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青銅酒器「子」觚(1張圖片)
  • 23年8月30日 18:3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商人崇尚飲酒,酒器在商代社會也備受重視,正所謂“非酒器無以飲酒,飲酒之器大小有度”。酒器在商代青銅器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斝、爵、觚、角等酒器在商代遺址和墓葬中的出土量遠超其他飲食器物。 

  新鄉市博物館就收藏了一件河南輝縣出土的商代青銅酒器“子”觚(見圖)。這件“子”觚1952年出土於輝縣褚邱,通高30.5、口徑17、底徑9、腹徑4.4厘米,重1180克。圓口外侈,長身細腰,直腹,平底,喇叭狀高圈足。頸部飾有4組素蕉葉紋,下為相向的蠶紋,腰和器身下部均飾變形獸面紋,紋飾清晰突出,並有四扉稜,獸面雙目圓睜,給人以獰厲嚴肅的震懾感。因圈足底部鑄有銘文“子”,故稱“子”觚,“子”觚整體製作規整,紋飾清晰精美,線條流暢,具有極高的歷史及藝術價值。 

  觚為盛酒器,在舉行儀式需要飲酒時,如果需要溫酒而飲,則用爵,不需溫熱而飲用時,則用觚。觚同時也是禮器的一種,《說文解字》中描述:“觚,鄉飲酒爵也;一曰:觴受三升者謂之觚。”早在原始社會就已出現陶觚,到了商代早期才出現了青銅製成的觚。 

  觚字本意為稜角,酒器器身有四面、八面稜者,便以其形命名為觚。裴駰《史記集解》引馬融注云:“觚,禮器也。”商代酒器種類繁多,觚是比較常見的器類之一,而且在使用時有一種比較固定的組合。據《儀禮·特牲饋食禮》載,二爵、二觚、四觶、一角、一散常組合使用。在商代墓葬中常用觚來隨葬,而且隨葬觚的多少,體現著死者生前的社會身份和地位。觚和爵經常伴隨出土,兩者在一起配套使用,可見觚與爵是一組最基本的青銅器組合。在中上層貴族的墓葬裡,除了隨葬多套觚、爵外,常常還有別的酒器,多與尊、卣、斝、觶、角等器物同出。 

  觚的造型優美,大口、長身、細腰、闊底,猶如一朵盛開的喇叭花,商周時期的青銅觚胎體厚重,器身常常裝飾蠶、獸面、蕉葉等紋飾,也有一些銅觚被鑄雕成鏤空花紋的樣式,極為精緻。銅觚以多變的造型和精美的紋飾,成為商周時期常見的歷史文物和藝術精品。到了西周時期,青銅觚走向衰落,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維繫周王室等級的青銅禮樂制度逐漸衰落,銅觚也已經沒有了早期的規整造型,稜角也不再分明,孔子甚至感歎“觚不觚,觚哉,觚哉!”到了戰國時期,青銅觚就不再使用,被漆木質地的觚和其他類型的酒器所取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