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南宋官窯,屬於五大名窯之一。我們知道南宋官窯有修內司官窯和郊壇官窯之分。南宋官窯瓷器存世量不多,絕大多數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剩下的基本上收藏於英國原大威德基金會,現大英博物館內。傳世品只有非常少的數量收藏於其他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手上。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窯瓷器。完整的圖片我們都見過,類似於此洗的殘器圖片則非常罕見。
官窯瓷器,台北收藏的完整器圖片網上不少,但如此小圓洗的圖片,估計看過的人就不多了。這種殘器對於收藏和研究南宋官窯瓷器的學者而言,極為重要,下面我們就來看圖說話,認真分析一下南宋官窯的鑒定特徵。
此圓洗,紫口特徵非常明顯,口沿可以看出明顯的深醬黃色,並不是人工塗抹上去的。
後世仿南宋官窯,首先想到的就是「紫口鐵足」四個字。紫口鐵足是由於南宋官窯採用杭州鳳凰山下產的紫金土混合瓷土燒製瓷器。由於紫金土內含有大量的鐵成分,製成素胎為紫紅色,燒成瓷器後為深灰色。露胎處由於二次氧化和還原,瓷胎中的氧化鐵被還原成磁鐵礦和赤鐵礦晶體,形成黑色。看上去像鐵的顏色,俗稱鐵足。
圓洗口沿破損處,可以明顯看出胎骨為深灰色。
官窯器,口沿由於削成「個」字型,較薄,掛不住釉水,所以流釉。由於口沿流釉,釉水較器身稀薄,所以部分胎骨被還原成赤鐵礦或者磁鐵礦晶體。呈現紫褐色。由於和底足不同,口沿有釉,所以顏色淺於底足,俗稱紫口。紫口鐵足都是天然形成的。
圓洗口沿可以看出釉色為粉青,稍微帶藍灰色。應屬於粉青接近灰青色調,為官窯典型髮色
後世仿品,胎骨不含紫金土,為了顯示紫口鐵足的特徵,在器物的口沿和底足特意塗抹上一層深褐色的護胎水。這種護胎水塗抹的紫口鐵足,用力摩擦,會顯示出胎骨的白色來。
圓器底足向內,不是外撇型圈足或直立型圈足,接近平底,表明此器年代較早
南宋官窯器,早期模仿汝窯,採用支釘支燒。由於缺乏汝窯地區做支釘的高鋁瓷土,所以支釘做的比較大。以避免在高溫下融化,造成瓷器坍塌。早期的修內司官窯,支燒器比較多。過渡時期出現了支釘支燒和墊餅墊燒並用的方法。後來由於在瓷土中加入的紫金土成分越來越高,紫金土含氧化鋁耐高溫,所以墊燒器取代了支燒器,成為南宋官窯燒製方法的主流。
此器鐵足特徵非常明顯,顏色發黑,應該屬於氧化鐵析出的赤鐵礦晶體呈色
官窯瓷器釉色以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是色之下者。但杭州老虎洞修內司窯址的發掘,顛覆了這種說法。老虎洞出土瓷器,炒米黃釉和灰青釉幾乎各佔一半,粉青,淡白,則非常少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老虎洞窯屬於南宋早期官窯的直接證據。因為炒米黃釉屬於氧化焰單層釉居多,灰青釉屬於還原焰多層釉居多。這兩種釉色都是燒窯技術不成熟時期的產物。
底足可以看出胎骨非常薄,最多1-2毫米。
南宋官窯修胎細緻。胎骨精薄,殘片表明最薄處僅有不到1毫米厚。而薄胎厚釉瓷器屬於南宋官窯最為經典的代表作。多次上釉,多次入窯燒成,釉水多達3-4層,最多的有5層之多,最厚處有接近10毫米的。
此器表面開冰裂紋片,隱約可見蟹爪紋
南宋官窯紋片為自然開裂,絕非人工染色。俗稱冰裂紋。所謂冰裂紋,就是無色透明的細長裂痕。南宋官窯冰裂紋,是在多次施釉多次入窯燒製的基礎上產生的。新仿品限於成本,不可能多次燒製(入窯一次報廢一批),所以冰裂紋和南宋官窯不一樣,沒有層次感。
此器氣泡明顯,肉眼可見大小氣泡層層疊疊,為典型的聚沫攢珠形態
官窯的聚沫攢珠,在此器上特別明顯。由於釉厚,燒製溫度不是很高,僅有1200度左右,基本屬於生燒或微生燒,所以在還原過程中,產生的結晶水無法逃逸,形成了大小氣泡層層疊疊的特殊觀感。
此器雖殘,可以看出支釘痕跡較大,不同於汝窯的芝麻花小支釘,且支釘數量多達十餘枚
南宋官窯,一般多為3-5-6支釘。4-7支釘罕見,多支釘的則多達十餘枚。此器是官窯多支釘燒製的一個典型案例。看完這件台北故宮殘器,您知道如何鑒定南宋官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