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古玩市場「入冬」 交易額急劇萎縮(1張圖片)
  • 18年10月4日 13:5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冷冷清清的文廟古董市集內,出攤的人竟比淘寶的還多。(姚永強/攝)
  處暑剛過,蘇城的氣溫並沒有隨之明顯下降,街頭樹木依然碧綠,秋天總是讓人感到姍姍來遲。位於新市路的文廟古董市場是蘇州最負盛名的古董交易市場,2009年從蘇州碑刻博物館南遷至新市路,幾乎每天都是人流如織、停車場一位難求。而如今,偌大的古董市場裡,偶見零星遊人,不少舖位的玻璃門上更是貼出了”轉讓”廣告。除了文廟古董市場,還有蘇州古董城、蘇州鑫福古董玉器城等主要古董交易市場也是門可羅雀。
  每況愈下,迎來市場拐點
  每週五至週日,是文廟古董市場週末市集。以前,每到這時,整個廣場摩肩接踵,很多前來淘寶的藏家與市民都會聚集在一起,好不熱鬧。然而記者發現,前一個週末的文廟古董市場卻與往日紅火的景象完全不同,市場裡客戶寥寥,出攤的人竟比淘寶的還多,在太陽的炙烤下,攤主們也是百無聊賴。
  從老文廟的地攤到新文廟市場的市集,從事銅器、瓷雜件生意的王建新一幹就是十多年。他說生意慘淡大概是從去年開始,以前週末三天能有幾千元的營業額,現在三天下來就賣了幾十塊錢。週末古董市集生意艱難,市場內經營門店、生意規模較大的店主們的日子也一樣難熬。
  經營”養心閣”古董店的店主王蘇民,搬到文廟古董市場已經七年有餘,從剛開始經營一間門店到逐漸擴展到三間門面,生意越做越大。可是去年,嗅覺靈敏的他已經轉讓掉其中一間門面,但經營還是每況愈下,今年他還打算繼續收縮戰線,玻璃門上貼了”轉讓”二字,可是至今也無人問津。文廟古董市場是蘇州比較成熟的市場,即使這樣,還是有很多店舖的門上掛了鎖。王蘇民說現在開店率在70%左右,很多店主來得晚,走得早,這樣的狀況已持續了一年多時間。
  於2012年年底開張的蘇州古董城是江蘇規模最大、業態最高端的精品古董文化交易中心,硬件條件不錯,經營戶質量較高,也是交易額高、市場信譽度好的古董市場,如今這裡的情況也和文廟古董市場差不多。
  蘇州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李洪說,蘇州城區內規模性古董市場共有5家,在2010年至2011年間,整個古董市場達到高峰,2011年後逐漸走下坡路。目前古董市場主要呈現出兩個特徵:一是市場不景氣,轉讓店家較多,市場購買力不足,以前喜歡買首飾的藏家,買白玉、翡翠為多,現在卻是便宜的青金石、舒俱徠首飾走俏;二是之前未被市場充分炒作的藏品進入藏家視線,比如老扇面、陳年普洱等。市場上價格相對較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藏品更易在收藏界引起共鳴,買的人也多。
  多重原因,引發市場疲軟
  整個古董市場已然”入冬”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究其原因,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經濟大環境、行業誠信、藏家信心等多種原因交織在一起,導致市場低迷並集中爆發。黃培剛在蘇州古董城主要經營瓷器,同時也是蘇州古董行業協會常務理事。在他看來古董行情遇冷和整個經濟大環境下行有關,他們的生意往來本以同行之間買賣居多,同行交易佔到總交易的50%以上,經濟大環境發生變化後,觀望情緒與支付能力下降,生意自然不會好到哪裡。他說這一兩年,普通古董商品掉價20%至30%,市場上”買漲不買跌”的心理更是雪上加霜。
  同樣在蘇州古董城經營的陸堅也表示,從去年開始,拍賣市場上書畫、瓷器的成交出現縮水,一些舊貨市場、古董市場的生意也冷清了。陸堅分析說:
  ”古董收藏遇冷,一方面與經濟大環境有關,另一方面也是此前市場過熱的調整。”
  古董行情”跳水”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則是行業誠信的缺失。據蘇式花窗博物館館長、資深文博專家蔡曉嵐分析,行業誠信問題是”洪水猛獸”,比經濟因素對古董行業的衝擊還大。有些喜歡古董的有錢有閒階層至今不敢涉足古董,這都是因為之前的惡果。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古董市場也經歷了造假高峰,甚至拍賣行也有假貨,市場上的古董真假難辨。整個古董市場於六年前迎來交易峰值,那時候行情好,古董很火,真貨假貨都賣得出去。但是兩年前開始行情逐漸放緩,買家進貨時會更為小心,誰都想要買真品。這時古董市場的誠信問題就凸顯出來,這是一直以來日積月累的問題。
  此外,網上交易平台、微信群拍也對實體店的銷售造成一定衝擊,在古董城已經經營四年的湯志偉說,特別是微信銷售對低層次古董的銷售衝擊較大。網絡銷售有的會有中間商先到市場轉悠,拍下商品照片,有需要的可直接預訂購買。
  誠信為本,贏得市場未來
  黃培剛說,此次古董市場遭遇的危機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最蕭條的時刻,即使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古董行業情況也比現在好。關於經營現狀,陸堅說自己的營業額較之前下降了50%以上,很多經營者從大店變成小店,或者轉到房租相對便宜的地方去繼續經營,這兩年下來,有的經營者虧損很多,甚至有的已經退出古董行業。他認為接下來會有更多人退出古董經營。蔡曉嵐擁有三十三年的古董從業經驗,他認為古董收藏市場的”嚴冬”還將持續至少兩年以上,古董市場需要時間去”冷卻”。古董經銷商們該如何度過這個”嚴冬”?陸堅建議大家不要被動等待,要注意觀察市場動態,從質和量兩方面做出改變。一方面要根據市場熱點、人們的審美變化來儲備貨物,以前的熱銷古玩,現在價格打對折也難以出售;另一方面,要抽離部分資金,不能全部投入進貨,控制進貨的總量,約束開支,縮小店面規模。黃培剛的應對策略就是”賣多少買多少”。
  李洪則建議,經營者應增加小門類古董的銷售,比如小型觀賞石、小擺件、陳年白酒、手串等,這些貼近老百姓生活的物件,買的人多,市場參與熱情才會拉高,有助於拉動市場人氣。
  就整個古董市場的出路而言,蔡曉嵐認為整個行業需要引入誠信機制,這個誠信機制是制約賣買方雙的。要讓藏家敢買東西,就需要保證東西是真品,如果有問題,可以無條件退貨。
  蔡曉嵐說,古董市場應該有新的行業規範、制度出來,由權威方出面引導,比如古董行業協會出來倡議,讓經營者簽訂誠信書,保證銷售的都是真貨。他認為對古董經營者來說,誰先打開誠信這扇門,誰就能抓住先機,贏得市場。

  來源:蘇州日報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