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乾隆一朝,是清代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此時官窯器在康熙、雍正瓷器的基礎上,將制瓷業推向歷史的高峰,除繼承康熙、雍正瓷燒造技術工藝和器型之外,還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種新奇的製品。其造型的精美、圖案的華麗、仿真釉色等,堪稱一代之奇。青花仍是當時瓷器生產的主流,承襲康熙、雍正青花特點,並在其基礎上繼續發展創新、提高,體現出在製作技巧上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每一道工序都是一絲不苟,精工細做,精益求精。
圖2
圖3
乾隆青花繼承了雍正遺風的仿古之作,如鎮江博物館藏乾隆款青花花果紋帶蓋執壺(圖1),通高28.9、口徑6、底徑10厘米。有蓋,環形鈕。器卷沿,細頸,溜肩,下腹垂大,圈足,壺流細長,略彎曲,流與頸之間以卷雲形飾物連接,曲柄。柄部(圖2)繪靈芝紋,器蓋鈕與柄上環形鈕相對稱,柄上有圓形小系,便於穿繩連接。口沿下蕉葉紋,肩部纏枝花卉紋,腹部折枝花果紋間以纏枝紋,近足處為蓮瓣紋,圈足處卷雲紋。圈足(圖3)內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此器胎體潔白細膩,瓷質堅密。釉面勻淨,為青白釉,光澤瑩潤。青花釉料穩定,色彩濃重艷麗。
執壺於隋代出現的酒器之一,又稱注子、注壺。唐前期注子有盤口、短頸、鼓腹,圓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唐晚期僅越窯燒造的注子式樣就有5種之多。腹部多作瓜稜形,有短流、長流、曲柄、直柄等數種。五代至宋代,執壺器身漸高,通體多壓4至6條瓜稜,流漸趨細長微曲,曲柄高於壺口,平底變為圈足。器型修長,並多有注碗相配,因注碗內盛熱水用以溫酒,又稱“溫碗”。此外尚有獸流壺、提梁壺、葫蘆式壺等。元代壺身多為玉壺春瓶式,彎流與壺頸之間以S形飾件相連。明、清時期執壺造型由元代演變而來,此壺是仿明代洪武青花執壺樣式燒造的。
乾隆時期各類瓷器的燒造技術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無論是彩瓷、色釉瓷或工藝瓷,燒造技術都掌握得恰到好處。其青花瓷器的精美代表了當時的制瓷水平,把青花瓷器裝飾得富麗堂皇,華美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