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中立《父親》雕刻作品(共4張圖片)
  • 24年1月6日 12:3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自《父親》之後,羅中立在1980年代進入了自我探索的轉型期,「主觀」與「寫實」兩種風格的相映出現,展現了畫家這一時期風格的多變。80年代末期,畫家又將筆觸回歸寫實風格,創作了一組以大巴山彝人為主角的肖像作品,那些早期受勃魯蓋爾、米勒影響的影子從畫面中消失,個人風格逐漸凸顯,《涼山彝人》即是其中的典型。

Lot 655

羅中立 涼山彝人

1989年 布面油畫 79.5×65cm.

《涼山彝人》雖然在整體形式上單純,但人物刻畫卻更為細膩。在單純的背景上,觀者無法忽視老彝眼睛和嘴唇中透露的微微血色,彝族老人以微蹙的眼神傳達出太多不可言說之意,這凝視似乎是不經意的一瞥,又像是一種認真地審視。

面龐局部細節

羅中立借鑒美國照相寫實主義的技法,在細節處處理得極為仔細,但又牢牢把握畫面的整體感,人物身上的落葉暗示了時光的烙印。

落在身上的枯葉

值得注意的是,老彝面部以顏料的堆砌來表現皺紋的縱橫溝壑,這是一副被時間雕琢過的面龐。凌亂細密顯得不那麼柔順的發綹,塵土滿佈的黑灰髮絲,消瘦質樸的臉型,不難讓人聯想到《父親》,這些細節的延續是羅中立不變的細膩與真誠。

細膩凌亂的髮絲

《涼山彝人》給觀者撲面而來的凝重、冷峻與緘默之感,借由單純的顏色和不加以任何浮飾的人物形象,老彝顯現出強烈的生命姿態。從鄉土主題出發,羅中立已經距離《父親》前進了很遠。借由「故鄉」的概念,畫家表達了對歷史社會變遷的觀察和判斷,「故鄉」這一母題,也是生命剝離雕飾後的本質。

只有站在畫前,才能感受到這幅「架上雕刻」震撼的細節。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