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的足底為何不上釉(共10張圖片)
  • 20年7月8日 02:3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研究過元代瓷器的人都很好奇,為什麼元代瓷器的足底是不上釉色,處於裸露狀態的,這實在是一件奇怪的事情。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

對於元代瓷器足底不上釉色這件事,很多人都有討論,有的人覺得就是一種時尚,也有人覺得可能是一種信號,但對歷史研究人員來講,元代瓷器足底不上釉色實際上是一種歷史信息的展露,通過這個窗口能夠獲取當時所處朝代發展的情況。

元代的瓷器足底一般都是平的,有的是淺窩底,有的是旋削成型,無論是哪一種,都是裸態的,這著實讓很多人感到奇怪。要知道,按照一般人的思維模式來分析,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盡善盡美,那麼,足底也應該塗上精美的釉色,形成完美的瓷器作品。但元代的瓷器匠人們卻沒有這麼做,他們有時候會上一些護胎汁,有時候什麼也不上,就那麼裸露著,給人一種沒有完工的感覺。

有人猜測這是蒙古人的習慣。因為蒙古人習慣把器物放到地上,擔心弄髒了,所以就直接不上釉色了。這個猜測並無實際依據,也不符合常理。因為這些精美的瓷器民間老百姓能用到的極少,只有貴族才能使用,他們的家庭是不可能將瓷器都放到地上的,而且即使放到地上,也有奴僕打掃,不存在髒的情況。

也有人猜測說,元代的瓷器大多厚重,器型非常大,足底上釉比較困難,所以,上不上都無所謂。這種說法還算是有一定依據的。從考古或者是遺留下來的元代瓷器可以看出,元代的瓷器器型確實很大,而足底上釉色也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它需要經過好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的完成都需要小心謹慎,否則很容易毀壞畫面。

在元代統治者都不在意的情況下,工匠們自然也不願意費事去弄這個,因此,在元代時期的瓷器,足底大多是不上釉色的。雖然元代瓷器的足底不上釉色,但並不難看,相反因為是修削過的,所以,瓷器的足底非常平整、乾淨,即使有一些旋削的痕跡,也不會影響觀賞。

以上就是關於「元代瓷器的足底為何不上釉」的原因分析,雖然只是一些猜測,但基本還是與實際有所符合的。要知道,在古代,帝王貴族用的東西,大多是精美,甚至堪稱完美的。這樣一個足底不上釉,明顯破壞其完美性的存在,如果在清朝乾隆帝時期,絕對會被砍頭。但在元代大量存在,自然也和統治者的想法有一定的關係。

元代瓷器精品賞析:

1:元青釉六出葵口盤(肯裡夫官窯盤),尺寸:直徑13厘米,估價:RMB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價: RMB 32,775,000 ,成交時間:2019.06.05,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賣會。

細觀此盤,圈足露胎,呈褐黑色,胎質細密,口沿下及近足處有些許縮釉,亦可看到深黑色的胎骨,與老虎洞窯址出土殘片特徵甚為接近。器身通體內外滿釉,釉色青灰,釉層凝厚溫潤,呈現出深淺兩層開片現象,深邃幽遠,渾然天成,這些無不與北京故宮博物院之南宋官窯瓷器所呈現的特徵相符。
南宋官窯,尚有致精之品存世,為杭州兩處窯址所不見,或因時人惜其珍,雖見殘疵,亦不棄之;再或因其並非二窯所出,實另有精小御窯,奉旨承造,盡寥寥數年而已,故今人尚未得其真貌。如此眾說云云,究其所以,仍未盡知。可見一例「宋 官窯葵瓣口盤」為清宮舊藏,著錄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兩宋瓷器下》,2002年,頁34,圖版29;其盤型為六瓣花口,亦為折腰,通體滿釉,並伴有開片,釉色與本品極為相近;兩者胎色皆為灰黑,開片呈深淺不一遍佈,深邃幽遠的青瓷釉色等方面所呈現出的特徵近乎完全一致,可資比較。另有相似一例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者。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藏有兩例宋代官窯葵口盤,形制皆為六瓣葵口,腹部折腰,一品口沿與本品一致為流釉微露胎狀,另一品為口沿包銅口一周,二者尺寸皆小於本品。
此類官窯盤,無論作為實用或品賞,深得歷朝鑒藏名家傾慕崇尚,代代不絕,乾隆皇帝亦列其中。

2:元青釉剔刻花卉蓮瓣口葫蘆執壺,尺寸:高19.7厘米,估價:RMB 1,500,000 ~ 2,000,000,成交價: RMB 30,475,000 ,成交時間:2019.06.05,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賣會。

此執壺的造型乃五代至北宋早期式樣,蒜頭型口,細長頸,圓肩,球狀腹,寬圈足外撇。肩部一側出細彎流,一側置帶狀曲柄連接頸部。肩部細線刻劃出菊瓣狀紋樣,腹壁深剔刻牡丹枝葉,花葉肥潤,蓬勃飽滿,刻紋深而犀利,刀法簡潔明快,具浮雕效果,時代風格顯見。器身滿施青釉,足底刮釉露胎,胎色灰白,質地堅實縝密。圈足及底部刮釉,胎骨灰白緻密。壺身內外通施青釉,釉色青郁。
此式耀州窯創燒於唐,經過五代時期對南北各窯口的學習總結,北宋開始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其中對其影響最大的是越窯。耀州窯瓷器造型更為豐富,製作水準較高。其胎壁與同時期北方其他窯口相比略薄,圈足輪削仔細,胎質呈淺灰白色。北宋耀州窯釉色以穩定的橄欖青為主色調,金代時由於燃料的改變釉色愈發閃黃。類本品之耀州青瓷,早期裝飾受越窯影響以刻花為主,紋飾較為簡單,線條寬粗,題材以蓮瓣、牡丹等較為常見,刻花刀法熟練,犀利有力,層次分明,立體感強,具有淺浮雕的效果,花紋局部不加任何裝飾,圖案簡樸,皆不失精巧匠意。

3:元青花纏枝牡丹紋雙魚耳大罐,尺寸:高50.5厘米,估價:HKD 5,800,000 ~ 6,500,000,成交價: HKD 21,903,750 ,成交時間:2004.04.26,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4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4:元青花龍鳳花卉紋獸耳罐,尺寸:高38厘米,估價:RMB 13,000,000 ~ 20,000,000,成交價: RMB 18,975,000 ,成交時間:2015.11.28,拍賣公司: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5秋季拍賣會。

本件青花罐為洗口,溜肩,下收斂,造型穩重大氣。肩部裝飾雙獅耳,左右對稱,獅口大張,極具立體感。通身上下六層紋飾,本品器身從上自下有回紋,卷草紋,纏枝花卉紋,鳳穿牡丹紋,趕珠雲龍紋和蓮瓣紋,雖然構圖繁複,但層次分明,繁而不亂,觀之賞心悅目。包羅元代瓷器典型紋飾,如纏枝牡丹,游龍,蓮瓣,鳳凰紋等,其設計配搭獨特,獨樹一格,不見他例。罐上二龍身軀修長,突睛翹鼻,目光炯炯有神,筆觸繼而由剛轉柔,描繪鳳凰於牡丹花間飛舞之姿,為構圖增添一份祥和氣息。此罐青花髮色深而藍,濃重之處帶有黑色結晶斑點,淺淡之處暈散自然。胎體厚重,器底露胎,明顯留有制胎時螺旋紋痕跡。通身內外施釉,釉色白中帶青,積釉處呈現鴨蛋清色澤,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鎮瓷器特徵。縱觀全器,口部雖有缺釉之瑕疵,然不掩其蒙元盛世所特有的雄健之風。
元青花傳世甚為稀少,如此大器更是難得一見。有研究指出,元青花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藝術成就,與借鑒了元代豐富的織繡圖案不無關係。如此罐所繪牡丹花,勾畫各角度來變現花朵婀娜多姿的畫法即來源於元代絲織品,極具時代特徵。相似畫意的牡丹紋常見於各類造型的青花器物,如天津博物館所藏的纏枝牡丹紋獸耳罐,罐身腹部所繪雲龍紋,其怒瞪的雙眼,魚鱗狀的鱗甲,利刃般的龍鰭,鷹形的指抓等特點,均與山東省青州市青州元代墓葬出土的元代龍紋玉壺春瓶上的龍紋極其相似,可資參考。此件作品製作時間應是在至正十年(1350年)至元末(1368年)這十幾年的創作成熟期,屬元代晚期元青花成熟期的經典作品,實屬難得珍品。
此式鋪首大罐的使用對像目前合理的推測應集中在蒙元官宦顯貴階層。且其誕生於元代飲酒之風密切相關。蒙元時期由於中國加強了與西亞各國的交往,學習和吸收了阿拉伯地區傳入的蒸餾酒技術,而且很快在國內傳播開來,這是中國酒生產史上一次劃時代的變化。飲酒成風,自然重視酒釀的儲存和飲用器具的精緻化,由於飲用量普遍增大,需要容量更大又可移動的儲存工具,因此此式鋪首大罐應運而生。
元代蒙古統治者大力推動工藝發展,賦予瓷匠充裕的創作空間,並與1278年成立江西景德鎮浮梁瓷局,以提高陶瓷生產,滿足國內外廣大市場需求。如此盛況於元代陶瓷自由奔放之設計可見一斑。瓷匠掌握大量白瓷之燒造技術,並解決珍貴鈷藍料來源問題,青花瓷製作技術也漸入佳境。時至十四世紀,設計獨特,製作精巧的中國瓷器不但備受皇家青睞,更於蒙古帝國地域廣泛流傳,遠達中亞及伊斯蘭地區。本品及其它同期製作之大口徑磁盤大量出口,以迎合蒙古及中亞諸民族之傳統宴會所需。

元青花精品一般器型碩大,採用進口鈷料,加之畫稿多為隸屬元代宮廷的畫局出樣,畫師依樣精心描繪,遂使元青花的裝飾獨具意味,飲譽天下。據統計,流失在海外的元青花約110餘件,主要收藏在中東地區的博物館。國內收藏約200餘件,多為建國後各地考古出土。已知世界範圍內公私收藏此類元青花大罐20餘件,國內館藏3件。同類可見上海博物館館藏元青花纏枝牡丹紋大罐,本品與其相比,有過之而不及,為元青花中的珍品。
元青花在中國陶瓷史中佔據了顯要的位置,它的出現,改變了兩宋時期南北窯廠百家爭鳴的狀況,開啟了明清時期景德鎮一枝獨秀的局面。相比明清官窯瓷器,元青花在市場上鮮有出現,此式獅耳罐為元青花大罐的三大經典造型之一,公私典藏所見鳳穿牡丹紋裝飾者更是寥寥可數,至為珍惜,而如此具有典型風格的立件大器更為難得,所見鳳穿牡丹紋裝飾者遍尋公私收藏,僅此一例,可遇而不可求。

5:元青花孔雀牡丹紋大梅瓶,尺寸:高52.5厘米,估價:RMB 7,000,000 ~ 9,000,000,成交價: RMB 12,880,000 ,成交時間:2010.12.06,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5週年秋季拍賣會。

與元代其它青花梅瓶相比,本品無論在造型、尺幅、紋飾與構圖設計方面皆具鮮明特色,堪稱珍罕之作。檢閱公私收藏之中,僅見美國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典藏「元 染付孔雀文梅瓶」與之相同,尺寸稍小,為47厘米高。

元代隨著國內外貿易的發展需要,中國瓷業較宋代又有更大的進步,景德鎮窯成功的燒製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現和趨於成熟,產銷興旺,作為記錄元代景德鎮瓷業情況的唯一書籍,元人蔣祁著《陶計略》云:「窯火既歇,商爭取售,而上者擇焉,謂之撿窯。交易之際,牙儈主之……運器入河,肩夫執券,次第件具,以憑商籌,謂之非子」。元青花瓷以景德鎮為代表,其製作精美而傳世極少,故而異常珍貴,根據時間大致分為延佑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個階段,以「至正型」為最佳。它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逕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元青花瓷是漢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蘭文化的結晶,其造型大氣磅礡而不失精緻感,在器物的形制上獨創較多,是不同民族生活習俗集結的產物。且裝飾意味濃厚的構圖方式、穩重的色彩、釉下繪畫靈動的表現力,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空前絕後的歷史地位。
元青花在器型和紋飾上,展現出不同的審美取向與風格。就造型而論,有著濃郁的遊牧民族色彩,此基於元人特有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使他們對於便於攜帶的器皿,及金銀製品具有特殊的感情。西亞諸民族在氈毯上席地而坐及飲食的方式也與蒙古族有許多不約而同之處。這些生活上的相同之處,是元青花大罐、大盤、高足杯(碗)、扁壺等器形產生的依據。但在裝飾紋樣上,則主要來源於漢文化,在少數民族的統治下,漢族的社會地位決定了元青花不會按照漢族的審美崇尚發展,但由於漢文化的強大,以及元瓷「官搭民燒」的製作體制,使元青花這種「俗甚」的陶瓷裝飾形式,在充斥著漢文化的製作環境中,按照蒙古族、伊斯蘭民族的要求茁壯成長起來。在這種環境中,元青花不可避免地嫁接了諸多漢族傳統文化因素。故從主題紋飾上看,元青花的主題紋飾大多是中國的傳統紋飾,如牡丹、束蓮、龍鳳、麒麟、松竹梅等,其中松竹梅紋的畫法頗受元代繪畫的影響。從輔助紋飾上看,波浪紋、回紋、蕉葉紋等,大多出現在中國傳統器物的裝飾中。
以本場的元青花孔雀牡丹紋大梅瓶為例,其體量巨大,高達52.5厘米,豐肩鼓腹,造型圓潤壯碩,集中體現了元代遊牧民族所崇尚的粗獷之美,具有鮮明而獨特的民族風采。其上以青花描繪紋飾,自上而下分別為纏枝山茶花卉紋、雙鳳牡丹圖案、蓮瓣紋,層次分明,構圖雖繁,但密而不亂,主賓分明。腹部所繪「鳳穿牡丹」作為主題紋飾也得到突出,所繪鳳鳥形似孔雀,體態舒展,姿態優美。雙鳥一雌一雄,其一引頸飛翔,另一回首相望,取鳳求凰之意,整體畫風飄逸,運筆流暢,極為典雅,寓意吉祥。古代傳說,鳳為鳥中之王,寓意富貴的牡丹則為花中之王,丹、鳳結合,象徵著美好、光明和幸福。鳳凰,與龍同為人們臆想中的神獸,據《爾雅·釋鳥》中郭璞所注鳳凰特徵為:「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而《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龍與鳳的形象隨著時代的推移亦逐漸有所改變,歷朝歷代均有不同的表現手法與詮釋,細觀元代青花瓷上所繪的鳳凰,其形頗似孔雀。

元代青花瓷距今已有近700年的歷史,它以高大的器型,精美的紋飾,艷麗的髮色,成為中國青花瓷史上的頂峰之作,影響著世界古代藝術,使今人為之感歎。它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逕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但因製作精美而傳世極少,故而異常珍貴,本件即為傳世元青花中的一例精品,展現了我國陶瓷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對後世的明清青花瓷有著深遠的影響。

6:南宋至元官窯六方花盆,尺寸:16.5厘米,估價:HKD 10,000,000 ~ 15,000,000,成交價: HKD 12,175,000 ,成交時間:2019.04.03,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9年春季拍賣會。

此六方小盆所屬之類備受南宋宮廷青睞,殊為珍罕。先見其釉,稠厚緻密,呈淺灰色,亦見其胎,稍露於足,呈黑褐色。側壁平坦微斜,平添趣味,更顯六方形制之雅。此器乃南宋官瓷佳例,釉面瑩滑,片紋端勻,匠心之巧、技藝之高、氣韻之卓,盡覽無遺。

觀其特質,可知此器為修內司所造,浙江杭州市郊老虎洞窯址出。修內司設於南宋皇城內,奉詔燒製官瓷,專供宮廷。1127年,北宋瓦解,皇室自汴州(今開封)南遷,定都杭州,乃開修內司。

此盆形為六方,不甚多見,同類之器多形狀有別,可比一四方官窯盆,尺寸相當,貯北京故宮博物院,刊於《官窯瓷器》,北京,2016年,圖版32(圖一)。著錄、研究故宮院藏花器之學者稱,此類小盆乃貢皇家,以盛「盆景」之用,西方則多依日文「盆栽」一詞。學者又稱,該類官窯小盆初依鈞窯形制,鈞窯小盆存量或略多。2 由此觀之,此類花盆頗受重用,尺寸小於尋常亦有其因。唐高宗(649-683年間在位)第六子章懷太子(654-684年)墓中有一繪於706年之壁畫,畫中一名僕侍,身著宮衣,手捧盆景,盆內盛有山石草木。

7:南宋至元官窯葵瓣盤,尺寸:18.5厘米,估價:HKD 10,000,000 ~ 15,000,000,成交價: HKD 12,100,000 ,成交時間:2017.04.05,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7年春季拍賣會。

南宋官窯瓷乃中國歷代傳頌之名品,窯址位於南宋國都,現今浙江杭州,專為內廷而作,為陶瓷史上備受景仰之品類。葵瓣盤器形簡雅,釉面厚潤,開片疏密有致,釉色溫雅,而層次變化無窮,藝術性至高。
官窯雖負盛名,然樣本寥若晨星,且件件皆異,獨一無二,即使造於同時期,各器之間差異甚大,相關研究因此艱滯不易。
宋時各大名窯瓷器,多成批燒造,類同成品為數百千,官窯瓷以北宋汝窯為摹本,卻以多樣變化著稱,無二完全相同。多數宋代窯址可溯自唐或更早,數百年之制瓷經驗造就了當地穩定的技術基礎,南宋官窯遷都臨安後,為替代北方窯址而設立,或以北方匠人為多,嘗試採用江南材料及傳統技術,再造北方名瓷。官窯瓷的多變面貌,或許即是匠人的多方實驗,反覆嘗試而來之成就。

8:元龍泉窯「飛青瓷」褐斑蒜頭瓶(一對),尺寸:高25.3厘米,估價:HKD 15,000,000 ~ 25,000,000,成交價: HKD 12,060,000 ,成交時間:2016.11.30,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6年秋季拍賣會。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