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時期瓷器特徵及鑒定知識(1張圖片)
  • 17年6月19日 02:3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河姆渡時期瓷器特徵及鑒定知識

河姆渡遺址是中國晚期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鎮,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73年,第一次發現於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佈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反映了約7000年前長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況。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中陶器出土最多、復原率最高的遺址之一,兩次考古發掘,出土陶片40萬件之多,完整的和可復原的陶器占總出土器物的1/6左右,已獲得完整器和復原器1221件。出土陶器中最具特色的是早期的夾碳黑陶,這是河姆渡先民有意識地在陶土中摻和了炭末,主要是為了減少陶土粘性,提高成品率。陶器的種類很多,主要有釜、罐、盆、盤、缽、豆、盉、甑、鼎等,按使用功能可以分為炊煮器、飲食器、儲存器、汲水器。較為特殊的有灶和盉兩種。陶灶形似簸箕,內壁有3個乳釘狀足,為安放釜而設置。陶灶發明後,解決了木構建築內煮炊防火問題,是後世南方居民一直使用的缸灶的前身。

陶盉形似酒壺,前有沖天管狀嘴,後為喇吹口,中間以扁平半耳環連結。器壁內外打磨光滑,製作精細,今天看仍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多數專家認為這是一種酒器。

夾炭陶是河姆渡文化最具特徵的內涵之一,始終存在於河姆渡文化,只是數量多少而已.繩紋釜始終是河姆渡文化最主要的炊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階段性特徵表現非常明顯。

河姆渡文化一期

陶系: 夾炭黑陶約占陶器總數的80%,夾砂黑陶約占20%,彩陶僅在河姆渡遺址有零星發現。夾炭黑陶是在絹雲母質的粘土中有意識羼和大量的植物莖葉碎末,穀殼等有機質或事先炭化後再羼入陶土燒成,火候較低,在800℃-850℃之間。考古資料表明,河姆渡文化的夾炭陶器器表呈黑色很大一部分是在特殊的埋藏條件下產生的變色,原本器表應是班駁的氧化紅色。胎質鬆軟,胎厚量輕。器形主要有釜、罐、盆、盤、缽、器蓋和器座等。夾砂黑陶質較堅硬,火候稍比夾炭黑陶高,在880℃-930℃之間,器壁較薄,器體較重。陶色不如夾炭陶那樣黑,器形主要是敞口釜和極少數的罐、缽。彩陶胎質為夾炭陶,器表塗了一層較細膩的灰白色陶土,在陶土將干未干時,經過精心刮削、打磨,猶如披上了一層發亮薄膜,然後施咖啡色和黑褐色彩繪花紋。

製法:泥條盤築法手工制陶,部分陶器上還可見到泥片貼築的痕跡。造型不規整,常見歪、斜、扭、偏現象,器壁厚薄不勻,製作粗劣,反映了制陶工藝的原始性。。從可供觀察制陶工藝的陶片看,釜類一般採用分段築迭,頸和腹分別製作,粘接時附加泥條成肩;罐類用直迭製作;盆、盤類用的是斜迭法。器壁製作普遍較粗糙,唯有盆、盤內壁打磨光亮。器物的附件都是分開製作的。不少器物的口沿、腹部和頸部的破裂處兩側,蓋紐和器耳脫落處常留有並排的一面鑽的二個小圓洞,很可能是修補器物時鑽的洞。除泥條盤築外,個別小型器物是用一團陶土慢慢捏制而成。

紋飾:裝飾手法主要有拍印、刻劃、戳印,還有少量的堆貼動物紋和彩繪等。拍印繩紋是河姆渡文化制陶工藝的一個必要工序,也是炊器上最主要的裝飾。幾何形圖案,可能用動物骨片、植物枝條和貝殼等作工具刻劃、戳印而成。弦紋、貝齒紋、籽粒紋不同的組合構成豐富多彩的圖案。大多飾於器物的口沿和釜的肩部。部分釜的頸部還有密集的平行細線條組成的篦紋。罐、盆、缽腹部偶見刻划動植物圖像,極個別斂口缽口沿及器蓋上也見堆貼動物圖像。

河姆渡文化三期

陶系: 夾砂灰陶為主,夾砂紅陶、泥質紅陶次之,夾炭陶減少,泥質黑陶很少。夾炭陶器表多有紅色陶衣,少量黑色陶衣。用夾炭陶製成的陶器多是釜、罐一類器物。泥質黑陶的表面常有一層黑衣,夾砂灰陶質地堅硬,砂粒粗大,器表多有一層灰色陶衣,器壁厚重,釜、鼎、器蓋等多系夾砂灰陶。泥質紅陶主要是「外紅裡黑」,胎壁較厚,質地細膩,外表施紅色陶衣。豆、盆和缽式盉是用這種泥質紅陶製成的。泥質灰陶,胎質細膩,器表多經刮削打磨,銀灰色的器表顯得光滑發亮。器形主要有豆和罐。

製法:仍以手制為主,形制規範定型,造型較為規整,罐、盆、豆的製作顯得尤其精細。少數器物的口沿,可能已採用慢輪修整。胎質較堅硬,火候較高,在800℃-900℃之間。

裝飾花紋: 該期陶器以素面為主,花紋裝飾主要有繩紋、弦紋、斜線紋、戳印紋、鏤孔和附加堆紋等。繩紋多拍於釜和鼎的腹部,釜腹可見少數籃紋裝飾;弦紋和斜線紋多拍印於釜、鼎和盆的上腹部;粗凹紋常見於外紅裡黑喇叭形豆的豆盤口沿;鏤孔大多裝飾在喇叭形豆把、盆的圈足和釜支架上;附加堆紋分別裝飾在釜、鼎、罐的腹部。敞口釜成為主流炊器,新增加了多角沿釜、缽形釜、扁腹釜和鼎、盉、鬶等三足器,腰沿釜僅在河姆渡遺址有零星陶片發現。陶紡輪及小件陶器(包括陶制藝術品),數量都明顯下降。

河姆渡文化四期

夾砂紅陶佔多數,夾炭陶紅衣陶、夾砂灰陶、泥質紅陶、泥質灰陶均有一定的比例。夾砂紅陶多見於釜、鼎、釜支架和器蓋等,盤口釜多採用夾炭陶製作,泥質陶常用來製作豆和罐。

製法:仍以手制為主,有相當一部分器物的口沿已採用慢輪修整,還有些器物可能使用輪制技術。由於制陶技術的進步,陶器形制更為規整,絕大部分陶器胎壁均勻較薄,火侯較高,在900℃-1000℃之間。

裝飾花紋更趨簡單,以素面為主。釜、鼎腹多保留繩紋,偶見籃紋,還有凹凸弦紋和弧線紋。鼎足上多有刻劃紋。豆把上鏤孔主要有圓圈、方孔、弧邊三角形等,有的豆盤內壁還刻劃抽像性圖案。

器形:主要有釜、鼎、灶、鬶、盉、罐、豆、盆、盤、缽、釜支架和器蓋,還有紡輪、陶拍、陶塑、小陶器、陶飾和陶丸等。以釜、鼎為主。豆、罐多見。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