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地青花瓷葫蘆扁瓶(共3張圖片)
  • 19年2月11日 20:4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青花瓷,《明史·外國傳》稱「青斑白地」或「白地青花」瓷,或「青斑白瓷」、「白瓷青花」。學術界一樣平常以為青花瓷是以氧化鈷為著色劑,直接在瓷胎上刻畫,然後罩上透明釉,在1300℃左右的高溫窯爐裡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以其清新、莊嚴、深邃的藍色給人以空闊、遼遠、超凡脫俗的審美享受,一躍代替了唐宋以來青瓷、白瓷、黑瓷等單色瓷主導的瓷業格局,擴展為以青花瓷為主導的壯麗多彩的彩瓷天下。

白地青花瓷葫蘆扁瓶

  永樂盛世,為弘化天朝聖德,明成祖諭遣中官鄭和六下西洋,前後二十年所歷三十餘國,成為空前絕後之盛事,今後「外洋諸番,益服天子威德」。 《明史·成祖本紀》中評價明成祖:「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樂成駿烈,卓乎盛矣。」鄭和下西洋之舉,促使中外往來日益密切,此前停止數十年的外洋經貿重開,與伊斯蘭地域交換得以規復。

白地青花瓷葫蘆扁瓶

  鄭和寶船載有大量具有中國特色的物品,如瓷器、絲綢等以調換國外的珍奇特物,正是在出使的過程中,帶回了為後代津津樂道的蘇麻離青。作為舶來品,蘇麻離青畢竟有什麼與永宣青花瓷獨特藝術魅力相干的特殊之處呢?一方面,蘇麻離青凝重亮麗、濃郁美麗的髮色,使永宣青花瓷散發著獨特的異域風情;另一方面,蘇麻離青特有的差別身份比例所造成的畫面結果與中國傳統審美情趣相契合。這種青料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由於含錳量低,可以淘汰青色中的紫、赤色調,在得當的火候下,出現出深淺差別的光澤,這與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意境相契合。中國畫固然不似西洋畫色彩濃郁豐富,只有水墨單色,但向來畫論都誇大「墨分五彩」,蘇麻離青暈散不勻的特性恰好便於刻畫中國畫的水墨意境。而由於含鐵量高,每每會在青花部門形成黑疵斑點,結晶處深入胎骨,用手撫之有凹感,被稱為「鐵褐斑」或「鐵銹斑」。這原來是蘇麻離青髮色的缺陷,但卻不測地與濃艷的青藍色相映成趣,使紋飾更顯挺秀峻峭,氣魄凜然,成為無法模擬的永、宣青花瓷的獨到之處。

白地青花瓷葫蘆扁瓶

  青花瓷,作為鄭和寶船之中賞賜西洋諸國的禮品浩繁之一,其無論造型照舊藝術風格均為迎合彼地的利用風俗而富具異域特色。明承元制,器重窯業,後更於珠山置御器廠,設有司專備窯事以供御用和賞賚,較之元朝浮梁磁局,規制更宏,技能精進,所出之品,為世所珍,永樂天子登位之後,御器廠勉力為下西洋之恢宏籌劃所預備,燒造賞賚瓷器,數目浩蕩而質量精絕,凡稍具瑕疵者每每會合打壞掩埋,皆不得流出御器廠,可鑒永樂天子對此之器重。

  綬帶耳葫蘆扁瓶,即為其時的賞賚瓷器之一,又有人稱之為「扁腹綬帶葫蘆瓶」、「快意耳葫蘆扁瓶」、「抱月瓶」、「寶月瓶」,始於洪武,盛於永、宣。此件青花寶相花草紋綬帶葫蘆瓶,高27厘米,是以變了形的葫蘆式造型,團體看是收口,束頸,上小圓鼓腹,下大圓扁腹,淺方圈足。葫蘆頸至肩部兩側對稱處塑綬帶雙耳。口沿飾弦紋兩道,小圓腹下部一圈飾纏枝花草紋,大圓腹部兩面各繪佛花(車輪花)一朵,四周圍繞花葉紋一周。小圓腹口上一面青花書有「永樂年制」款。今後品紋飾的青花花色來看,是用入口料繪畫的,即蘇麻尼青,故此瓶面的青斑紋飾和款字都產生了暈染擴散的近況,其青花濃艷,秞面肥厚、瑩潤,胎質精緻、潤滑。因此扁腹綬帶葫蘆瓶的造型是受到西亞方面的器物影響產生的,可謂是東西方文化交換的又一個汗青見證物,彌足貴重。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