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青花瓷烙印辨別製作年代(1張圖片)
  • 19年12月26日 10:3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元延祐青花(1314—1320) 

  延祐青花有施青白釉、用國產青料這兩個顯著特點。此件的畫法採用勾勒點染,減筆沒骨,其用筆富於變化,點線面結合,畫面和諧有動感。 

  元至正青花(1341—1368) 

  至正青花,也稱“典型元青花”,用源於西亞的鈷(蘇麻離青料),在胎坯上繪彩作畫,施上透明釉,經高溫燒製,其繪彩變成了鮮麗的靛青色,這就是流芳至今的青花瓷器。至正時期的青花開創明清色彩繽紛的彩瓷世界之先聲。 

  明初(洪武、建文)青花(1368—1402) 

  髮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細節上,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蕊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明永樂、宣德青花(1403—1435) 

  此期所用青料,以蘇勃泥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明正統、景泰、天順青花 (1436—1464) 

  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明中期青花(1465—1521) 

  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髮色淡雅。弘治晚期與正德則髮色灰藍。但此期也有個別器物髮色濃艷,有鐵銹斑。紋飾佈局前期疏朗,後期繁密,多畫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花葉似手掌撐開狀;葉子多齒邊,花葉均無陰陽正反;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的紋飾多見。 

  明嘉靖、隆慶、萬曆青花(1522—1620) 

  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嬰戲圖的娃娃頭前額突出明顯。胎、釉均是小器細、大器粗。大器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異型器多見。 

  明天啟、崇禎青花(1621—1644) 

  天啟年款器甚少,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徵。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