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隋代虞弘古墓(共2張圖片)
  • 24年11月22日 10:2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虞弘墓是隋代的古墓,虞弘墓最出名的就是虞弘墓石槨,虞弘墓,東西方文化交流最珍貴的資料,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這是我國第一座經過科學發掘、有準確紀年、並有著完整豐富中亞圖像資料的古代墓葬。
隋代虞弘墓坐北朝南,為磚砌單室墓,由墓道、甬道、墓門、墓室幾部分組成。葬具僅存一漢白玉石槨。石槨呈三開間,歇山頂式殿堂,建築由底座、槨壁和坡面頂三部分組成,總長2.95米,寬2.2米,高2米。槨座下四周各墊兩獅頭,頭向外,背上負著槨座。在槨內外,有兩具已散亂腐朽的人骨,經專家鑒定,屬一男一女,結合墓誌,我們知道該墓為一座夫妻合葬墓。 石槨是中式的弧邊方形—整體上是方形,四個角被砌成了弧形,這是北朝隋唐時期普遍的墓葬形制。石槨是三開間,歇山頂式殿堂,槨座下四周各墊了兩個石獅頭,它們的背上負著槨座。在槨內外,有兩具已散亂腐朽的人骨,屬一男一女,其中的男主人,就是虞弘。
  據隋代虞弘古墓墓誌載,男墓主人姓虞名弘,字莫潘,魚國尉紇麟城人,曾奉茹茹國王之命,出使波斯、吐谷渾等國,後出使北齊,隨後便在北齊、北周和隋為官,在北週一度「檢校薩保府」,職掌人華外國人事務,隋開皇十二年(582年)卒於晉陽,時年59歲。
1999年 7月初,一場暴雨過後,太原市晉源區王郭村村民王秋生修整村南被雨水沖毀的一條上路。勞動中他觸到一堅硬石板,順著石板四緣挖開,看見一小型石質屋頂。再向四面擴挖,發現在石屋周圍有磚砌成的四道牆壁,近方形,將石屋圍在中間,原來這是一座墓頂已被破壞的古代磚室墓。隨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太原市晉源區文物旅遊局迅速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這就是後來震驚學術界的太原隋代虞弘墓。

隋代虞弘古墓出土隨葬品除石槨外,還有墓誌、瓷碗殘片、漢白玉人物俑、八稜彩繪雕刻柱、蓮花座、銅幣等共計80佘件。人物俑分漢白玉和砂岩兩種石質,共16件。有侍從俑、伎樂俑和拄劍俑三種類型,人物形象分胡人和漢人兩種,漢白玉石俑通體施褐彩,再加衣紋彩繪。石俑下部雕出榫頭,立於漢白玉蓮花座上。這種作法,同時期佛教造像常見,而用於隨葬品中,首見於河南隋張盛墓瓷隨葬俑,虞弘墓的漢白玉石刻造像可謂又一重要發現。墓葬中一個持壺男侍俑,整齊濃密的齊耳短髮、深目高鼻,身穿圓領窄袖袍,腰繫蹀躞帶,帶上系挎佩刀、小鰭等七件物事。這種裝束,可以說是唐代蹀躞七事制度的濫觴。
  虞弘墓最具重大意義的考古發現,是描述中西亞波斯粟特人文化生活的漢白玉浮雕彩繪圖像。石槨除槨頂外,槨壁、槨座均有浮雕,並施以彩繪和描金。浮雕彩繪內容由50多個單體圖像組合而成,內容豐富多彩。有盛大的宴飲場景;有熱烈的樂舞場面;還有激烈的狩獵場景及人獅搏鬥的慘烈景象。圖中人物形象均為高鼻、深目、黑髮、濃須。圖案中的繫帶鳥、魚尾翼馬和葡萄葉蔓紋飾,胡騰舞和襖教拜火祭壇,充滿了異國風情而且生動鮮活,讓人感受到濃烈的中亞民族的宗教文化和生活氣息。石槨的中國建築構造和浮雕繪畫的外來內容,與出土的虞弘墓誌內容十分吻合,它們相互印證了墓主人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的經歷。虞弘墓是迄今為止中原地區發現的少數經過科學發掘,又有準確紀年的反映中亞文化的考古資料,內容豐富,保存完整。這一發現說明,當時的晉陽與西亞地區的物質和文化交流已十分頻繁。
  虞弘墓石槨的浮雕彩繪,不但是世界頂級藝術珍品,而且已成為反映漢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集中的實物圖像資料,也是國際學術界研究古代絲綢之路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熱點素材。
  
  漢白玉石槨浮雕彩繪主要由槨壁、槨座兩部分組成。槨壁共9塊,每塊又由上下兩組圖案組成。前壁雕刻彩繪,內壁素面,左右及後壁內壁浮雕彩繪,向外僅有墨色人物畫,但大部分已模糊不清。現以前左壁為始,逆時針方向分別敘述。
  
隋代虞弘古墓槨壁浮雕彩繪
  
  
  
  1、前左側壁。上圖為出行圖,圖案雕繪共4人,一人牽馬,兩人隨行,主人坐在棗紅色高頭大馬上,獵狗、吉祥鳥伴隨,整個畫面生活氣息濃厚。人物形象高鼻、深目、黑髮,栩栩如生,下圖雕繪一匹飛馳的有翼神馬,馬的後部變形為魚身魚尾。
  2、左壁前部。上圖為飲宴樂舞圖,在有圍欄的六角台上,三人勾肩搭背,手舞足蹈,跳著當時中亞流行的胡騰舞,台下二人懷抱酒罈,一派節日歡樂的場面,下圖為翼馬與雄獅迎面搏鬥的場面。
  3、左壁後部。上圖為騎駝射獅圖,一卷髮騎士拉弓射擊,兩頭雄獅,張著血盆大口與騎士搏鬥,駱駝、獵狗不甘示弱,助主人一臂之力,場面十分緊張激烈;下圖為一大漢敞胸裸背,坐在鑲有花邊的圓毯上,手握角形器,悠閒自得,開懷暢飲。
  4、後壁左側。上圖為人獅搏鬥圖,一長髮騎士坐在單峰駱駝上,回首拉弓,兩頭獅子前後夾攻,畫面緊張激烈,動感十足。下圖為一隻山羊在草地上狂奔的畫面。
  5、後壁中部。上圖為一個宏大的飲宴樂舞場面,居中平台上,男女主人舉杯對飲,侍從站立兩旁。台下一胡人獨舞旋轉,綵帶飛舞。兩側持琵琶、箜篌、束腰鼓等樂器的樂人伴奏,組成了一幅喜慶、歡樂、祥和的場面,下圖表現的則是人獅格鬥場面。兩頭獅子分別將兩人頭部咬人口中,兩人將寶劍刺穿獅子的腹部,整個畫面驚心動魄,十分慘烈。
  6、後壁右側。上圖為騎象搏鬥圖,騎士頭戴花冠,手持寶劍,獵狗緊隨其後。三頭獅子將其團團圍攻,進行著一場殊死搏鬥;下圖卻雕繪著一隻鴿子,似寓意人類嚮往和平生活的一面。
  7、右壁後部。上圖為行旅飲食圖,主人騎一高頭大馬,隨從持物前後侍奉,為途中小憩的一個場面;下圖為一隻山羊漫不經心行走在草叢中的畫面。
  8、右壁前部。上圖為休閒圖,主人手持敞口高足杯,打坐在束腰座上,僕人單腿下跪手端果盤在前伺候,樂人懷抱琵琶在一旁演奏助興,反映出主人高貴富有的悠閒生活畫面。
  9、前壁右側。上圖為出行圖,主人頭戴日月冠,身穿紅色圓領長袍半背衫,下著白色緊腿長褲和軟靴,氣宇軒昂,坐在馬背上,侍從手舉華蓋、持物隨其左右,顯示了主人一派高貴典雅、尊貴無比的生活場景,下圖為牛獅搏鬥圖。
  
隋代虞弘古墓槨座浮雕彩繪
  槨座浮雕彩繪圖案四面全部向外,圖案分上下兩層,共29幅。前面及左右為浮雕彩繪,後面僅彩繪未浮雕,但色澤艷麗,內容豐富。每幅圖案由彩繪或雕刻成的龕門、壺門或用束腰柱自然分隔,形成各個單獨的系列圖案。內容主要為狩獵圖、飲酒圖、樂舞圖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槨座前居中。雕繪著一幅兩個人首鷹身者抬著一個火壇的圖案。火壇圖案是一個束腰形祭壇,燃燒著熊熊火焰。左右兩傍,各有一個人首鷹身的祭司相對而立,傾身抬著火壇一側。波斯薩珊王朝信奉瑣羅亞斯德教(即祆教),崇拜太陽、光明與火,聖火祭壇是祆教禮儀的象徵,與墓主人生前崇拜祆教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古代,橫跨亞歐的絲綢之路是一條曾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貢獻的路,也是一條充滿夢想和傳奇的神秘之路。通過這條路,遙遠的西方文化藝術穿越沙漠、草原,隨著駝隊到達了古老的東方,隋代虞弘墓石槨浮雕彩畫內容表現的是起源於波斯帝國的國教——祆教。祆教曾在中西亞興盛多年,後隨著波斯帝國的衰亡而式微。對其民族、宗教文化的探尋和研究是當今學術界的一個重要課題。
  中國古代文獻中有許多關於人華西域、中亞人文化生活的記載。但沒有科學地發掘過一座當時人華中西亞人的墓葬,最多只有墓誌發現。虞弘墓是一座人華中西亞人的墓葬,而不是人華中西亞人後代的墓葬,所以它的發現和科學發掘,更有益於研究北朝時期中西亞遊牧民族在華的活動及與華夏民族融合的情況。從這個角度講,虞弘墓的發現,撩開了古代入華西域、中亞人的神秘面紗。隨著其後西安安伽、康業等一批中西亞人墓葬的發現,人們對他們的文化及那時中國古代的開放情形有了新的理解。從虞弘家族定居晉陽及晉陽有「薩保府」看,定居在晉陽的中亞人數量一定很多,並且延續了幾個世紀,說明早在1400多年前,晉陽與中、西亞就有著緊密的經濟、文化和藝術交流,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心地位。晉陽在當時已是一個對外交流十分開放的城市,走在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
  虞弘墓石槨浮雕彩繪,不但是難得的藝術珍品,而且是反映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最豐富的一批實物圖像資料,也是國際學術界研究古代絲綢之路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實物例證。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