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古代硯台如何鑒賞?這一直困擾著古代硯台收藏愛好者,一副好硯台那可是價值連城,而普品硯台值不了幾個錢,兩者價值相差非常大。古代硯台有很多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端硯與歙硯。就是在端硯與歙硯中也有區別,影響它們的價值有很多因素,下面我們就說說古代硯台如何鑒賞。
古硯亦存在真偽和優劣問題,判斷年代,鑒別真偽,品評優劣同樣是需要研究的。一般來講,優劣易識,真偽難辨。硯台是一種包括文學、歷史、繪畫、書法、雕刻等的綜合藝術品,它表現在造型、質地、紋飾、款識、裝潢等各方面,這幾方面都存在著真偽與優劣問題。由於每方古硯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故而不宜定其哪一條為主要或次要,還要視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本文擬就古硯鑒別真偽問題談點粗淺體會。
古代硯台鑒賞:質地
硯的材質有本身優劣及替代問題。優劣的問題比較好解決,材質細潤如膚,石品豐富為優,粗糙為劣;泥質要堅潤耐磨,疏鬆滲水者不可取。目前出產硯石的地方很多,但為打開銷路,常見冒充名硯材之名,紫色石材均稱之為端石,綠色石材均稱之為綠端、洮河石、松花石,疏鬆的黃色石稱為澄泥。其實,只要硯材好,何必以它石之名掩己之優?就以本來產地命名有何不可?久而久之,使用者定會認可,必定名顯於世。解決的辦法只有以原產地的石材作為觀摩的標本,並閱讀有關資料,熟悉各種主要石材的特徵,掌握分辨石材種類的技能。當然,目前出現的新石材,認識它,掌握它,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樣一種石材,古代與現代亦有所不同。
古代硯由於經歷久遠,受自然或人為的溫度、濕度及其他因素的浸漬,會形成一層保護層,一般古物均有這種情況,習慣稱之為「包漿」,而現代石材仿造古物,就不易仿製出它歷經滄桑的面目。「包漿」也有仿製的,但均浮在表面,像塗了層顏色。
古代硯台鑒賞:造型
造型即硯台的形狀。在研究硯史時可以概括出每一個時代的主要造型。掌握了這些,當遇到硯台時,則可初步從硯形上劃分出它是哪個朝代的作品。一般來講,唐、宋以前的硯形區別比較明顯,而明、清時期的硯形則比較接近,有時不易區分,可以借助其他方面來定其年代。這裡要注意的是仿造古代造型,做舊以冒充古物的現象。現代工藝美術工作者仿古之作,無可非議,但不能做舊冒充古代作品,以假亂真,這就要仔細觀察它的各個方面,刀口是否生澀,紋飾和硯的年代是否合套。當然這些方面也可以做舊,這就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有一次某藏硯者持一四足長方硯,硯池上端有立體雕刻,來者說是六朝,但給人的初步印象是新作,尤其是立體雕刻無一點古樸跡象,硯身的包漿為塗蠟所為。
前一時期還出現過許多大硯,其大無比,有的人用車拉來聲稱是舊藏,有的則以號位計量。這些硯先不說它的紋飾如何,就硯台本身是書案上的研磨器具來講就有悖情理,它不能佔半個桌子或整個桌子。即使在清代硯已逐步演變成玩賞品、陳設品,大硯也是少數,而且歷經千百年轉移,碩大之物毫無損壞,似乎不太可能。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大硯、大墨恐怕和我們紛繁的時代及人們的思緒不無關係,它是否受到社會上某些「大」、「長」的影響呢?
硯的年代也可從「殘損」、「風化」的程度來斷定。破舊不能說明它的年代久遠,完整不見得年代近。舊硯保存得好,秘不示人,就少有風化、殘損之可能,而且完整無損還是給硯台定級的標準之一,否則,人們收藏了一堆破硯,其價值要大打折扣。
古代硯台鑒賞:銘文
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硯銘包括器物的雅名、收藏款識、記事、詩詞等。除了硯堂用於磨墨,水池蓄水不能銘刻,其他部位均可作銘文。有關銘文方面的知識,諸方家有許多論述,不再贅述。這裡主要談一下鑒別方法。凡經名人收藏、署款,均可提高硯的身價,而且銘文的書體及內容還是劃定年代的依據,故而某些人為了抬高其身價,常以偽造名人款識,欺世盜名,給後來鑒別者增添許多麻煩。對待銘文要注意以下事項:
從硯的優劣看銘文的真偽。名人硯、名收藏家藏硯、御硯,質優銘精。銘文大多可以確認。反之,粗俗不堪的硯刻上顧二娘款、或某大名頭,則多數為偽銘。
審視硯的製作年代與署款者所處時代的關係。署款者所處的時代可以比硯台製作年代晚,而絕不能比硯台製作年代早。例如唐硯上有清代、甚至現代人銘均可,說明它的流傳經歷。
注意同姓名署款者的選擇。遇到需要查閱工具書的同姓名者要結合硯形進行選擇。在查閱字號索引之類的工具書時,有時會發現同姓名、同齋堂、同別號者甚多。如《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中別號惺齋者有宋代、清代、近代4人。這就要結合硯形看4人中哪一個更為貼切。如果硯形是清代,就要在這4人中清代人中尋找;如果這4人都是清代,那還要看銘文的內容與銘者生卒、籍貫、經歷等各方面加以分析,尋找接近者,不能像買蘿蔔白菜一樣,揀大個挑。
注意銘文的書體。一些篆刻家作硯銘時,大多自行操刀。而大部分收藏者是請匠人鐫刻,藏者是督刻。儘管如此,字跡亦不能離譜太遠,或拙劣不堪。銘者的字跡如果能用它的其他作品對照,最好借助參照,除個別情況外(如代筆),不能與銘者筆跡離譜太遠。沒有參照物,還要看字的時代風格。
如果有紀年,最好查一查銘者的生卒年月,出生年齡比紀年晚的不太可能銘硯,當然尚未出生或已去世就更不能銘硯。曾見一有乾隆某年某人銘硯,經查此人生卒,硯上的年份是銘者死後多年,顯為偽銘。
眾多名家在一方硯上作銘,則要注意它們的排列,字跡是否雷同,刀法是否接近等。
銘文的筆跡亦有包漿,不能生澀、露白渣,作的包漿與陳年的包漿大相逕庭。
上述諸項,只是一些常遇見的問題,實際中還會有許多問題出現,要再三斟酌,達到合情合理,不能一見銘款就認為是真。
古代硯台鑒賞:裝潢
硯台的外包裝亦是不可忽視的方面。硯盒不僅有著保護硯台的功能。也往往帶有時代感和收藏特徵,亦是鑒定硯台的輔助依據。清代尤重裝潢盒的美化,甚至喧賓奪主,硯盒有時就是一件工藝品。有的大收藏家作的硯盒有一定格式特色,遇見同樣的多了就可以認識它。有的收藏者不忍心在硯上刻銘題跋,於是施於囊匣之上,這種囊匣就有很重要的資料價值,是鑒定硯台的輔助依據,即便有損,也不能拋棄,要保存。關於硯盒大約有幾種情況需要注意:原配盒,硯與盒同時製作;早年收藏者作盒;舊硯作新盒,把新盒做舊,冒充原裝;舊盒作新硯冒充舊硯。前兩種情況可無須用力,而後兩種情況則需注意。現在作盒子冒充原裝或舊盒子裝新硯無非是想抬高硯的經濟價值,故而要仔細觀察硯台放在盒子裡是否合適,是否緊的拿不出來或硯在盒子裡亂動,盒底有無與硯長期接觸的印痕,有無墨銹,盒子有無包漿等等。
古代硯台鑒賞:紋飾
硯上的紋飾雕刻,從古代到近代,總的趨勢是由無到有,由簡單到複雜,紋飾越來越繁縟,雕刻越來越細膩,晚期則又顯示出地區特點。紋飾上的最大問題是後刻紋飾。原裝原刻,是在制硯時與硯形製作及花紋裝飾一次完成,這種硯經過若干年後,它的紋飾不會與硯格格不入,不會給人以硯是硯、花紋是花紋的兩種感覺。如果硯的製作與紋飾非一次性雕刻,則屬於後作紋飾。古硯在流傳過程中,有的人為了增強藝術效果,提高硯的身價,將硯加以美化,反而畫蛇添足,不但增加不了硯的價值,還會降低硯的價值。鑒別者除了要看刻花刀口是否生澀,包漿是否滲入,還要看所刻花紋是否與硯形時代相符,更是借鑒同期其他藝術的風格特徵,如石刻、玉雕等等。例如漢代龍形蓋鈕三足石硯,其雕刻是漢代石刻簡約、概括、質樸的風格,如果刻上清代龍紋及紋飾,則不倫不類,一看便知是後作紋飾。
古代硯台如何鑒賞?需要根據以上所羅列的因數一條一條來綜合判斷,不能根據其中一條就武斷判斷古代硯台的藝術價值。在掌握以上鑒賞要素,我們還需要從硯台的外行,用手觸摸古硯體會其質感,聽其聲,五指托空硯台,輕輕擊打硯面等方法來鑒賞古代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