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藏:唐代長沙窯青釉褐綠彩獸形鎮(共2張圖片)
  • 18年6月27日 03:2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圖1圖2圖2

  唐代長沙窯以釉下彩繪瓷器聞名天下,品種豐富,造型多樣,不僅有青釉點彩執壺等生活用具,也有青釉點彩水盂等文房小件。本文要介紹的一件長沙窯青釉褐綠彩獸形鎮(圖1),也是精巧可愛、美觀實用的文房用具。

  這件長沙窯青釉褐綠彩獸形鎮,高5.2厘米,長9厘米,寬6厘米,1953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全器塑一臥獸伏於一檯面上,獸似獅而無獅之威猛,身體蜷曲,四爪伏地,尾巴卷垂,圓目豎耳,憨態可掬。通體施青釉,釉色清淡雅致,釉面光潤柔和,有細小的開片。釉下繪褐、綠兩色彩,褐彩、綠彩均呈條帶狀,與全身刻劃的紋理共同表現出小獸鬃毛的質感。

  長沙窯創燒於唐代中期,盛燒於晚唐,結束於五代。其產品種類之多,在唐代瓷窯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除壺、罐、枕等產品形式多樣、造型新穎之外,還善於燒造瓷塑動物,如獸類有獅、象、牛、羊、豬、狗、馬,禽類有雞、鴨、鳥、鴿等,都極生動形象,惹人喜愛。

  在裝飾技法上,長沙窯以釉下彩繪裝飾最為可觀,其彩繪瓷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在唐代瓷器中獨樹一幟,是我國瓷器裝飾由注重「釉色美」到注重「彩繪美」的重要轉變,對中國陶瓷發展史具有劃時代意義。長沙窯釉下彩瓷最早出現的是褐色點彩產品,其褐彩的呈色劑是鐵礬(氧酸亞鐵),褐彩色澤穩定,線條流暢,猶如墨筆在紙上作畫的效果。隨著技術的進步,長沙窯又從單一褐彩逐漸發展為褐、綠兩色彩,綠彩則是以氧化銅為呈色劑,在高溫下容易流散,具有較強的渲染效果。長沙窯的施彩方法多種多樣,有「點彩」、「蘸彩」、「蘸潑」等,如這件褐綠彩獸形鎮所施的條帶狀彩,則採用「蘸彩流飾」的技法,褐彩和綠彩均成垂流狀,流紋長短精細較為隨意,變化不定,有流動的美感,意趣自然天成,是晚唐時期長沙窯釉下彩繪瓷中的傑作。

  獸形鎮最早可上溯到戰國至西漢時期,那時一般是獸形席鎮,一套四件。因魏晉之前,桌案尚未出現,人們起居多為席地而坐,席鎮就是壓席角或帷帳之用。席鎮的材料有銅質,也有玉質、石質,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就有「白玉兮為鎮」的詩句。席鎮的造型多作成動物形象,如熊形席鎮、獅形席鎮,大概有辟邪、鎮宅的用意。唐代以後,隨著書寫用紙的廣泛使用,桌案上使用的紙鎮也開始大量出現,材質方面除了玉質、石質外,瓷質的紙鎮也非常多見,造型依然以獸形為多。如唐代壽州窯的黃釉獸形紙鎮(圖2),筆者就曾見過多件。

  紙鎮作為一種文房用具,除壓紙的實用功能外,更有供文人閒時雅玩的用途,這件長沙窯青釉褐綠彩獸形鎮,具有小巧雅致、百看不厭的美感。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