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器的製作特點(1張圖片)
  • 16年11月9日 19:5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舊時對元代青化瓷器研究甚少,人們受清代和民國時期收藏界和古董行,談及青花瓷首推永宣,次即成弘。即使在建國以後對全國古代窯址進行科學考古挖掘後編寫的中國陶瓷史一書,對元代清花瓷器的研究也僅限於初始階段。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後,美國的波譜博士對元代青花瓷的深入研究,使世人進元青花的多彩世界。而在世間沉睡了七百多年的元代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龍紋像耳瓶重新被發現和認識,為人們在探索元代青花瓷的道路上,起了里程碑的作用。
  原來僅憑著國內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總結出的特點有的要修改、有的要補充、有的要重新認識。
  元代青花瓷器在江西景德鎮地區由宋代的影青瓷過渡到元代樞府瓷而發展起來的.其胎體與任何一個古代窯場的瓷器品種一樣,有粗有細,有厚又薄。釉色由兩宋時期白中閃青的半透明釉,發展到元代白中微青的乳濁釉,最後發展成元代青花瓷白中閃亮的透明釉。釉色有的白中閃微青,有的白中帶黃,有的施釉均勻,有的釉上有棕眼的粘砂青花呈色有的深藍濃艷,有的淺淡雅致,有的藍中帶黑灰,往往藍艷者少雜質,結晶黑褐斑並不普遍,而藍中發黑灰者常有結晶斑,並帶有暈散流失現象。紋飾精細者雙線勾勒,內填青色,一側留有白隙,並輔以模印,暗刻花紋,或白地青花或青地留白,繁縟中不失主次,精巧處略顯豪放,紋飾簡約者一筆勾勒,亦筆亦墨亦染,草率中見出生動.器形繼承前朝,推陳出新,高七十厘米的瓶,逕五十厘米的盤。稜角花口,毫無燒扁、失圓之病,手把之杯、指握之碗,卻有偏陋之病。各類器物底足,常見不規則之乳突、露胎處呈淡黃褐色,粘有黑色窯渣,但有相當一部分海外遺存的元青花底足製作十分規整,細底白胎,不僅沒有世稱的火石紅,甚至在釉層與胎質結合的邊緣,沒有一絲國內常見的元青花瓷和永宣瓷上常見的微微窯紅。
  元青花瓷其中有的底足露胎處沒有人們常說的火石紅,並不奇怪,因為在元代 江西景德鎮地區燒製的影青瓷和樞府瓷中,也有露胎處沒有火石紅的現象出現,這也自然會影響到與之一脈相承得元代青花瓷器。我們把三件從不同採集地點採集到的元青花瓷的底足特徵進行分析元代青花瓷器的各項特點。
  從中國海南導沿海發現的元代青花荷塘鴛鴦大碗底足殘器上,呈現出碗內殘留的荷塘鴛鴦圖案與碗外變形蓮瓣紋圖案同現存土耳其托普卡比宮中一件元代青花松竹梅紋大碗如出一轍。紋飾圖案,青花成色、畫法以及殘留部分形制,表面所施釉色十分接近.尤其是這件從數米深的海水中撈出得元代青花碗底足上、圈足中微微起乳突狀,且潔白細膩,沒有一絲火石紅,略帶幾點黑褐色窯渣。製作十分規整,應是在運往海外途中所遺。
  另外兩件從國內的蒙古地區元代古城遺址中採集到元青花的殘存底足上,我們又看到了元青花瓷的又一面貌。
  一件小型青花折腰碗盞內,用呈色淺青的青花準確、熟練的一筆勾畫,用一隻折 枝靈芝紋飾釉色白中閃青,施釉均勻,胎體輕薄,形制規整,特有的小型底足,足牆外撇。厚圈足,地面平切,圈足內微有乳突,露胎處火石紅不明顯,略帶粘砂。另一件青花碗內,用深藍色青花花纏枝菊紋,紋飾用筆粗放,青花呈色有黑藍色沉澱斑痕比較多,施釉均勻,釉色白中閃青,胎體較粗厚,形制隨意,底足平切、足牆寬厚,圈足內乳突明顯,露胎處火石紅較重,略帶粘砂。
  從這三件元代青花碗的底足處,我們可以看到元青花瓷器中高、中、低不同檔次 的各自面貌特徵。雖然這只是不能代表元青花瓷器全貌的個別現象,但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從三件元青花瓷碗標本底足處,可以看到海南到沿海中發現的殘器底足十分精細,渾圓,其工藝水平並不亞於明青兩代的官窯瓷器。兩件元代古城遺址採集到的元青花碗足,應屬國內發現的元青花中檔產品。這至少說明了在元代江西景德鎮燒製元青花的窯內,已具備了很高的制瓷水平和工藝,並燒製了多種檔次的瓷器。同時也具備了專門為宮廷燒製高檔青花瓷的能力和水平,並建立了類似明清兩代專門為皇宮燒製各種瓷器的官窯。而且,元代青花瓷器成熟期實際上要比我們目前學術界公認的元代後期要早得多。
  來源:藏瓷網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