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瓷畫上的「萍實」與「壽山福海」(共5張圖片)
  • 20年6月4日 01:2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康熙瓷畫:一隻“大球”浮在水面上

  圖1、2是康熙時期出現的兩幅瓷畫。圖1畫的是一隻大圓球在水面上浮動,圖2畫的是一粒連枝帶葉的大桃子在水面上漂浮。兩幅看似有些奇怪的瓷畫,畫意其實是一致的,都是要表現一種古代傳說漂在水面上的仙果,名“萍實”。

圖2 康熙瓷畫:一粒大桃在水面上漂浮

圖3 《程氏墨苑》版畫

圖4 康熙瓷畫:三粒桃飄在半空中

圖5 康熙瓷畫:三粒桃飄在半空中

  據漢代劉向《說苑·辨物》記載:“楚昭王渡江,有物大如斗,直觸王舟,止於舟中。昭王大怪之,使聘問孔子。孔子曰:此名‘萍實’。令剖而食之。惟霸者能獲之,此吉祥也。” 

  這段記載說的是:楚昭王有一次渡江時,看見江中漂來一物,大如斗。昭王不知是什麼東西,派使者去請教孔子。孔子說,這叫“萍實”,可以剖開來吃。還說,惟有成霸業者能得到“萍實”,所以這是一種祥瑞之果。 

  那麼,孔子是怎麼知道“萍實”的呢?成書在《說苑》之後的《孔子家語》卷二“致思”有一段更詳細的記載: 

  “楚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圓而赤,直觸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問群臣,莫之能識。王使使聘於魯,問於孔子。子曰:‘此所謂萍實者也,萍水草也,可剖而食也,吉祥也,唯霸者為能獲焉。’使者反,王遂食之,大美。久之使來以告魯大夫,大夫因子游問曰:‘夫子何以知其然乎?’曰:‘吾昔之鄭,過乎陳之野,聞童謠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此是楚王之應也。吾是以知之。’” 

  《孔子家語》的記載表明,孔子之所以知道楚昭王見到的水上漂來之物是“萍實”,是因為他聽到過一首楚國的童謠:“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這首童謠同時也把“萍實”的特徵描述了出來:“大如斗”“赤如日”“甜如蜜”。 

  從漢唐到明清,“萍實”作為一種傳說中的吉祥果品,是人們所熟悉的典故,常在作詩賦文繪畫時引用。比如晚明《程氏墨苑》一書中,就收有“萍實”版畫一幅和銘文一篇。 

  從《程氏墨苑》的版畫(圖3)看,“萍實”的畫法是:在一片波浪起伏的水面上,一粒圓形類桃的帶有幾片葉子的果實半浮在水面。而配套的銘文則用文字將“萍實”好好地誇讚了一番:“爰有嘉果,亙古一見。不托根於山嶽,乃結實於江漢。色奪初旭,煒如燁如。川後與游,江妃與居。載沉載浮,不倦不舒。宜神農所未識,至尼父而歎譽。” 

  熟悉明清瓷畫史的朋友知道,明代瓷畫裡似乎沒有“萍實”的身影。圖1這種清初的瓷畫,或許是最早出現在瓷器上的《萍實圖》。它的畫法明顯有著《程氏墨苑》版畫的影子,很可能是受到《程氏墨苑》版畫的影響而創作出來的。圖2則是改進後的《萍實圖》瓷畫,它的特點是把“萍實”畫得更像一粒桃子。 

  康熙瓷畫,為什麼會出現《萍實圖》?這應該與當時的政治形勢息息相關。明清鼎革之際,幾十年的兵荒馬亂到康熙時趨於安定,於是社會上出現了一股讚美聖朝的頌聖之風,瓷畫《萍實圖》即是其中的經典作品之一。因為孔子說過:萍實“惟霸者能獲之,此吉祥也。”瓷畫中出現“萍實”,意在表示此乃吉祥物,它的出現暗示當今皇上康熙帝是能成霸業者。 

  雖然都是《萍實圖》,但圖1與圖2的畫法差異卻很明顯。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與瓷畫工匠對“萍實”的理解不同有關。開始時,工匠根據文字記載:“大如斗”“赤如日”“色奪初旭,煒如燁如”等,想像“萍實”應該如同旭日一般又圓又紅,所以畫出來圖1這樣的《萍實圖》。 

  後來可能看到圖1這樣的《萍實圖》,畫得不像一種可歎可羨的仙果,所以又根據“甜如蜜”的特徵,將它想像成一粒巨大的水蜜桃。這就有了圖2這樣風格的《萍實圖》。 

  圖1、圖2兩種《萍實圖》的並存於世,表明康熙時期的瓷畫創作想像力豐富,表現主題的手法不拘一格。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圖4、圖5兩幅瓷畫。它們也是康熙時期出現的新品種,與圖2有幾分相似,是否也是《萍實圖》呢?經仔細觀察,答案是否定的。它們的主題應是“壽山福海”。 

  從圖4、圖5的畫面看,兩圖下部是水,上部有桃,與圖2相似,但存在兩個重要區別:一個是圖2的桃浮在水面上;而圖4、圖5的桃飄在半空中。另一個區別是圖2的桃是單獨一粒;圖4、圖5的桃是三粒一組。 

  圖2的桃單獨一粒,浮在水面,這是“萍實”典故的內容決定的,我們在前面的論述中已經明白原委。圖4、圖5的桃是三粒一組,飄在空中,則是由“壽山福海”的主題決定的。 

  我們細看圖4、圖5下部的水波紋,其中矗立著一塊山石,這是傳統《壽山福海圖》的畫法,明代時已很常見。到清初,在《壽山福海圖》中添加壽桃紋,有強化畫意的作用。因為桃子本身有長壽的象徵意義,加入畫面可使“壽山”之意更加突顯。另外,桃子畫成三粒一組也有用意,以三喻多,得“多壽”之義。 

  圖4、圖5《壽山福海圖》的畫法完全是一種象徵意義的組合,這種場景不可能出現在現實的生活之中,但又是什麼因緣使它出現在瓷畫中呢?從創意借鑒的關係看,這種圖很可能受到圖2的影響。因為圖2中的桃形“萍實”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壽桃,誤以為這是一幅祝壽主題的瓷畫。圖2“頌聖”畢竟是少數人的所好,而“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則是廣大民眾的心願。所以瓷畫工匠乾脆將圖2與傳統的《壽山福海圖》嫁接,創作出圖4、圖5這樣以祝壽為主題的瓷畫新品種,以滿足民眾的心理需求。 

  把一種構思稍加改變,開發出另一種受到歡迎的新瓷畫,是瓷畫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康熙時期的《萍實圖》演變成《壽山福海圖》,為瓷畫的這個特點提供了新的實例。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