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陽景圖》中的古人防疫觀念(1張圖片)
  • 18年7月12日 11:3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清代畫家余樨《端陽景圖》(見圖),描繪的是初夏野外水旁,日麗水暖,菖蒲亭亭玉立,蜀葵競相綻放,蟾蜍在水中暢遊,豆娘展翅飛翔,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看似花鳥魚蟲中野趣,其實卻蘊含著端午節的民俗文化,體現了古人的衛生防疫觀念。 

  畫中的植物和動物都與端午節衛生防疫習俗有關。 

  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說:“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菖蒲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被稱為五瑞之首,生長於淺水灘上,其葉如劍,有香氣,可以斬千邪百毒。此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有芳香開竅、祛痰散風之功。菖蒲夏季開花,花序密生而形小,呈黃綠色。所以每到端午節前後,人們便提籃去郊外水邊采新蒲,然後回家釀酒。《清嘉錄》說:“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民間有端午節把菖蒲和艾捆在一起插於簷下的習俗,俗稱“蒲劍艾虎”。夏、秋之夜,燃菖蒲、艾葉,驅蚊滅蟲的習俗保持至今。民間有“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之諺語。 

  蜀葵又稱“一丈紅”,端午時節開花,故又得名“端午花”。蜀葵嫩葉及花可食,皮為優質纖維,全草入藥,有清熱止血、消腫解毒之功,治吐血、血崩等症。所以,蜀葵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除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外,還在家中的瓶中插蜀葵。 

  端午節還有捕蟾之俗。這天,人們早早起來,到河邊、池塘邊捕捉蟾蜍帶回家,將其懸掛在屋樑上或其他背陰的地方,慢慢晾乾,做成“蛤蟆錠”,具有消腫、清熱、解毒功效。起腮腺炎可用蛤蟆錠貼於患處,身上長腫癰疙瘩,塗抹上一些研成粉末的蛤蟆錠,漸漸會消腫祛炎。由於藥效好,連宮廷太醫院也派人廣為採集蟾蜍。 

  在《端陽景圖》的上方有兩隻飛行的昆蟲,好多人認為是蜻蜓,其實是和蜻蜓相似的豆娘。江南一帶的婦女有端午節佩戴豆娘頭飾的風俗,以起到驅邪辟疫之作用。《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淮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綃剪制艾葉,或攢繡人物、禽鳥、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谷鳳麟,繭虎絨蛇,排草蜥蜴,又螳螂蟬蠍,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為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余樨,字南洲,江蘇常熟人,於乾隆四年(1739)進宮中作畫供奉內廷,工花鳥,擅院體畫,別出新意。《端陽景圖》以挺秀細潤的筆法,將與端午習俗有關的動植物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來,嚴而不板,富有生趣,寫形設景,章法嚴明,敷色典雅明麗。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