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江蘇宜興古名“陽羨”,是中國著名的“陶都”,以生產紫砂器聞名於世。據晚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和清乾隆吳騫《陽羨名陶錄》記載:明代嘉靖年間,宜興金沙寺僧人從制陶缸甕者處學得陶藝,加以改進,始造茗壺。後來,一位名叫供春的書僮跟隨主人讀書於金沙寺中,閒暇之時訪寺中老僧,習得制茗壺的技藝,遂成為宜興紫砂第一位名家。此後明清兩代,又出現時大彬、陳鳴遠、陳曼生等紫砂名家,將宜興紫砂藝術不斷推向高峰。
圖2
其實,宜興窯除了生產素胎無釉的紫砂器外,也生產掛釉陶器,名曰“宜均”。據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一書中介紹:“歐窯一名宜均,乃明代宜興人歐子明所制,形式大半仿均,故曰宜均也。”也就是說:宜興釉陶器也始於明代,因其釉色大部分仿均窯(窯變釉),所以叫“宜均”。雖大多仿均窯窯變釉,但宜均器中也有白釉者,清末寂園叟《陶雅》中就說:“宜興砂皿,上罩釉汁多甜白、淡青二色,乃歐氏所仿,曰宜均也。”應該說,宜興窯中帶釉的陶器皆可統稱為“宜均”。下面就來介紹一件清代晚期的宜興窯白釉風燈。
這件宜興窯白釉風燈(圖1),通高21.7、底部長14.6、寬14.6厘米。全器由燈台和燈罩兩部分組成(圖2),燈台下部為正方形底座,座下承四足,座中心起一根圓柱台,台頂部為燈盞,使用時燈盞內盛油,以燈芯點燃而照明。燈罩與燈座以子母口扣合,燈罩頂面留有一小圓孔,頂部中央置一捉手,便於燈罩拿放。燈罩的正面上部設如意形開窗,下部為圓形開窗,並鏤雕梅花與梅枝圖案,燈火可透過鏤空的開窗照射出來。燈罩、燈台均施白釉,器身有明顯的使用痕跡,燈座底部不施釉,露紫紅色胎體,為宜興窯特有的紫砂胎。
中國古代的照明燈具主要有油燈和燭台,油燈一般由燈座、燈柱、燈盞幾部分組成,燈盞內儲油,有燈芯(或稱燈捻)點燃照明,而燭台則是用以插蠟燭的燈具。早在西漢時期,就已有如長信宮燈等製作極其精美的燈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已出現工藝精湛的瓷質羊形燭台、辟邪形燭台等;唐宋以後的墓葬中,常出土瓷質燈具,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提到:“唐宋時期的省油瓷燈,預示著一種蒸餾冷凝水套、蒸汽與水循環系統的現代化技術”,考古中發現的這類瓷質省油燈,最早是由唐代四川邛窯燒造的。
風燈,顧名思義是指可以防風的油燈,其燈台結構與一般油燈並沒有太大區別,但多了一個燈罩,可以防止大風吹滅燈火,也可使燈光變得柔和,在清代、民國時期較為流行。這件宜興窯白釉風燈,從造型風格上看,屬晚清時期作品,保存較為完好,是反映百餘年前社會風貌的珍貴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