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紅釉色瓷器(共5張圖片)
  • 15年8月28日 15:2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胭脂紅釉色瓷器以黃金為呈色劑其釉色粉紅如桃,很像古代美人塗抹於腮的胭脂,因此得名。胭脂紅也叫胭脂水釉  或胭脂彩、「薔薇紅」、「洋金紅」、「玫瑰紅」。胭脂紅是低溫釉彩瓷器。胭脂紅釉色瓷器包括釉和彩兩種:一為濃艷的粉紅釉,因色若胭脂而得名,始見於康熙晚期,雍正時用得較多,施釉較薄,色調鮮艷。另一種指繪畫於粉彩器上的桃紅色彩,多用於花卉圖案上,繪工精緻,筆觸細膩。  
胭脂紅地開光琺琅彩花鳥紋碗,清雍正,高4.5cm,口徑9.2cm,足徑3.6cm。
  碗撇口,深腹,圈足。碗內施白釉,內壁模印鷺鷥蓮花圖,內底心模印「永樂年制」陰文四字篆書款。外壁以胭脂紅為地,上飾三個團扇形開光,開光內分別繪「壽山福海」

、「福壽萬代」、「竹梅雙雀」圖。開光之間以綠、紫、黃等彩描繪皮球花紋。外底繪一碩桃,桃實內以胭脂紅彩楷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
  這種集模印、彩繪於一體的裝飾方法在雍正琺琅彩瓷器中極為罕見。此外,這種將年款署於一枚桃實中的作法也是非常獨特的。
  康熙、雍正時琺琅彩瓷器所用白瓷胎絕大多數是由景德鎮御窯廠提供的,個別的也使用宮廷遺留的明代永樂、宣德時景德鎮官窯暗花白瓷胎,這件琺琅彩花鳥紋碗即為其中的一件。


胭脂紫釉碗,高4.8cm,口徑9.5cm,足徑3.6cm。
  碗撇口,瘦底,圈足。碗內飾暗花雙行龍及雲紋兩朵,外部通體胭脂紫釉,足內施白釉,青花雙方框內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
  據文獻記載,胭脂彩由荷蘭人卡西亞所發明,約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從西洋傳入景德鎮,後被稱為「洋紅」。此前較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的釉上紅彩只有一種稱為礬紅(鐵紅)的彩料,因此胭脂紅的引進對釉上紅彩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此胭脂彩小碗造型秀美,小巧玲瓏,色彩嫵媚,紅中泛紫,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為胭脂彩藝術的極品。

胭脂紅地琺琅彩開光花卉紋碗,清康熙,高7cm,口徑14.8cm,足徑5.7cm。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內施白釉,無紋飾,外壁在澀胎上以胭脂紅彩作地,設三個花形開光,開光之間隔以折枝花紋。三個開光內均以黃料彩作地,各繪牡丹花一朵。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胭脂紅彩楷體「康熙御制」四字方款,外圍雙方框,框線外粗內細。牡丹花以工筆技法繪就,極具寫實感。


胭脂紅小碗採用開光技法裝飾是康熙琺琅彩瓷器的特點之一,這種技法可以使所表現的主題更加鮮明突出。

胭脂紅、藍地軋道琺琅彩折枝花紋合歡瓶,清乾隆,高16.8cm,口徑6.8cm,足徑7.5cm。
  瓶體雙聯式,盤口,短頸,溜肩,圓腹,束脛,圈足微外撇。蓋頂置寶珠形紐。瓶內壁施松石綠釉。外壁在胭脂紅、藍地上裝飾軋道工藝,並彩繪折枝花卉紋。圈足內施白釉,自右向左署藍料彩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橫排六字款。
  此瓶造型優美,設計精巧,在清代宮廷檔案中被稱為「合歡瓶」。軋道工藝是在琺琅彩色地上用鐵錐劃出細如毫芒、宛如鳳尾狀的花卉紋,為乾隆時期創製的新型裝飾技法。

在軋道地上繪花卉圖案,具有銅胎畫琺琅的藝術效果。此種工藝頗為費工,清宮內務府記事檔中稱這種新創紋飾為「錦上添花」。

開光我國傳統裝飾技法之一。即為使器物上的裝飾變化多樣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狀(如扇形、蕉葉形、菱形、心形、桃形、圓形等)的空間,其內飾以圖紋。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