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灰陶博山爐(1張圖片)
  • 19年3月31日 04:1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如圖所示是新鄉市博物館收藏的漢代灰陶博山爐,為國家二級文物。此熏爐整體厚重,由蓋、台、柄、盤四部分組成。博山爐通高20.5厘米,其中博山高9.3、口徑12.1厘米,爐高11.2、底徑1.7厘米,底盤直徑19厘米。爐蓋呈博山形,凸起山形紋飾間有樹形圖案,其間分佈數個出煙孔。爐台近半球形,子母口,母口內斂,深弧腹,腹上部飾凸起弦紋,爐台底部有一柱狀柄與底盤鉚合在一起。盤底為淺折腹,敞口,平折沿,平底。 



  從考古發現來看,博山爐主要流行於廣州、湖南、湖北、江蘇、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到了西漢的晚期,博山爐的使用由社會上層發展到中層官僚地主之間,其傳播範圍也擴大到現在的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 



  博山爐實物在漢代已經出現,但在漢代文獻中尚未見到“博山爐”的名稱,目前所知最早記載博山爐的文獻是東晉葛洪所著《西京雜記》:“……作九層博山香壚,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然運動”,到南北朝時,玄學盛行,魏晉風度形成,求仙思想尤其在士大夫和貴族中流行,博山爐因其獨特的求仙寓意和熏香功用得到士人喜愛和推崇,文獻中才始常見“博山”或“博山香爐”的名稱。博山爐因其山形蓋而得名,一般由四部分構成,分別是爐蓋、爐身、爐柄、爐座,有的博山爐還帶有盤。爐身呈半圓形,上面有蓋呈圓錐形,大多數博山爐是在圓盤上放一個承接爐身的直柄,工匠們以他們高超的技法在博山爐的爐蓋上表現山巒、人物、鳥獸、草木、雲氣等形狀。 



  博山飾的興起與神仙思想的發展和香料來源的擴大有著很大的關係。知識的匱乏造成了先民的神仙崇拜思想,他們認為神仙住在巍峨陡峭的山上,古人對山的崇拜最早在《尚書》中就有記載,戰國末期和西漢時期的文學作品中還通常將山描述通往長生不老的必經之地。希望能通過對山的崇拜使神仙降福於他們,最好能得到長生的靈丹秒藥。古代的帝王對山也十分推崇,我國早在商周時期,上層統治者就有祭山的習俗。受此神仙思想的影響,山被人表述為高高凸起的形狀,它和雲氣紋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漢代流行的博山飾,博山爐則被認為是通向仙境的支點。 



  除了神仙思想的發展外,漢代香料來源的擴展也是博山飾興起的重要原因。陸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使產自非洲和西域的各種香料如檀香、甲香、龍涎香、乳香、鬱金香、沉香、百合香等作為重要的商品被運到了中原。域外的香料大部分都是樹脂型的,與中國傳統的香草相比,進口的香料不僅氣味香濃,而且還有很好的保健功能。樹脂型香料與中國傳統香料不同的是,樹脂型香料需要充分燃燒,把香料放在爐內慢慢熏燒,一絲絲青煙從博山爐爐蓋上的孔隙中徐徐飄出,煙霧繚繞,就好像在仙境一般,營造了山霧繚繞的神秘感覺。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