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清古瓷片遍覽科舉時代故事(共9張圖片)
  • 22年3月1日 02:2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明嘉靖“松蔭苦讀”

  九塊青花瓷,說盡科舉事。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有一脈是“科舉文化”,自古以來,這些故事總是韻流在許多瓷畫描繪中。其風采都是以“苦讀”為基礎,在中國,“苦讀”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無論是“螢囊苦讀”“松蔭苦讀”(圖1),還是“鑿壁偷光”“頭懸樑、錐刺股”,這些故事的核心都離不開一個“苦”字。古人這種苦學的精神,也促使他們成為飽學之士。即使在當今,不少中小學校教室還懸掛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圖2 明成化“進京趕考”

圖3 明成化-弘治“三元及第”

圖4 明成化-弘治“獨佔鰲頭”

圖5 明萬曆“平步青雲”

圖6 清同治-光緒“洞房花燭”

圖7 明崇禎“金榜題名”

圖8 明萬曆“高官厚祿”

圖9 明萬曆“指日高昇”

  古代讀書人苦讀後都要進京趕考(圖2),這是一個盛大的儀式。據記載,一般情況下,南方的考生要提前幾個月出發,因為路途遙遠,交通工具落後,所以不得不把珍貴的備考前的幾個月都花在路上。家境殷實的考生會有書僮、僕人陪同趕考。但是,大部分考生都只有一個竹筐、一把油紙傘和一雙腿。他們既要趕路,又要照顧自己,還要溫習功課。由於經濟能力有限,還可能會餓肚子。 

  在科舉時代,同一個考生鄉試得第一,稱解元;會試也得第一,稱會元;而殿試又得第一,稱殿元,也就是狀元,這叫三元及第(圖3)。在科場中,好手如雲,競爭激烈,能夠榜上有名,已屬不易,而連中三元者,更是鳳毛麟角。筆者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得知,歷史上“連中三元”者只有17人。 

  此外,歷史上也出過兩位“武三元”:一是明朝萬曆年間,浙江永嘉人王名世,官授錦衣衛千戶。他博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為“三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秉性剛介,不媚權貴, 頗有直道君子之風。二是清朝順治年間,也是浙江人的王玉璧。此人在明末曾參加武秀才考試,射箭第一,號稱“神射手”,又被贊為“武四元”。他雖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釋卷,文筆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譽。 

  人們將高中的人譽為“獨佔鰲頭”(圖4),鰲頭,是宮殿門前台階上的鰲魚浮雕,科舉進士發榜時狀元站此“迎榜”,皇帝在殿前召見新考中的狀元、榜眼等人。狀元跪在前面,正好是飛龍巨鰲浮雕的頭部。獨個踏佔在鰲頭之上,這就是“獨佔鰲頭”的由來。 

  “獨佔鰲頭”就能“平步青雲”(圖5),是指人一下子輕易登上很高的官位。宋代袁文《甕牖閒評》第三卷:“廉宣仲才高,幼年及第,宰相張邦昌納為婿。當徽宗時自謂平步青雲。” 

  中國古代習慣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稱作“洞房”(圖6),這是一種習俗。古人就“洞房”詠詩的佳作不勝枚舉。如西晉“甲等高闥,洞房結阿閣”;始唐朝“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如宋代“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佳句。 

  唐代新科進士非常難考。每次開科考試,全國各地應試的秀才都達數十萬人,而經過鄉試、會試,最後錄取的進士不過幾百人,因此“金貴”(圖7)。“同年”大會這天,城裡的麗女美人傾城出動,湧向曲江池邊,自尋意中人。如果相中了,再要父母找個媒人去提親,而且大多是當即舉行婚禮。王公勳貴以及一般官僚,則藉機在新科進士中為女兒挑選如意郎君,也同樣是當即拜堂。皇帝也利用向新科進士賜宴之機挑選駙馬。不過,皇帝女兒挑選的一般都是進士群中的第一名“狀元郎”。因此,“金榜題名”與“洞房花燭”也就聯在一起延續了上千年。 

  科舉時代殿試揭曉的叫“皇榜”;科舉得中才有“題名”。有詩曰:“金榜題名墨上新,今年依舊去年春。花間每被紅妝問,何事重來只一人?”金榜題名就有“高官厚祿”,高官泛指職位高,待遇優越(圖8)。晉皇甫謐《高士傳·公儀潛》曰:“以高官厚祿為釣餌,而無信用之心。”是說做了大官的人往往卻不講信用,有點“酸葡萄”的意思。所以有了“非但臣等痛恨終身,亦為聖朝懷慚負愧。”之說。 

  指日高昇(圖9)是由科舉延伸出的一個成語,意思是舊時“官場預祝之詞”,出自明代程登吉的《幼學瓊林·文臣》,指“很快就可陞官。”指日,即即日。《韓愈送劉師服詩》“還家雖闕短,指日親晨餐。”即不日昇官。紋飾構成天官指太陽,表明指日,鶴為一品鳥,蘊高官之意。也有瓷畫上畫一官吏,冠飾綵帶,手持“指日高昇”錦帛,神情得意。 

  古人總結出人生“四大喜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久旱逢甘霖”,這是科舉之喜向人們美好向住的延伸。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