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擬龔賢山水圖》(1張圖片)
  • 24年5月19日 22:2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早在民國三年(1914),烏江鎮上有兩位青年文士,在一寺廟內相識,他們是林散之與邵子退,“我與邵先生,在烏江街南一個破廟相會,很驚異,我問他,你來幹什麼?他笑說,你來幹什麼呢?以後,我每次回家,總在這廟相會,奇怪!” 

  待至民國五年(1916),在歷陽一寺廟,林散之(1898—1989)與烏江許莊村許才余(樸庵1896—1972)、百姓塘村邵子退(1902—1984)三人結為金蘭之交,時人稱譽“烏江松(許)竹(邵)梅(林)三友”。他們三人常在一起談詩論畫,並且成立了一個讀書社,吸引了這一方天地的文人學子經常來林散之的江上草堂聚會,切磋學問,興會遊憩。 

  1936年元月,林散之邀上許樸庵一道訪百姓塘種瓜憩廬邵子退。他們三人相聚在一起,談藝術,話人生,舉杯長歎,對酒當歌,夜已深,酒盡興,各自俯首而睡。待到紅日高照,方才解醒,然後伸臂搖肘,披衣相視,囅然一笑,這種田園式的生活,人生能有幾許呢?應祖父邵子退之邀,林老作了春夏秋冬四尺對開的四條屏山水畫相贈。以後,幾經動亂,此四幀山水已不復見矣。 

  六十餘年後,筆者見到了其中一幅(見圖)。作品雖經裝裱,已是黃跡斑斑,然而畫面比較完整,一點損壞的痕跡也沒有。落款為:“二十五年元月,偕許樸庵過友人子退種瓜廬,留余作畫塗此四幀以應,散之。”這幅畫可能是四幅中的最後一幅。畫面上:近景枯樹兩株,依山傍水;小亭一座,隱蔽在叢樹之中。尤其是一長一短的樹幹,清晰可數,沒有一枝一葉,用篆隸之筆,中鋒寫之。巧妙安排,兩密一疏,如長矛,如戰戟。特別是樹根與小土坡連成一體,左右蔓延至水邊,看不出那是樹根那是土坡。而水中小草,一筆一畫如梳子一樣地排列著。這種大家手筆,固非常人所能望其項背。中景遠水處一小山,以圓為其構造形式。石與石之間,一筆包著一筆,形成不方不圓之狀。又因中間水面寬廣,遠景天空之曠,使畫面增加了空靈感。畫幅上部三分之一處,幾行行草題跋,錯落有致,逸筆草草,相得益彰。 

  縱觀全圖,用焦墨和線條加點寫成。行筆以點代皴,有干,有濕,略事渲染,而韻味獨特。筆筆拆得開,又筆筆合得籠。意在通氣,如人之氣血貫通,才能精神生發。構圖亦得龔賢之法,正如畫中跋云:“畫中九友而柴丈人獨具面目,從簡練中見風韻,繁密中見骨力,所以為逸。”作畫不難為繁,難為減;極簡之筆,而極有工之意,存乎其間,方為可貴。這是林老自海上歸來後,得到黃賓虹先生的真傳,復又孤身作萬里游,眼界大開,胸襟大開,丘壑營成,一改以前“模糊淒迷,真意全虧”之貌,這是一大變也。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