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霜降的橘子才好吃!(共5張圖片)
  • 19年4月6日 04:0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奉橘帖》

  釋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開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參軍學士諸葛穎,咨議參軍開府學士柳顧言,釋智果跋其尾。

  此帖是王羲之寫給朋友的手札,說為你奉上橘子三百枚,還沒有到霜降,並沒有太多的收穫。

  《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詩人韋應物有詩句說:“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法的典故。

  與《何如貼》連在一起。

  事實上,還跟《平安貼》連在一起。

  一邊品嚐橘子,一邊欣賞《奉橘帖》,這也是霜降時節最甜美的享受吧。

  《奉橘帖》

  (橫幅欣賞)

  【摹搨】唐代

  【材質】硬黃紙,墨跡

  【規格】縱24.7厘米

  【字勢】2行,12字

  【收藏】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

  王羲之行書《奉橘帖》,與《何如帖》、《平安帖》連為一紙,縱24.7厘米,橫46.8厘米。

  王羲之行書《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連為一紙。王羲之的墨跡流傳到今天的大都為響拓勾摹本。 例如王羲之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為唐人雙鉤填廓摹本。所謂響拓勾摹本,是指在照相印刷術發明之前,古人為了保護書畫藝術品原跡,採用臨摹的方法製作副本和復本。

  所謂“摹”,就是對原作真跡摹寫,力求絲毫不差。書法摹寫稱之為“響拓”,繪畫摹寫稱之為“移畫”。這一風氣在唐宋時最盛,在唐朝,就有官方設置的許多專門摹拓書法名跡的“御府”,下有專門摹拓書法的人員,不少人都是此中高手。

  如今,東晉王羲之等人的書法真跡已經蕩然無存,這些唐朝的摹本就顯得尤其珍貴。唐代因摹刻技術很高,筆意俱存,宛如手寫,也可窺見王羲之行書的面貌。

  《奉橘帖》賞析

  點畫與書風

  《奉橘帖》雖聊聊數字,但各各不同,有的方折,峻稜畢現,有的圓轉,圭角不露,視若輕盈,實則厚實,墨色湛潤,神閒態濃,中鋒、側鋒並用,聊聊數字,令人回味無窮。……《奉橘帖》二行,是王羲之行書的主流風貌,點畫的行態,靈活多變,意趣豐富,且書風坦然清純,字字挺立,體態舒朗,結體的縱橫聚散恰到好處,其造型大多是圓潤的橢圓形,有輕靈之感。

  行氣與軸線

  《奉橘帖》雖兩行文字,字勢行氣也變化豐富:首行由於“三”、“枚”兩字左移,將較垂直的軸線行呈曲線分佈。其次,“三”字的末筆橫畫右移,“百”字右橫折左傾,將字勢與行氣聯動起來,形成第一個曲線。其後“枚”雖整體向左欹側,但末字用力向右下,使筆勢均衡。“霜未降”三字通過主筆的映帶,使行軸線再次形成弧線。曲線行軸線的使用,賦予作品以律動,有音樂之感。

  

  結體與布白

  《奉橘帖》無王羲之尺牘中“羲之白”、“羲之頓首”、“不具”等尺牘書寫格式,應為便函。信中所說“奉橘三百枚”,是送給親友的。與“平安三帖”中的《平安帖》、《何如帖》比較,《奉橘帖》有不同的面貌。書法有成熟的風格面目,已進入創造境界;在已有風格的基礎上,一件作品一個面目,則是更高的境界,從“平安三帖”的不同風格,可感知王羲之的創造力。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