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由於至今尚未科學地發掘到唐代的皇陵,以及高級別的陵墓,所以沒能找到足以標明唐代玉器最高製作水準的玉器,這對於唐代玉器的研究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如果從所見到的具有鮮明李唐時代風格的傳世玉器以及出土器來看,對於唐代玉器的用刀特徵還是能夠存一個基本的認識的。
唐代玉器的陰線常見刀法有兩種:
第一種是粗陰線。粗陰線的表現特徵與殷商的陰線近似,但不完全重合。殷商陰線的用刀特點是輕入輕出,呈橄欖形;唐代粗陰線的用刀特點是重人輕出,呈鼠尾形,由於琢玉的砣具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唐代的粗陰線在質感上沒有殷商的硬;
唐細粗線
第二種是細陰線。唐代的細陰線很有特點,短線經常用來作為輔助的紋飾填充線,填充在長陰線勾勒的紋飾中間,同時又用於裝飾玉銙斜的邊圍,在枯燥乏變的短線陣中,每條線依然排列整齊,行刀規範,沒有顯示出絲毫的浮躁與不耐煩(見圖),這是唐代陰線用刀的特徵,與後世的陰線以及仿品有著明顯的不同點。長線則用來琢飾紋飾,線條流暢自然,帶有很強的彈性感,可以直追戰國。長陰線多用於玉梳背的花卉、玉銙人物的飄帶等紋飾上,軌跡完全是難度很大的大小弧形連接,很少見到直線。
唐細陰線
唐代玉器用刀的另一個特徵是直接繼承了漢代的深淺浮雕製作,並形成了足以代表本朝工藝特徵和美學認知水平的風格。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唐代的雲紋把杯,通體浮雕雲紋,深度介於深淺浮雕之間,明顯繼承了漢代的浮雕刀法風格,只是缺少了漢代的那種強勁而霸悍的氣勢。浮雕經常使用在唐代的玉帶銙上面,表現出的工藝特徵是地子處理得很平滑,紋飾的轉折處圓潤順暢,沒有碎手的感覺。
北京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件唐代的白玉梳背,在厚度僅為0.2厘米的薄玉板上,竟然兩面均用減地隱起的方法雕出雙鳳紋,可以想像出實施這種工藝的技術難度。唐代能夠佩戴玉頭飾的婦女肯定是貴婦,對玉梳背、玉步搖的基本要求一是玉質要上佳,二是規格輕而薄,這種玉頭飾的厚度基本上都在0.2厘米左右,不管是用陰線,還是用減地隱起,都要在施以精雕細琢的基礎上,盡量減輕重量。所以唐代的玉頭飾,尤其是玉梳背,絕大部分都可以顯示出精品的製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