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順年的素三彩瓷船(1張圖片)
  • 23年10月14日 00:5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海鹽塘路的嘉興博物館,珍藏著明天順年墓裡出土的一件小瓷船(見圖)。它是在1974年8月24日,原嘉興冶金機械廠在東大營旁擴建廠房動土時發掘的。並且當時嘉興博物館的沈昌桂、盛允武兩位老師,專程去冶金廠修建科取回了這件“國寶”,此後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該館“鎮館之寶”。另外在沈昌桂老師的原始記錄中,還記載有“據冶金廠修建科負責人講,瓷船旁有墓碑四塊,系‘明故樂園翁包處士’及‘包處士之妻何嬬人’之墓,碑文年代為‘明天順癸未(1463)。所述墓碑,實為墓誌銘,已殘破,他們當時未收藏。” 

  明器,亦稱為冥器,是墓裡陪葬主人的陪葬器。華夏子孫以物來陪葬,從夏商時期就開始了。那時除了以人、獸陪葬外,死者生前的日用器物及金銀玉器也都是隨葬品。從戰國到漢代,王公貴族死後都會把奴僕、器物一起下葬。漢後到唐以人殉葬之風漸弱,人們開始用各種陶狗、陶羊、陶壺、陶豬舍等陪葬。宋元以後,又開始增加了一些有祝福、求吉含義的冥器。到了明代又有了進一步發展,模型明器主要有木俑、木傢俱、銅錫器三類,而像這件素三彩瓷船則十分少見。 

  不過我們通過分析,就可發現素三彩瓷船作為當時的明器,絕非偶然:從地理位置來看,地處杭嘉湖平原的嘉興水網密佈,船成了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就是到今天,即便在市區如放鶴洲的湖面上,還時有捕魚蝦的小船在蕩漾,我們甚至還經常能看到生活在水上的船上人家,這或許就是墓主人選擇船做明器的原因之一。再從民俗喪葬之風來看,古人認為人死後去陰間,生前用過的東西都可以帶去用,墓主人的日常起居一定和船有緊密聯繫。最後從宗教理念來看,人死後都嚮往去天堂,或者去西方極樂世界等俗世認為美好的地方。一般而言,船有從擺渡引申到度人的意味在,這自然也是一個充分的理由。 

  素三彩瓷器,是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綠、黃、茄紫三色而燒成。它始於明正德年間,清康熙時繼續燒製。另一種定義,即為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其實並不限於此三色,但不用紅色。其製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 

  而這件長16、寬6.5、高11.3厘米的素三彩瓷船,通體施黃、白、綠三色彩釉,釉不及底。底釉白裡閃銀(泛鉛),色彩素雅。 

  瓷船由上部的船亭和下部的船身組成。船身中寬,兩頭略窄。船頭平直,舷下弧收,船艄後翹,開一小水孔,船底內凹。船首有活動艙板,板上塑立俑,艙內置宋錢十一枚,船板上塑四脊方亭兩室,前亭內塑供案、供器和俑人等,後亭三面(左、右、後)封砌,其前塑一舵俑(已殘)。 

  此件小瓷船塑、描結合,施釉淺潤,船上所塑有亭台、供案、祭俑和彩繪的蓮、雲水、小舟、風帆等紋飾,充滿濃郁的佛道色彩。而置於船艙的宋錢,寓意“金泉引路”,與小舟、風帆等圖紋前呼後應,象徵為墓主(死者)引路、送行,並祝福“一帆風順”。可見人們對死後將去哪裡,還是非常注重的。 

  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記載自明洪武元年(1368)至明崇禎十七年(1644)276年歷史的《明史》,有載明代正統到天順年間,都察院曾多次榜禁江西饒州府私造黃、紫、青、藍、白地青花等瓷器,違者要處死,家屬充軍邊衛,知情不報者連坐。陳文平著《中國古陶瓷鑒賞》中說,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歷時三十年,戰爭頻繁、饑荒不斷,皇室內部為爭奪皇位,屢有衝突。處在這樣一個朝野動盪的混亂時代,景德鎮的瓷業生產必然受到影響。迄今為止幾乎未見有這一時期任何官窯的瓷器傳世。致使人們對這一時期瓷器生產的面貌認識不清。因此,有人將之稱為中國明代瓷器史上的“黑暗時期”或“空白期”。故嘉興出土的這件有顏色瓷器,引起了專家們的重視。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陶瓷組專家耿寶昌、張浦生、李久芳、陳華莎等,將其鑒定為一級乙。耿寶昌先生說:“天順紀年墓出土的(素)三彩瓷難得見到,可以定一級。”張浦生先生說:“素三彩瓷船,又有確實紀年,少見。”他還曾將這件素三彩瓷船的照片帶往新加坡,供講學之用。 

  嘉興出土的這件明天順年素三彩瓷船,造型別緻,裝飾典雅,獨具神韻,是一件十分罕見的瓷塑珍品,更由於它填補了中國瓷器史上的空缺,其歷史、藝術、文物等價值可想而知。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