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王子午鼎是楚國令尹王子午墓中發現的7件列鼎中最大的一件,現藏於河南省博物院,其他6件分別藏在國家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淅川縣博物館。該鼎在發掘時曾引起考古界很大轟動。那麼,王子午鼎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王子午鼎介紹:
鼎通高76厘米,口徑66厘米,侈口、束腰、鼓腹、平底、三蹄形足,口沿上有兩外侈的長方形耳,旁邊攀附6條龍形獸,腹部滿浮雕的攀龍和竊曲、弦紋。內腹及底和蓋內均鑄有相同的銘文。王子午鼎是楚莊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國令伊(宰相)之職的王子午(又名子庾)的器物,中有確切的人名與地名。王子午鼎成為研究楚文化的標準器。
王子午鼎寬體、束腰、平底、斜立式耳,口部有一周厚邊,器身周圍有六個浮雕夔龍作攀附狀,獸口咬著鼎的口沿,足抓著鼎的腰箍,使鼎在香煙繚繞中有升騰的感覺。鼎蓋作平頂微弧,
有圜形鈕。蓋、頸、腹內壁均鑄銘文,腹銘84字,記述王子午作器的用途和歌頌自己的功德。 王子午鼎系分鑄後焊接而成,採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構思,技藝之高超,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是第一流的水平。
王子午鼎具獨特的楚式風格,造型呈平底束腰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楚王好細腰」的故事。環繞鼎腹的六條立體怪獸,各由兩條夔龍蜷曲盤繞而成,是採用失蠟法分別鑄出,然後焊接於鼎身的,顯示了很高的鑄造水準。在細部裝飾上採用浮雕、立雕、分鑄、榫卯、焊接等技術。優美的造型、精細的紋飾、浪漫奇詭的題材,正是楚國文化藝術的突出特徵。長篇銘文表達了對先祖的追思,敘說了王子午自己施德政於民的業績,並教育子孫須以此為準則。全文語詞流暢押韻,是楚國青銅器上不多見的長篇美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此外,銘文用鳥篆書寫,有中國最早的「美術字」之譽。王子午鼎是春秋時期楚國的青銅器,墓中出土了一組共七件銅鼎,鼎上銘刻有「王子午」字樣,七鼎由大到小排列,稱為列鼎,此器是其中最大的一件。
王子午鼎40年前出土
列鼎彰顯尊貴
要想瞭解王子午鼎的身世,不得不將時間倒回至40年前。1977年,河南省淅川縣發生了罕見的大旱,丹江水庫一度枯竭,河水一退數里。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在沙灘上玩耍,一不小心被什麼東西絆了一下,他低頭仔細一看,原來是沙灘上露出了一個綠色的東西,他趕緊叫來大人,後來又發現一些類似的東西,隨後大家趕緊將消息上報至淅川縣文物局,淅川縣文物局經過初步勘探懷疑有古墓葬,所以立即組織考古人員在丹江口水庫邊上的龍山山脊開始了考古發掘。
不出所料,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古,考古隊員們發現了3座古墓,從銘文判斷,年代都是春秋時期楚國墓葬。雖經盜掘,墓中依然出土了不少青銅禮器、樂器和兵器。而王子午鼎就是在其中的2號墓出土的。這些鼎共有7件,造型與紋飾完全相同,只是大小迥異,最大的高67厘米、口徑66厘米、腹徑68厘米,每件鼎寬體、束腰、平底,口部有一周厚邊,器身周圍攀附著6條浮雕夔龍,獸口咬著鼎的口沿,獸足抓著鼎的腰箍,給人一種欲要升騰的感覺。如此規模宏大的陪葬列鼎,充分顯示出墓主人極為顯赫的身份。
列鼎主人為王子午
據《周禮》記載, 西周時期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那麼,根據河南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的七鼎,可以斷定該墓墓主人身份一定是諸侯。那麼,他又是哪一位諸侯呢?
按照中國古代的禮制, 鼎為重器,一旦刻上名字就不能隨便送人,除享用終身外,死後還要陪葬在墓中,所以發現了鼎,也就等於找到了鼎的主人。所幸的是,經過專家的修復,原先破碎的鼎已經修復完整,所以其內銘文也得以破解。鼎內壁及底部,鑄有鳥篆銘文14行84字:「佳正月初吉丁亥,王子午擇其吉金,自作□彝□鼎,用享以孝於我皇祖文考,用祈眉壽(溫)恭舒遲,畏忌□□,敬其盟祀,永受其福。余不畏不差,惠於政德,(淑)於威儀,闌闌獸獸。令尹子庚,民之所亟,萬年無期,子孫是制。」銘文中提到了一個名叫王子午的人,根據史籍記載,王子午又稱子庚,是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的兒子,也是楚共王的弟弟。他在楚共王時任令尹一職。之後,河南淅川下寺2號墓七大列鼎被後人稱為「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特性:外撇耳、平底、束腰
王子午鼎造型的顯著特徵,就是極度誇張輪廓線條,使輪廓線在不同的平面上,沿著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收縮或伸展。各部位和部位結合之間,都拒絕了直形,而頻繁地使用斜形、弧形線條的組合,以求得造型空間上的變化。如鼎耳的造型呈弧形,摒棄了常見的直立安裝法,而採用極為誇張的向下傾斜的形式,安裝於口沿之上;鼎腹的中部向內收縮,形成一個明顯的腰形結構,從而將腹部的輪廓線一分為二;鼎足的外側則使用內凹的弧形線條,造成鼎足向內收斂的視覺感。整體看去,其造型輪廓有「一波三折」之感。這是東周時期楚國所獨有的一種造型形式,故又被稱為「楚式鼎」。
在鼎腹的周圍,附有六隻以失蠟法鑄就的怪獸,它們的前爪緊抓住口沿,後爪蹬著腰部,正在向鼎內探視,似在覬覦鼎中的美食。鼎足的上部浮雕獸面紋,鼎腹部的外壁和耳部雕鏤當時流行的龍形紋和蟠虺紋。「王子午」鼎的製作工藝十分精湛,鼎足與底部的結合還採用了冷焊工藝,這是中國古代冶金工藝史上極其重要的突破。這些精湛的製作工藝的運用,使得「王子午」鼎進入了非常完美的境界。
王子午鼎內壁銘14行86字,銘文字體修長,筆畫婉轉逶迤,頗多類似鳥蟲書一樣的裝飾性筆畫,看上去別具一格。
銘文大意是說,在某年的正月丁亥日,王子午選擇上好的銅料,鑄造了七件列鼎,用於祭祀祖先神靈以及進行嚴肅的盟誓,祈求長壽安康。希望子孫後代永遠像他一樣:恭敬而嚴肅地對待祭祀和盟誓,既要有膽有識,無所畏懼,又要小心謹慎,避免失誤;既要施行德政,又要不失威儀;既要以保衛楚國社稷為根本,又要照顧國民的意願,急民之所急。並將此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
銘文中的王子午,即《左傳》所記載的「公子午」,又名子庚,乃楚莊王之子,楚共王之弟。王子午也曾立下戰功,前560年,楚共王卒,吳國乘機發兵侵楚,楚將養由基(就是那個有名的神箭手)窮於應付,子庚率師支援。雙方大戰於庸浦(在今安徽無為縣南),吳人果然輕敵冒進,楚軍伏兵突然從四面殺出,吳軍毫無防備,大敗虧輸,吳公子黨也做了俘虜。第二年,楚人為報吳侵楚之役,由令尹子囊率軍伐吳。吳人堅守不戰,子囊只好退兵。可子囊也犯了吳軍上年所犯的同樣錯誤,以為吳不能戰而疏於防備,結果吳也設伏於險隘,大敗楚軍,俘楚公子宜谷。子囊悔恨交加,回國不久就病死了。享年約四十餘歲。
除了王子午鼎的主人是達官顯貴之外,其造型獨特也是人們一直所稱道的。春秋中期以後,宗周禮制崩壞,各諸侯國的青銅器製造一掃周王室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形制不再拘泥於固定的模式,紋飾也開始了新的風尚。其中,王子午鼎正是這種新風尚的體現。外撇耳、平底、束腰是王子午鼎的最大特點,而這些特點均與實用有關。春秋時,升鼎裝好牛羊肉後一般會被移至中庭,所以鼎兩邊就設計為外撇耳,這樣利於抬鼎。而束腰的設計卻和其他升鼎有很大不同,其他地方的鼎腰部渾圓外凸,而王子午鼎卻是束腰收腹,腰部好像被一條腰帶緊緊地紮起來似的,顯示出濃厚的楚國風格。為什麼楚國鼎會形成如此不同的風格呢?有研究人員稱,這與楚王的癖好有關。
《史記》中記載,楚靈王喜歡腰身纖細的人,而對肚大腰圓的人極為反感,楚國的朝中官員為了迎合楚靈王奇怪的癖好,都普遍進行節食減肥,並且把腰帶束得緊緊的。相傳,為了能讓自己的腰纖細,楚國朝中官員們常常餓得頭昏眼花,站都站不起來。從此也就有了「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典故。後人也常把女子纖細的腰稱為「楚腰」。這種追求細腰的風氣刮到青銅禮器的鑄造上,就形成了王子午鼎的獨特風格。
王子午鼎再現失蠟法鑄造工藝
除了王子午鼎的造型別具一格之外,其上的爬獸裝飾也引起不少學者研究的興趣。根據專家檢測,這些爬獸都是用失蠟法鑄造的。據介紹,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在此之前沒有發現過,原來出土商代的一些青銅器如四羊方尊等曾經被認為運用了失蠟鑄造法,後據鑒定,仍是分范鑄造的。
同樣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之後還發現有銅禁、銅壺蓋冠、銅盞附件,銅尊、銅盤等。可以說,用失蠟法鑄造令人眼花繚亂的青銅裝飾是那時楚國王室貴族競相效仿的時髦之一。可惜的是,這種鑄造工藝早已失傳。
文獻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載「鑄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銅鼎的前身是原始社會的陶鼎,本來是日用的飲食容器,後來發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並被籠罩上一層神秘而威嚴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王子午鼎便是最負盛名的三足圓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