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在2008年中貿聖佳拍賣公司春季拍賣會上,一對高28厘米的清乾隆「掐絲琺琅多穆壺」以9072萬元人民幣成交,創造了中國琺琅器,即景泰藍的世界最高紀錄。多穆壺是藏族人民盛酥油茶的器皿,此件「掐絲琺琅多穆壺」是清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精心製作的宮廷陳設品,造型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體現了藏、蒙、滿、漢各族的團結一致。銅質精純,釉質細潤,為清乾隆時期宮廷御用精品。
清乾隆「掐絲琺琅多穆壺」
銅胎掐絲琺琅俗稱景泰藍,是北京著名的傳統工藝品。景泰藍創始於明代景泰年間,初創時只有藍色,故名景泰藍。後來有學者進行了考證,發現至少在元代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入了琺琅工藝,出現了較為成熟的景泰藍工藝品。初期在南方流傳,後傳到北京,到明宣德、景泰年間達到藝術高峰。明末清初孫承澤在《天府廣記》中記載:「至內造如宣德之銅器、成化之窯器,永樂果園廠之髹器,景泰御前作坊之琺琅,精巧遠邁前古,四方好事者,亦於市內重價購之。」數百年來,景泰藍一直是海內外追逐的珍品。
景泰藍用銅絲作線條,在銅製的胎上捏出各種花紋圖案,再將各色琺琅點填在花紋內,經燒製、磨平鍍金而成。景泰藍的製作既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又融入了傳統手工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
中國製造的掐絲琺琅,目前有年款可考的始於宣德年間,現在收藏於故宮的掐絲琺琅器中有不少款識為「景泰年制」和「大明景泰年制」。據專家研究,其中多數是景泰朝利用早期遺存的琺琅舊器重新改制而成,也有後世慕名仿造改款的。雖然明代中後期景泰藍均有製作,但都沒有超過宣德、景泰時期的水平。明代景泰藍胎的銅質較好,多為紫銅胎,銅體略顯厚重,故造型仿古青銅器較多,所用的彩釉均為天然礦物顏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紅像寶石紅,綠像松石綠。掐絲較粗,鍍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多有砂眼。
張同祿《羊眉吐氣》
進入清代,宮廷成立了造辦處,有專門設計製作景泰藍的作坊,其工藝水平更上一層樓。胎薄,掐絲較細,彩釉比明代鮮艷,無砂眼,花紋圖案繁複多樣,紋飾雖不及明代生動,但鍍金部分金水較薄,金色很漂亮。特別是乾隆時期,無論是造型,還是色彩,皆達到新的高度,景泰藍也成為宮廷藝術品的代表性品種,與玉雕、牙雕等並稱「燕京八絕」之一,為「京作」代表。
由於景泰藍製造工藝複雜,釉料配製和燒造技術難度大,生產成本高,所以這種珍貴的琺琅製品很長時期主要在宮廷中製作,專供皇室享用。此外也有少量琺琅器作為貴重禮品由皇帝賞賜給王公大臣,民間則很少流傳。
清宮所用琺琅器分為陳設和日用兩大類。在乾清宮正大光明殿上,到處陳列著琺琅器皿,例如成對的鼎式大爐、太平有象、雙鶴等。偏殿案頭擺飾的文具、鐘錶、爐瓶盒、花瓶、帽架,佛堂陳設的七珍八寶等。日用器主要是餐具。從皇帝家宴飲食用器的材質,可以看出琺琅器屬於皇帝專用。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除夕清宮家宴為例,皇帝御宴桌上二三路的冷葷食品均用掐絲琺琅碗盛裝,四路用琺琅盅盛乾果及蜜餞果品,五六路冷膳和七八路的熱菜,俱用掐絲琺琅碗;另外放在皇帝面前的小菜點心,也用掐絲琺琅碟盛裝。然而陪宴桌上所用的餐具,則只能採用各色瓷器及銀具了。又如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十五《膳底檔》記載當天的早膳和午宴中用器的規定,早膳中採用五福琺琅碗、五穀豐登琺琅碗、琺琅葵花盒及金碗金盤等,而午宴皇帝御桌上的膳具是用掐絲琺琅碗、盤、碟,陪宴則是用各種瓷器。由此顯見琺琅器皿在正式宴桌上,其象徵性的地位遠比瓷器及金銀器尊貴。
近代以來,由於國門大開,景泰藍開始大量出口。除官營作坊外,民間也出現了一些有名的字號,如老天利、寶華生、靜遠堂等。1904年老天利生產的「寶鼎爐」獲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一等獎,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再獲一等獎,從此景泰藍在國際上聲名大振。
民國時期景泰藍徹底從宮廷走向民間,但一直處於徘徊發展階段,總體水平不及前代。胎體薄,色彩鮮艷有浮感,做工較粗。這時只有老天利、德興成等數家老字號製作的景泰藍工細,質量好。造型多仿古銅器,或仿乾隆時的精品。
張同祿《萬代吉祥葫蘆》
20世紀30年代景泰藍一度發展較為繁榮,北平的專業作坊就達100餘家,從業人員達2000餘人。但伴隨著近代商業的興衰,民間景泰藍的製作開始粗糙化。到1949年解放前夕,銅價上漲使得景泰藍製作成本不斷提高,出口的海運費用昂貴,依賴出口的景泰藍行業奄奄一息,步入低迷,從業人員只剩下60餘人。
新中國成立後,在國家主導下逐漸恢復景泰藍技藝,工藝大有提高,造型多樣,紋飾品種繁多。數十年間,景泰藍成為我國對外交往中的重要北京禮品之一。2006年5月,景泰藍製作技藝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與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