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青花山水人物紋鏤空盤(共3張圖片)
  • 18年1月22日 03:4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瓷器是中國的國粹,自東漢時期出現以來,歷朝歷代皆大量燒造,延續兩千多年而方興未艾。瓷器也從最初的實用器具,漸漸地附加了更多的觀賞性,藝術瓷、陳設瓷越來越多,瓷苑大家庭更加豐富多彩。清代乾隆朝的瓷器,多有新穎別緻的品種出現,製作精工,讓人愛不釋手。本文介紹一件清乾隆青花山水人物紋鏤空盤。

圖2

圖3

  此盤(圖1)高6、口徑26.7、底徑15.7厘米。敞口,弧腹,圈足,腹壁中段鏤孔一周。盤內心主紋飾繪山水人物紋圖案(圖2):遠山如黛,以青花深著色,表現出青黑色的遠山;近處山體奇峰如削、怪石嶙峋,山石的縫隙間生長著蒼勁的松柏,山崖下有一小塊平地,建造了一間小屋,在樹木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幽靜;屋前即是一片碧水,水面寬廣,與遠山相接;畫面的最近處是一處莊園,房屋三兩間,門窗敞亮,綠樹環繞,水岸邊圍一圈石欄杆,一位老者攜一小童駐立水邊,遙望著對岸。仔細看會發現小童手中抱著木琴,這樣的題材在明清繪畫和瓷器中都有比較多的出現,一般稱之為“攜琴訪友圖”。盤腹外壁(圖3)下部青花繪四組變形夔龍紋,內壁口沿飾一周青花菱形網格紋裝飾。 

  攜琴訪友圖是國畫中常見的題材之一,如北宋范寬、明代文征明、清人陳卓、王翬等名家皆有《攜琴訪友圖》傳世。這些畫作的共同特點都是繪峻峭的山峰、潺潺的溪流、隱秘的茅屋以及行走於山間的訪友者,訪友者的形象也驚人的相似:一位有學識的長者,後面跟隨著一位書僮,書僮手裡攜著一把琴。這樣的題材被明清彩瓷以及漆器等工藝品圖案所效仿。關於攜琴訪友的題材,有人認為原形是先秦時期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據《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呂氏春秋》又記載:“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也因為這個典故,而產生了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後世《攜琴訪友圖》多繪高山與流水,與此典故應有一定關係。 

  鏤空瓷是乾隆時期比較流行的一種瓷器裝飾技法,是用刀具在已成型的坯體上鏤刻出孔洞,再入窯燒成。在乾隆官窯瓷器中就有頗多鏤雕瓷精品,如著名的鏤空轉心套瓶、鏤空交泰瓶等,另外還有通體鏤空的瓷燈罩、瓷花藍、瓷香熏等。鏤空瓷繼續發展便是“玲瓏瓷”,即在鏤刻孔洞的基礎上,再用透明度強的淡青色釉多次敷施填平孔洞,後入窯焙燒。燒成後施釉的孔洞明徹透亮,給人以玲瓏剔透之感,故名“玲瓏瓷”。 

  這件青花山水人物紋鏤空盤,雖不及官窯鏤雕瓷和後期玲瓏瓷那般驚艷,但其製作工整,青花髮色明亮,繪畫精細,特別是腹壁一周鏤空裝飾將整件器物點綴得優雅而別緻,是乾隆時期民窯瓷器中的佳作。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