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窯的鑒別:修內司(共6張圖片)
  • 18年4月10日 03:4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南宋官窯的鑒別:修內司

1、 修內司

近年來,對宋代官窯的研究,由於北宋的汝窯、鈞窯,南宋的郊壇官窯遺址陸續發現而有了較大的進展。對南宋的修內司官窯的研究,因缺乏窯址印證與古文獻核實而眾說紛紜。因此,對修內司官窯的性質及產品特徵的認識,也就含混不清了。

北宋的「汴京官窯」與南宋的修內司官窯的窯址雖然均未發現,但兩者是不同的。關於修內司官窯的產地、時代、沿革及其器物的特徵,在《坦齋筆衡》中均有詳細的記載,此書還指出郊壇新窯與舊窯(修內司)相比,「大不侔矣」。

修內司為官署,隸屬於將作監,北宋始置,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詔將作監並歸工程,修內司兼統宮廷窯務燒造的瓷器。據文獻可知,修內司窯早於郊壇窯,其燒瓷史是短暫的,又因官窯保密,棄窯時作掩跡處理,因此,其窯址至今未能發現。

南宋官窯的鑒別:修內司

據《宋史。高宗本紀》記載,北宋亡於宣和末年(1126年),其間高宗輾轉駐蹕於揚州、常州、越州等地,至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臨安才安居下來。其顛簸長達12年之久(靖康元年至紹興七年)。紹興十三年(1143年)置建郊壇,高宗作為天子始舉行隆重的祭告天地諸神的典禮。在此前17年間的祭奠(靖康元年至紹興十三年)在建壇前,特別是雜建壇後,宮中用瓷器出自何處?來自舊京是不可能的。北宋亡後宮廷珍寶重器均被金兵掠奪一空。高宗輾轉逃亡中,不可能把官窯瓷器攜至江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書有詳實記載。所以在這12年中,皇家需採取臨時應急措施,燒製宮中用瓷。「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應是這一背景的真實寫照。置建郊壇,舉行祭典,當時祭器從簡情況,在《鹹淳臨安志。郊廟》中有詳細記載:「設祭器九千二百有五,鹵簿萬二千二百有二十人(原注二十五年,年郊增三十人)祭器應用銅玉者,權以陶木,鹵簿應用文繡者皆以纈代之」。說明初建郊壇祭典時,由於缺少銅質禮器,只能以當地生產的青瓷器與竹木器取而代之。根據《宋史。高宗本記》可知,在定都前後的紹興七年的5月、9月和11月也曾舉行過3次大型祭典活動。此時所用禮器,自然亦是陶木無疑。由此可見,至少在紹興十三(1143年)以前,祭典用瓷以及定都後宮廷用瓷,都需置建官窯燒造,這個官窯應即是文獻記載的修內司官窯。

南宋官窯的鑒別:修內司

官汝窯、官鈞窯遺址得以發掘的原因之一,就是以宮中的傳世物為依據而取證的。在宮藏宋代官窯瓷器中,除官汝窯、官鈞窯及郊壇下官窯外,

還有一個所謂的傳世哥窯瓷器,至今未能找到其窯口。其實它的窯口就是修內司官窯。

關於修內司官窯的

南宋官窯的鑒別:修內司

記載以葉置的《坦齋筆衡》個顧文薦的《負喧雜錄》為最早,以明除草昭的《格故要論》最為明晰具體。其它明清典籍中說瓷者蓋源於此。《坦齋筆衡》關於修內司窯產品的特徵以及建窯始末的記載是明確的。《格古要論》承葉、顧之說,並作重要補充:「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這段文字極為重要,它實際上道出了「傳世哥窯」的本色。不言而喻,只有「傳世哥窯」才具備曹昭上述所描述的修內司官窯的特點。「傳世哥窯」接近粉紅色釉者,如故宮博物院藏宋哥窯葵瓣洗;淡如米黃者,故宮博物院所藏居多,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故宮博物院所藏雙魚耳最為典型。

南宋官窯的鑒別:修內司

《格古要論》在提及哥窯時云:「哥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因為哥窯與修內司窯為兩個不同的窯口,故曹昭是分別描述的,它們貌雖相似,其實有別,所以其後的《遵生八簽》據此有云:「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所謂官者燒於宋修內司中,為官家造

南宋官窯的鑒別:修內司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