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宋代官窯在瓷器釉色中屬於青瓷系列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宋代官窯瓷器與汝、哥、鈞窯瓷器一樣,特別注重釉色美。宋代官窯凝厚的釉層系採取先素燒坯體、然後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層厚度往往大於坯體的厚度,官窯瓷器多為素面,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宋代官窯分為新官窯和舊官窯,舊官窯指的是北宋官窯,新官窯指的是南宋官窯,這是由於金代入侵中原導致了宋代官窯瓷器的南遷,那麼做為瓷器收藏的後來人,我們如何鑒別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呢?
宋代官窯跟宋朝的政治分不開,由於靖康之變等歷史原因出現了北宋和南宋之分,因此宋代一朝有兩個官窯。
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北宋官窯稱舊官,因臨近黃河南岸而受河道改變、河泥淤積,已深埋在今開封市地面近十米之下,宋官窯青瓷產於何地無法再探究窯址。宋高宗南渡後,在臨安另立新窯,為南宋官窯,稱新官。
宋代官窯:一是宣政間京師自置的官窯,通常稱作北宋官窯;二是宋室南遷後,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後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
宋代官窯的共同點
宋代官窯以燒製青釉瓷器著稱於世,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紫口鐵足。宋代官窯青瓷釉面經常可見斑點,這些斑點有黑色、黃色等不同顏色,其中有些斑點有明亮的金屬光澤。北宋和南宋的官窯都有紫口鐵足的特徵。所謂「紫口鐵足」,是指口部由於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現鐵褐的顏色。這個特徵南宋要比北宋明顯,原因是南宋官窯的青釉就沒有北宋官窯的厚,釉一薄,特徵就更明顯了。兩宋的官窯都有開片,以此難於辨別。但在瓷器燒造當中,一般來說北宋瓷胎都厚重一些,南宋的都輕薄一些。
官窯大瓶
官窯大瓶,宋,高34.5cm,口徑9.9cm,足徑14cm。
瓶圓口,直頸,垂腹,圈足。通體內外施青釉,釉面開有冰裂狀紋片,上部開大片紋,近底處紋片細碎。
北宋官窯瓷器時代特徵
北宋官窯瓷器對釉色的追求與完善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其釉質肥厚,瓷無修飾,主要以釉色之美,以粉青釉色為上,除了粉青釉官窯還有天青釉、月下白釉、炒米黃等釉色。
造型古樸莊重,釉質如脂如玉,所裂紋片靈動飄逸,形如龜背,色如鱔血,釉面瑩瑩冰片極富美感,且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紅如鐵。
南宋官窯瓷器代特徵
南宋官窯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紅褐色等,但以黑褐色佔大多數,所以瓷器胎質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質輕薄。
南宋官窯的釉極厚,故便有”原釉薄胎”之說法。釉層較厚,南宋官窯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藍綠色,但也有以灰色綠色、黃綠色色調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濁性和釉層豐厚的多次釉,在質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
南宋官窯瓷多有紋片,有大小開片,亦稱文武片。紋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淺,以冰裂紋等大紋層為主,所謂”冰裂紋”者,如同冰糖、雲母一般,層層而下,多角形的開片,顯白色的紋路。
南宋從厚胎厚釉和薄胎厚釉,分兩種底足,一種上青釉,一種不上青釉護胎,一種釉面上有水浪紋,一種釉面上乳濁釉,早期沒有,晚期釉色滋潤,玉質感強烈。修內司官窯,是一種含鈣量較高的石灰鹼釉,是高溫下粘度較小,易流動,到後期改變制瓷工藝,創用素燒胎多次上釉兩次燒成的厚釉工,釉質如玉石般的光亮瑩潤。
南宋官窯足沿釉層較薄的部位泛出鐵紅色,烏黑色,鐵黑色,澄泥色都有,修內司官窯早期花缽,晚期花口洗和花口碗的底足都沒有上一層青釉護胎汁露足部位泛出鐵紅色。瓷器鑒定多看底足。
官窯葵瓣洗
官窯葵瓣洗八瓣葵花式,高4.8cm,口徑18.7cm,足徑11.2cm。斜直壁,折底,圈足。通體施粉青釉,釉面開片,片紋交織如網。足底邊無釉,露鐵黑色胎。
官窯葵瓣洗造型優美,釉層瑩潤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紋縱橫交錯,大片紋間又閃現條條小冰裂紋。
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瓷器中氣泡足的區別
北宋官窯的氣泡分佈密集而且大個、沒有立體感、南宋紅官窯的分佈稀少而大小相差較大
北宋官窯瓷器中一般無破裂氣泡,而南宋官窯釉面都有破裂的氣泡。南宋官窯、龍泉窯有縮釉現象,北宋官窯則不會產生縮釉現象。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總的來說宋代官窯瓷器,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是以素雅為主流,因為宋代是文人治國,通過瓷器可以看到宋人是審美,也可以通過瓷器可以感覺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審美的不同,元代和清代都喜歡艷俗的風格,通過元代和清代五彩和粉彩瓷器就能窺見不同民族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