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據此,可以認定該窯燒製的器物供朝廷使用。在封建社會能得到皇室的認可,可見「岳州窯」瓷器有多高貴典雅。由此定論「岳州窯」實屬官窯,也就驗證了歷代流傳的湘陰有「四十八皇窯」的說法。
「岳州窯」最早的釉下彩
從漢、晉墓葬及窯址中發現釉下點彩碗、水盂、四系罐、盤口壺等「岳州窯」器。器物呈豆青、淺黃,釉下點彩呈褐色,有的器物口沿均布點彩,有的器物週身幾何對稱點彩,有的器物按天象點彩等,改變了前朝單色釉製器,為後世釉下彩繪奠定了基礎,如唐、五代的長沙窯、白梅窯及雲田窯等。釉下彩繪源宗此處,在兩晉點彩遺風上又有創新,釉下彩繪重筆大寫意花卉、詩詞等,畫工灑脫飄逸,詩詞通俗,書畫自然,層次分明,立體感強。彩繪與釉面色彩對比強烈,也稱兩彩,體現了工匠們的大家風範。許多專家學者認定「岳州窯」青瓷釉下點彩最早,始於兩晉。
「岳州窯」最早使用匣缽腹燒
1997年專家從湘陰馬王堪基建工地龍形窯址發掘發現並予以界定,該窯系屬兩晉、南北朝、隋代窯址。該窯維繫時間長,文化層面清晰可辨,窯局部長8米,寬2米,斜坡式龍形窯,坐北朝南,窯壁用方磚砌成,窯內佈滿幾種不同的匣缽排列整齊,堆放有序。當時匣缽是根據製品器大小高低而定的,使用匣缽腹燒法,是窯工們歷年經驗總結的結果。匣缽是含沙量大的粗陶泥製成,圓筒狀,下方有底,壁厚2厘米左右,先入「匣缽窯」燒製成,再裝製品坯料於腹中入窯燒。清代唐英《陶冶圖說》載匣缽成形後「俟匣坯微干,略加施削,入窯空燒一次方堪應用」。用匣缽燒製器物,受熱均勻,可防止窯火直接接觸,避免污染、粘結,同時疊層堆放量大、成品率高、精美、釉色肥潤,只要匣缽完好可重複使用,為窯工們節約了成本,增加收入。相傳民諺有「窯貨對本利,床上蓋絮被」,可見當時岳州瓷器暢銷的繁榮景象,眾多陶瓷界專家認定「岳州窯」匣缽腹燒法首創於晉代,為青瓷發展作出了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