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一提到唐代的瓷器,大眾很容易想起最為熟知的「唐三彩」,其實唐代主要著名的是青瓷與白瓷,其光潔如玉,蕙質秀雅在那個時代分別用「類冰 類雪」來形容。而相對於白瓷,唐時期的青瓷無疑在特色和藝術性上更為知名。在即將要舉槌的2018香港春拍中,中國嘉德「搏泥幻化——中國古代陶瓷」中有幾件唐代的瓷器,不過讓小四也頗為奇怪的是,估價如此之低。
隋/唐白釉雙龍柄瓶
尺寸 高54cm 估價 HKD 60,000-80,000
雙龍瓶為唐代所流行,是為經典器。器型演變自南北朝時期的單柄雞首壺、隋代的雙龍柄雙聯瓶,又結合西域的胡瓶,東西交融,風格獨具。從目前資料看,雙龍瓶主要出現在高宗及武則天時期,且多見於洛陽、西安兩京地區。品種有白釉、青釉、三彩、黃釉等。尺寸不一,大致可分三型:逾五十公分大者,三四十公分中型,不足三十公分小者。
拍品體型碩大,氣勢非凡。盤口圓唇,細長頸,中間突起兩道弦紋,長圓腹,上闊下收,平底內凹,底緣微侈。口、肩處連以捏塑的雙龍形長柄,龍首低垂,深咬瓶口。長耳、卷鬃,龍身曲躬,背脊塑三圓珠,線條張弛靈動,為莊重典雅的器身增加動感與俏麗。雙龍瓶多見素身器,帶有模印貼塑花紋者較為少見,品級更高。本器肩部對稱貼塑兩組卷葉紋,十分精緻。器身施透明釉至下腹部,積釉處閃青,有流釉現象,釉面滿佈細小開片。下腹、器底露白胎,胎土選煉精細。
整器典雅大方,剛健挺拔中見秀美,渾厚沉穩中顯靈動,盡顯大唐之風韻氣度,又兼收並蓄外來文化影響,成為藝術傑作。
唐 邢窯白釉「盈」字款注壺
尺寸 高17cm 估價 HKD 300,000-400,000
壺為敞口,圓唇,高束頸,溜肩。長鼓腹,向下漸收出圓餅狀實足,足牆外側斜削一圈。肩部一側出短直流,一側出雙圓泥條帶狀柄。上置傘形蓋,出沿,圓鈕,子口,與壺身相配合宜,特徵統一,當時應為配套使用,保存完整,十分難得。
通體施白釉,釉色微泛青,尤其蓋鈕下方積釉處猶顯青綠,釉中氣泡豐富。釉面細潤,光澤感強。足底澀胎,胎白泛灰,質地細密堅硬,近足心處陰刻「盈」字款。整器製作較一般邢窯更為精細,氣質端莊大方,為唐代邢窯代表作品。
有研究表明,「盈」字款瓷器是邢窯專為唐大盈庫特別燒製的貢品。唐大盈庫見於文獻記載,稱「百寶大盈庫」,簡稱「大盈庫」,屬皇帝直接支取的「私庫」,庫中之物的取用,取決於皇帝本人的旨意,而且多以宦官主領其事,庫中之物的出處,一是賞賜,二是用於緊急國情下的支出,所以大盈庫又被稱為「中藏」、「內藏」、「禁藏」、「內庫」、「中庫」等。唐初定窯瓷器胎質較粗,胎色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燒結;白釉器物內璧施滿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潤,積釉處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經過仔細淘洗,胎質堅硬,胎色純白,釉直接施於瓷胎上,無化妝上,釉色乳白,個別積釉處呈灰綠色或淺青白色,釉質細潔失透。晚唐至五代時期胎土質地此前期更細,胎壁薄而輕巧,釉質細潔,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觸面外,均施滿釉。
唐三彩雙龍柄瓶
尺寸 高34cm 估價 HKD 200,000-300,000
雙龍柄瓶系從隋代的雞首壺、龍柄雙聯瓶演化而來,又結合了胡瓶的藝術元素,兼容并蓄,發展成目前所見的成熟造型。在唐前期屢見不鮮,白釉、青釉、黃釉等皆有,而論裝飾的豐富華美,三彩首屈一指。
雙龍瓶尺寸不一,大致可分三型:逾五十公分大者,三、四十公分中型,不足三十公分小者。拍品尺寸屬中型器,體量合宜。壺盤口,細長頸,豐肩,長圓腹,下腹部斜收出平底,底緣外侈。口肩連以捏塑的雙龍形長柄,龍首低垂,探進口內,張嘴銜瓶口。龍身曲躬,背脊塑三圓珠,長耳、卷鬃,線條張弛靈動,為莊重典雅的器身增加動感與俏麗。器身半施釉,二次入窯燒造時,黃、綠、白三色熔融開化,基本流淌至腹部中線以上,對釉彩的可控度高,釉彩垂淌不一,當為三彩最盛期作品。下腹、器底露白胎,胎土選煉精細,色白質堅。
整器典雅大方,剛健挺拔中見秀美,渾厚沉穩中顯靈動,三彩又賦予本器斑駁陸離、華貴大氣的裝飾效果,盡顯盛唐之風韻氣度,又兼收並蓄外來文化影響,為大唐藝術傑作。配日本木盒。
唐越窯青釉花口盤
尺寸 直徑17.5cm 估價 HKD 180,000-220,000
唐代越窯瓷器的胎質細膩,釉層均勻,渾厚滋潤,品種增多,有「如冰似玉」之譽。主要器物有碗、盤、壺、罌、瓶、罐、耳杯、盞托、粉盒、水盂、唾壺等10餘種。盤有翻口斜壁平底盤、敞口玉璧底盤、葵瓣口盤和方盤等,變化多端。
這件花口盤造型周正,五曲花口,每曲中間內凹成雙瓣。外壁可見五道短直壓痕,與口沿凹缺相對應。尖唇,敞口,斜弧壁。內底平,外底平凹,邊緣可見多個泥條墊燒痕。內外滿施青釉,釉面均勻,微泛青黃,釉光極好,滋潤細膩。整器素面無紋,以玲瓏巧制的造型和靜謐優雅的釉色取勝。
唐魯山窯花釉雙系注壺
尺寸 高21cm 估價 HKD 150,000-180,000
小四個人的只是儲備還是不夠,對魯山窯還不甚瞭解。只是知道魯山窯創燒於唐代而終於元代。唐代南卓《羯鼓錄》中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語,經調查發現花瓷拍鼓瓷片標本,證實該書所述。魯山窯創燒花釉器,始於中唐時期,其利用釉中含鐵量的不同燒製出不同色調,大體可分兩類:一類是黑或褐色上帶白、月白等淺色斑裝飾;另一類以黑、月白或銅藍色釉為底釉,襯以天藍色不規則的釉斑。器型以壺、罐居多,還有腰鼓、盤、碗等。
注壺梯形盤口,不同於常見的圓唇撇口,少見。束頸,橢圓形腹,餅狀實足。肩部一側斜出短直流,另一側出曲柄,前後兩面置雙系。底釉褐色,其上有大塊的藍斑,自然流淌,產生了類似窯變的藝術魅力,裝飾效果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