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紅釉瓷器之高溫紅釉(共2張圖片)
  • 24年12月5日 17:5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紅釉可分高溫紅釉和低溫紅釉,高溫紅釉以銅為著色劑,低溫紅釉以鐵或金為著色劑。

高溫紅銅釉是中國的獨特發明,燒製難度極大,明代永樂,宣德官窯燒成了鮮紅釉,霽紅釉後,銅紅釉技術一度衰落,到清康熙時期,隨著郎窯紅和豇豆紅燒製成功才重新振興。

康熙時恢復了自明代一度停燒的高溫銅紅釉霽紅的生產,此時的霽紅釉不及宣德鮮艷,釉色紅中泛黑,有的釉面有垂釉現象,有的有細小的橘皮紋。造型上康熙霽紅釉也模仿明宣德時期器物,其中以盤,碗居多,造型遠沒有宣德時精巧。乾隆霽紅釉瓷也是名品,仍是盤,碗,高足碗,高足盤之類的宮廷祭器,偶有玉壺春,膽式瓶,天球瓶等陳列器。盤,碗製作規整,器物口沿及底足處都呈一條整齊的白邊。

淺談紅釉瓷器之高溫紅釉

郎窯紅是高溫銅紅釉的一種,為清康熙五十一年郎廷極督管景德鎮窯務時,仿宣德寶石紅釉燒製的新品種,以其姓氏命名,又稱郎紅。釉色瑩徹濃艷,玻璃質感強,開紋片並有牛毛紋。口部由於釉層較薄,高溫下釉面流動,多露胎骨呈粉白色,淡青色或淺紅色,稱「燈草邊」。底部釉層較厚,大多器身垂釉,愈往下部紅色愈濃艷,但由於底足旋削工藝高超,流釉不過足,不會出現粘釉的缺陷,故有「郎不流」的說法。足內呈透明的米黃色或淺綠色,俗稱米湯底或蘋果底。作為紅釉中的名貴品種,傳世品較少,多為碗,瓶,尊,盤等常見的實用造型。

淺談紅釉瓷器之高溫紅釉

豇豆紅是與郎窯紅齊名的高溫銅紅釉,原來一直認為它是清康熙朝新創的品種,現在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康熙豇豆紅是仿宣德的品種。其因釉色淡粉紅猶如豇豆皮,並帶有綠斑點而得名。其淺紅嬌艷之色,又有「娃娃臉」,「桃花片」和「美人醉」之別稱。雍正時期曾經燒製過豇豆紅器,但釉色灰暗,效果不理想。

希望此文對廣大藏友釉幫助,歡迎閱讀後訂閱此頭條號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