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石紅的說法——元青花瓷器底部特徵(1張圖片)
  • 23年5月25日 15:4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火石紅的說法——元青花瓷器底部特徵

元青花瓷器底部特徵

一、元青花圈足之大小:大盤類為大圈足。罐類也是大圈足。小盤和大碗為小圈足。瓶類適中,與瓶身成適當比例。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為:大盤、大罐、瓶、小盤和大碗。前者圈足大於後者。 ? ? 二、挖足之深淺:大瓶及玉壺春瓶為深圈足。中小瓶類為淺圈足。罐類都是淺圈足。大盤也是淺圈足。小盤反而有深圈足者。 ? ??三、足牆之寬窄:大瓶為窄牆。中小瓶類為寬足牆。罐類多為寬矮足牆。盤類為窄牆。 ? ?四、足端之形態:大瓶為扁平式泥鰍背(一般認為「泥鰍背」始於清代,這種見解看來不對了)。中小瓶類多為雙面斜削(即「兩面坡」),個別為單面斜削(即外牆向裡斜削,內牆為直牆)。罐均為雙面斜削,但坡面很小。小圈足的盤和大碗為平切足。 ? ? ? ?五、胎色:陶瓷由於土沁的程度、清洗的程度及火石紅的程度不同,胎色的「能見度」也有異。顯然,不應該把土色、火石紅呈色、鐵銹斑、霉斑及其它附著物的顏色視為「胎色」。所謂胎色,應該指瓷器胎體的本色。有的瓷器露胎部分全部被窯紅(火石紅)覆蓋,有的土沁滿佈而未經清理(或只略為清洗,土色仍在),這種情況下辨認「胎色」是毫無意義的,因為無從辨認。辨認胎色最理想的狀態是從器物的破缺處(哪怕很小的磕點)觀察。其次為既無窯紅又無土沁,呈「本來面目」者,這種狀態的元青花不多。再其次為底部清理比較徹底者。

國外收藏的元青花一般清理的較徹底,有時火石紅也被磨去一些而見真正胎色(這種做法須有分寸);國內收藏者許多基本不做任何清理,如高安藏品,許多根本無從觀察胎色。元青花的胎色有這樣四種:瑩白色(最好的一種胎色,有潤澤感);灰白色(最普遍的一種。說它灰白,此指白中略帶一點灰色調,不同於宋瓷的「灰白胎」);米白色(往往帶有不明顯的淺紫斑點);薑黃色(胎質細而稍鬆)。 ? ??六、胎質:大多已使用二元配方(瓷石+高嶺土),已呈近代瓷特徵。胎質堅致細膩,氣孔率極低,基本不吸水,叩之聲音渾厚響亮。部分為青白瓷和卵白瓷瓷胎。也有一些瓷胎不夠緻密,比較鬆軟,可能與燒成溫度有關。不少瓷胎表面有鐵銹斑點。銹斑堅硬,不易去除,銹色極深,呈黑褐色。但也有基本不見銹斑者。說明元青花瓷的胎土含雜質(主要是鐵分子物質)還比較多,但如果使用含鐵分較高的墊具,也有可能在底足出現鐵銹斑點。區別主要是觀察銹斑是從胎體析出還是由外部粘連所致。如是後者,鐵銹斑點一般都分佈在足端(即與墊圈、墊餅的接觸面),外底中心地帶少有;如是前者,則分佈比較沒有規律,外底中心地帶常可見之。還有一點對鑒別收藏很有參考意義,即大的銹斑常呈現銀面,有雲母般的光澤。 ? ??七、旋紋:修坯時大多已經修去,不見旋紋。也有少數保留,多為疏間距旋紋,絕無明清時的密旋紋。起刀點如逗號,乾脆利落,或帶起一個小乳丁。旋紋方向為左旋。元青花火石紅鑒定說法:關於元青花火石紅的形成說法各不相同,這些說法也給火石紅是如何形成的留下一個爭論的空間!至今沒有統一的說法,大概有這幾種說法說法一:有人說是景德鎮瓷土特有的礦物成份中的一價鐵在高溫中還原成二價鐵而呈現紅色;說法二:有人說是當時墊在圈足處的草木燃燒後的附著顏色;說法三:有人說火石紅隨年代越近越淺淡,原因是因為當時瓷土開採得越早越接近地表,是表土中富含的有機物氧化後出現的顏色。但隨著瓷土的越挖越深層,逐漸減少了有機物的含量;說法四:有人說只有用木柴燒才能出現火石紅。說法五:有人說火石紅形成的必要條件一是胎中含有鐵元素,二是胎含水分。在入窯燒製的過程中,水分會從胎裡向外蒸發,而胎土中含有的游離鐵元素隨著水分的蒸發會浮現到胎皮表面氧化,顯出深淺不等的紅黃色,這就是火石紅(或稱窯紅)形成的原因。如果胎釉晾曬乾燥徹底,就不會出現火石紅。說法六:有人認為,真正用肉眼看得見的火石紅至少需要百年左右的時間才能生成,但這種觀點還有待進一步的認知!說法七:有人認為火石紅是出窯之前在降溫階段被二次氧化而生成的。是窯壁窯床及匣缽等所含鐵質在高溫下經二次氧化析出後附著於瓷器的露胎處。雖然各家說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火石紅的顏色是隨著年代越近越淺淡,器物越大胎體厚重時表現越強烈。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