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圖裡覓清涼(1張圖片)
  • 22年7月30日 06:3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小暑之後,天氣始熱。借助現代消暑方式,人們總能獲得清涼。其實在沒有空調、風扇的舊時,古人也能覓得涼意,如清代界畫名家袁江的《驪山避暑圖》(見圖),便是很好的例證。 

  《驪山避暑圖》軸為絹本,青綠設色,縱224、橫134厘米,首都博物館藏。畫右上有作者楷書題“驪山避暑圖,壬年壯月以南宋人筆意擬之。邗上袁江”,並鈐兩枚作者印章。畫作以唐明皇在驪山九成宮避暑遊樂為題材,構建出一幅納涼勝景。圖中山勢巍峨,峰巒起伏,營造出一片清涼。雲煙繚繞,霧靄縹緲,讓藏匿殿宇樓閣的山顯得更加峻險,特別是畫軸左上高聳的山,形如枯樹虯枝。樹不多,卻恰到好處地點綴其間,讓山顯得更加蒼翠。山下湖水一片,一船在行,多船靠岸。闊大水面煙雲瀰漫,直銜遠山,在留白中讓水意直透畫面。山水清幽,處在群山環抱中的重簷層扉、宮殿樓閣更顯華美壯麗。前殿牌匾上的“九成宮”三字清晰可鑒,後面是高台築就傍依高山的重簷歇山頂式主殿,其複雜的十字歇山頂上的高峻四方攢尖,甚為奇特。尺度宏大的廡殿頂,翼角舒展,盡現唐代建築嚴整開朗的宏偉氣魄。主殿後,山勢峭拔,一座亭橋和小宮殿若隱若現。宮苑內眾人往來其中,周圍草木扶疏,花影闌干,一片人間勝景,真是避暑納涼的好去處。 

  整個畫面將富麗堂皇的樓台建築與巍峨壯闊的山川景色巧妙結合,構圖繁複,規模宏大,氣象雄偉,可謂是袁江界畫的代表作。此圖最耀眼之處,是畫面上呈現出的明亮艷麗色彩,這也是袁江畫風的特點之一。傳統繪畫中的石青、石綠多用於山石,袁江將其用於建築的繪畫設色則別具一格。畫面上,群山環抱的宮殿瓦頂用純石青、石綠平塗,與朱紅的廊柱交相輝映。大面積的山石樹木、開闊的水面則以水墨淡色渲染,以襯托金碧輝煌的壯麗建築和青綠璀璨的秀麗山水。 

  袁江(?—1746),字文濤,江蘇揚州人,善畫山水樓閣界畫,繼承唐宋及明代仇英青綠山水畫法,所作多為絹本,山石以卷雲皴、小斧劈皴為之,筆墨厚重;林木仿宋代郭熙、李唐、馬遠諸家,被推為清代“界畫第一”。袁江在畫中前殿牌匾上書“九成宮”(今陝西省寶雞市麟游縣),在畫右上題名驪山(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避暑圖,而九成宮不在驪山,這種地域式錯誤的“拉郎配”是何因呢? 

  驪山是秦嶺的一支山脈,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長青,壯麗翠秀。自周秦漢唐以來,一直是皇家園林地,離宮別墅眾多,是古今馳名的風景遊覽勝地。唐玄宗時再次擴建,取名華清宮。因為此處風景秀麗,溫泉眾多,易於消暑納涼養生,唐玄宗、楊貴妃在此居住長達11年。所以,後世用“驪山避暑”多代指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如北宋畫家郭忠恕的《明皇驪山避暑宮圖》,便是此意。九成宮始建於隋,唐太宗時擴建,是唐代著名建築群和避暑夏宮。九成意為“九重”“九層”之意,為巨大,在後世詩畫中變成一個藝術題材,並不實指地點,如清代陳文述的詩句“唐室方熾昌,驪山九成出”。 

  “九成宮”與“驪山避暑”相處一畫,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卻寓意深遠。康熙四十一年(1702),居於揚州的袁江,在酷暑難耐的八月,將避暑離宮移植於避暑勝地,縱情山水,直宣心意,那是怎樣的一個愜意舒坦!即使今日的我們,依舊能從畫中穿過厚厚的光陰,尋得絲絲涼意。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