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瓷器的工藝特色
  • 16年7月14日 03:5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龍泉窯瓷器的工藝特色,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宋代六大窯系,因其主要產區在龍泉市而得名。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明清,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於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那麼龍泉窯瓷器的工藝特色是什麼呢?

北宋

北宋時施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光澤較強。早期產品胎薄而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盤、碗、壺為主,罐、盆等少見。中期以後胎呈灰或淺灰色,釉色青黃;裝飾普遍使用刻花,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此外還有團花、波浪、蕉葉紋等紋飾。盤、碗內常刻團花和波浪紋,內填篦紋,外壁常劃篦紋和直條紋。瓶、執壺腹部常見刻牡丹紋。圖案花紋一般對稱。

南宋

南宋以後施石灰鹼釉,釉層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除繼續生產北宋原有器物,出現了八卦爐、鼎式爐、奩式爐、盆、塑像、渣斗、膽式瓶、五管瓶、龍虎紋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節葫蘆狀,瓶上部的豎管, 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見。碗、盤器底較厚,挖足一般很淺,圈足寬矮,外底露胎。裝飾以刻劃花為主,線條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條直線,碗內刻雲紋的較多,也有內劃“S”形紋飾的,碗心印陰文“金玉滿堂”或“河濱遺范”四字的也較多見。北宋末期浮雕蓮瓣紋開始流行,在盤、碗的外壁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蓮瓣紋變得短而寬,互相緊靠 ,瓣中脈線突起。

南宋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

白胎青瓷胎質細膩緻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層豐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處呈紫色,俗稱硃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盤、碟、水盂、香爐等,還出現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紋飾以蓮瓣、弦紋為主,南宋末出現雙魚、龍紋和貼花牡丹紋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稱鐵骨。釉色青,多紋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隱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則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器形以瓶、爐、尊、洗、筆筒、燈為主,紋飾少見,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瓷器有許多共同之處。

元代

造型高大,胎體厚重

胎色與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黃。仿古器物少見,新創器型 有高足杯、菱口盤、環耳瓶、鳳尾尊、荷葉蓋罐等等,高足杯足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節裝飾,足內空心且較深。裝飾採用劃、刻、印、貼、鏤、堆等多種方法,以劃花為主,劃花紋粗略,線條奔放,並出現了褐色點彩。器物普遍飾有花紋,紋飾題材以雲龍、飛鳳、雙魚、八仙、八卦、梅、菊、馬上封侯等多見。此外,還大量出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盤、碗外壁的蓮瓣紋長而窄,排列較疏,瓣中間一般無脈線突起,不同於南宋。盤、碗底足一般挖足較深,有的深過外牆壁,外底足中間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紅 ,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內全無釉,中心有乳丁狀凸起。

以上就是關於“龍泉窯瓷器的工藝特色”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