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清代哥窯瓷器的特點和收藏價值(共11張圖片)
  • 16年6月22日 06:4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清朝時期,既有這個朝代創燒的瓷器,也有仿品瓷器,其中尤以雍正時期的仿宋代五大名窯瓷器最為出名。據悉,在雍正時期,仿龍泉窯瓷器和康熙瓷器非常多,但是因為仿的太過精緻,反而失去了瓷器本身應有的靈動和文雅,使其看起來格外的精緻,也正因為如此,雍正時期的哥窯瓷器總帶著一股糯米汁的感覺,仿品也仿造不出宋代哥窯瓷器的水漬。不過,清代哥窯瓷器也有很多不錯的仿品,比如以下幾種:

一、清乾隆·仿哥釉貫耳穿帶方壺

2011年,這件瓷器在保利拍賣成交,最終成交價格是621萬元。這是乾隆時期仿製哥窯瓷器中的一件精品,不僅造型典雅,且開片自然,給人一種高貴之氣。蓋茨器的圈足露胎處有黑褐色,看起來像是鐵足一般,足外兩側有長方形穿孔,可以繫帶。雖然這種穿帶並無實用性,但卻保留其樣式,給人以古意之感。

二、清雍正·仿哥釉貫耳瓶

2006年在國際商品拍賣中成交,最終價格是775萬元。該瓷器的形狀是方口、直頸,整個瓷器看起來是扁方形,肩部有貫耳作為修飾。腹部下垂,高圈足外撇,釉面細膩,釉色發青帶灰,十分雅致。此瓷器的製作器型較大,端莊周正,規整不失靈性,因此非常珍貴。

三、清乾隆·仿哥釉直徑扁瓶

2011年在瀚海拍賣會上成交,最終價格是775萬元。蓋茨器的特點是圈足、扁圓腹,長頸,直口,上面有大大小小的片紋,深的看起來像是鐵絲一樣,淺的則如游絲。瓷器的底部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

事實上,宋代哥窯瓷器在後世多有仿製,而不同朝代仿製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自然市場價格也是不一樣的。因為清朝時期的國力比較繁盛,生產力和各種工藝水平也較高,因此,仿製的哥窯瓷器效果還是不錯的。即使是仿品,在後世也有不錯的價格表現,這也是眾人對清代哥窯瓷器十分青睞的原因之一。

不過,對於這種瓷器,很多藏家都表示可遇不可求,尤其是官窯出品,皆非凡品,數量少,保存完好的更好,所以,真正能收藏到的都是一些資深藏家或者是有錢企業家,普通藏家能接觸的很少。如果想要欣賞,那麼可以到博物館或者是私人手中去欣賞,想要收藏的話,除非是到大型拍賣會上,普通的小拍賣會上極難看到精品。

清代哥窯瓷器精品鑒賞及價格:

1:清雍正仿哥釉五孔瓶,尺寸:高27.5厘米,估價:RMB 8,000,000 ~ 12,000,000,成交價: RMB 11,270,000 ,成交時間:2012.05.12,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中國嘉德2012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雍正本朝。

五孔瓶器形創燒於雍正官窯,乾隆以後不見。除仿哥釉外,還見有青釉品種。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認為此種多孔器「蓋其時西風漸漸輸入,已與西餐桌中插花之器略有相同」。上海文物商店舊藏一件雍正朝仿官窯琮式瓶,除無五孔外,造型、尺寸、釉色、款識皆與本品相似,整體造型均為外圓內方,腹部均飾上中下三組絃線,尺寸均在27厘米左右,亦均落雍正朝篆書款,由此或可推知,此類五孔瓶很可能是由上述琮式瓶化裁而來。
此瓶造型敦實沉穩,胎體厚重,上部折肩五孔的設計頗為別緻,中間開一大孔,四角環繞四小孔,孔與器身相通,於穩重中透出靈動,瓶身凸出三組弦紋,令整體造型更富變化的韻律。通體施仿哥釉,釉質肥潤,佈滿不規則細密開片,再現哥窯之釉色恬淡素淨,極為古雅。底以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遍尋海內外公私收藏,暫未見與之釉色、器形完全相同者,足證此器之彌足珍罕。所見同類器亦均珍藏於頂級博物館中,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雍正朝冬青釉五孔瓶,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雍正朝粉青釉五孔瓶。能現身拍賣會者更是罕少,且多有較大品相問題。
雍正單色釉本為瓷中極品,仿哥釉更是難得一見。品質一流已不言而喻,所代表的美學意境、自宋到清的傳承精神以及厚重的文化積澱,更無一不令人慨歎,堪為頂級藏品。

2:清雍正仿哥釉八卦龍耳抱月瓶,尺寸:高51厘米,估價:RMB 5,000,000 ~ 8,000,000,成交價: RMB 9,775,000 ,成交時間:2015.11.28,拍賣公司: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5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雍正年制」篆書款。

此件雍正仿哥釉抱月瓶,應用清中期景德鎮官窯經典形制,做抱月瓶,直口短頸,口沿起唇,頸部飾單線紋,左右裝飾雙龍耳。腹部渾圓呈扁圓狀,正背兩側紋飾相同,皆以太極陰陽圖裝飾於中心,四周突起八卦紋,下承方台圈足,週身施以仿哥釉色,底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雍正皇帝對於服食仙藥,煉丹求仙十分熱衷,故而帶有道家符文的器物往往為雍正皇帝所親自使用或陳設於君王左右之用,十分珍貴。

3:清雍正仿哥釉三連口凸字扁瓶,尺寸:高52.5厘米,估價:RMB 7,000,000 ~ 10,000,000,成交價: RMB 8,970,000 ,成交時間:2018.11.19,拍賣公司: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8年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款識:大清雍正年制。

瓶口三管獨立,中間較高,左右較矮,唇口,頸飾一道弦紋,頸肩相交處對稱靈芝形耳,扁圓腹,圈足外撇。通體仿官釉。腹部凸起印五嶽真形圖,中有嵩山如臥,左上恆山如行,右上泰山如坐,左下華山如立,右下衡山如飛。足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篆書款。
此器造型新穎獨特,紋飾帶濃厚的道教風格,甚具時代特色。雍正皇帝崇尚道教,認為「道教煉氣凝神,與儒家存心養氣之旨不悖」。此器上有三孔,像三座高山巍巍聳立,器腹飾五嶽,寓「三山五嶽 」之意。傳說「三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又稱「三神山」。《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雍正帝在他父親康熙皇帝所賜的圓明園中建修了象徵道家仙山瓊閣的「蓬島瓊台」、「方壺勝景」還有取仙之意的「別有洞天」、「鳳麟洲」(綺春園),供奉眾多神仙的寺廟建築,更有被用來開爐煉丹的「秀清村」。早在《漢武帝內傳》中已出現「五嶽真形圖」的記載,說是太上老君最早測繪的山嶽地圖,從漢代起,該圖就成為中國人趨吉避凶的圖形。《抱朴子》曰:凡修道之士,歸隱山谷,須得五嶽真形圖佩之。其山中鬼魅精靈蟲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古代道教人物以此「五嶽真形符」奉為圭帛,認為其中暗藏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將此當秘籍般地修道,希望從中參悟仙家的道術,這可能也是雍正皇帝所嚮往的神仙世界。

4:清乾隆御窯仿哥釉漢壺尊,尺寸:高32.7厘米,估價:RMB 5,500,000 ~ 6,000,000,成交價: RMB 8,050,000 ,成交時間:2014.11.20,拍賣公司:北京東正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4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鈐印款識: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本尊屬於乾隆仿古極軌之作,摹宋直口瓶加飾如意雙耳而成。其釉汁滋潤古樸,端莊典雅,靜穆而高貴。器形屬穿帶瓶樣式,由於仿自漢代銅投壺,故而亦稱「漢壺尊」。此造型為雍乾年間頗受皇帝青睞的官窯花瓶樣式。此尊通體施均勻的哥釉,圈足露胎飾黑褐色,仿鐵足之效果。下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書款。
雍乾二帝仰慕古風,富於文人趣味,尤其是對宋器頗為鍾情,以宋人審美為自身品味追求的標準。宋哥窯為宋器之精粹,千百年來以古樸典雅之氣質折服無數欽慕者,為文人雅士首推之佳器,明張謙德《瓶花譜》中贊曰:「尚古莫如銅器,窯則柴、汝最貴而世絕無之,官、哥、宣、定為當今第一珍品。」故雍乾御窯對摹造哥窯瓷器尤為重視,乾隆登基之後,依然秉承前朝之傳統,在摹仿宋瓷舊物之中體現出父子二人驚人相似的審美趣味,為了追求最佳的仿古效果,乾隆皇帝不惜下發內府典藏的宋官窯古物讓御窯廠對照臨摹。本品正是此番摹古熱潮下的傑出代表,成功地以後仿之器詮釋宋人崇尚一色純淨之美學理念。

5:清乾隆仿哥釉貫耳穿帶方瓶,尺寸:高49.5厘米,估價:RMB 5,000,000 ~ 7,500,000,成交價: RMB 7,820,000 ,成交時間:2014.11.01,拍賣公司:保利(廈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保利廈門2014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本品方口,長頸,溜肩,鼓腹,長方形圈足。頸部兩側對稱飾長方形穿孔。底部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配有紅木座。器身通體施仿哥釉,釉質堅致細膩,釉色肥腴瑩潤,開片分明,金絲鐵線交錯,面呈灰青色。口部釉薄處微呈褐色,足際刷鐵黑色釉,乃仿宋哥窯「紫口鐵足」的特徵。尤為注意者,明高濂《遵生八箋》載:「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為穿皮條,縛於幾足,不令失損。」本器承襲古制,足外牆兩側正各有一長方形穿孔,可穿繫繩帶,古意盎然,與史互證,可觀精微。整體造型俊秀,挺拔大方,古樸凝重,堪稱乾隆官窯仿哥釉器個中翹楚,保存良好,殊世罕見。

6:清雍正哥釉紙槌瓶,尺寸:高16.5厘米,估價:RMB 4,800,000 ~ 6,800,000,成交價: RMB 7,590,000 ,成交時間:2018.07.15,拍賣公司:保利(廈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保利廈門2018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著錄:出版

紙槌瓶瓶形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元九至十世紀。台北故宮博物院瓷器部部長蔡玫芬於1966年所著《論「定州百瓷器有芝不堪用」句的真確及十二世紀官方瓷器之諸問題》一文中提出推測:紙槌瓶的原型為當時伊朗及埃及的玻璃工藝,其流行於九到十二世紀間。關於此類瓶器的用途,Stefano Carboni猜測為伊朗泥沙布林特的裝油或盛酒器,而也有學者認為其與宋代宮廷使用西亞貢入薔薇水的傳統密不可分。《鐵圍山叢談》記載:「政和四年……並奉承俱入內藏庫……大食國薔薇水雖貯於玻璃缶中,蠟密封其外,然香猶透徹……灑著人衣袂,經十數日不歇也。」《宋史·大食傳》記:「來獻薔薇水二十琉璃瓶」,玻璃紙槌瓶極有可能為諸記載中所言琉璃瓶之一。此外,北宋初年東南亞沉船出土了不少紙槌瓶殘器,故猜測海運應為紙槌瓶傳入東亞的管道之一。而從中國境內出土的器物可辨,玻璃紙槌瓶最晚於十一世紀初便已進入遼國境內。北宋後琉璃紙槌瓶逐漸被取型用於瓷器燒製,而以瓷器仿製玻璃器的記載可見於《新校本北史·列傳》卷九十:「何稠字桂林,……善琢玉。稠年十餘……博覽古圖,多識舊物……時中國久絕琉璃作,匠人無敢錯意,稠以綠瓷為之,與真不異。」自此,紙槌瓶成為一種仿西亞玻璃器而來的中國器物類型。

此瓶形制、釉色均仿自宋瓷,形制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兩件極為相似,盤口,直頸,折肩,直腹下微斂,式樣雅致,頗具古風。通體施仿哥釉,其上「金絲鐵線」古意盎然,韻致非凡。唐英《陶成紀事碑記》中所載「一仿鐵骨哥釉,有米色、粉青兩種。俱仿內發舊器色澤」,其中「鐵骨哥釉」即為此例。不施複雜曲折的設計,簡約質樸中透著「靜為依歸」的寂寥。底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更添意蘊。

7:清雍正仿哥釉饕餮紋貫耳方壺,尺寸:高46厘米,估價:RMB 4,800,000 ~ 6,800,000,成交價: RMB 6,210,000 ,成交時間:2018.07.15,拍賣公司:保利(廈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保利廈門2018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本品唇口、束頸、垂腹、高圈足,頸兩側對稱置長方形貫耳。器身內外和足內均施仿哥釉,釉層較厚,釉面滿佈黑色開片紋,足端施黑色釉,以摹「紫口鐵足」之貌。雙耳處一周雕刻仿青銅器饕餮紋,並施深棕色釉,其下出一周凸弦紋。足圈外撇,足底規整,施黑色釉。外底施青花篆體「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雍正一朝瓷藝精進,御窯廠集歷代名品之大成,所出之仿古顏色釉,斑斕多彩,成就空前絕後,這一切與胤禛的喜好情趣密切攸關,其對宋器的鍾情源於獨特的傳統文人情懷,以宋人審美為自身品味追求的典範。因自身特有的際遇鑄就出高雅而恬淡的藝術品味。雍正皇帝在摹古之中深深融入自身的審美要求與對古物本身的理解,所得摹作乃經其親自化裁而成,自然流露出濃厚的趙宋遺韻。胤禛的感悟和追求最終得以實現有賴於當時唐英榷陶下的御窯廠。彼時唐英秉承聖旨悉心燒造,尤其在仿古方面,超越前代,獨步一時。他按照胤禛發來內府典藏的宋官舊物,對照臨摹,以求胎釉、氣韻之一致。其中對哥窯之摹造尤為精絕,頗為胤禛所鍾情。雍正十三年乙卯冬月,唐英在其研陶心得——《陶成紀事碑》中記「茲舉其仿古、采今,宜於大小盤、碗、盅、碟、瓶、罍、尊、彝,歲例貢御者五十七種,開列於後以志大概。……一仿鐵骨哥釉,有米、粉青二種,具仿內發宋器色澤。」於此將「鐵骨哥釉」列於諸類仿古色釉之第二位,僅次於官釉,可見君臣二人對其重視程度之高。本品之釉色應屬前述鐵骨哥釉者。古拙而硬朗,雙耳處一周雕刻深棕色釉仿青銅器饕餮紋飾,使得造型上起伏變化,點睛之妙。對宋哥器物的形制來源 與審美感受,明人高濂《遵生八箋?燕閒清賞箋》上卷?「論官哥窯器」作如是評述:「論制如商庚鼎、純素鼎、蔥管空足沖耳乳爐、商貫耳弓壺、大獸面花紋周貫耳壺、漢耳環壺、父己尊、祖丁尊,皆法古圖式進呈物也。」、「故余每得一睹,心目爽朗,神魂為之飛動,頓令腹飽。」胤禛深諳其妙,特別強調造型之美,追求樸拙之意。故本品釉古雅厚潤,紋片舒朗自然,頗具舊跡。雍正一朝與本品相同者見故宮博物院珍藏清雍正仿哥釉貫耳穿帶扁方壺高為47.5厘米,於2017年12月故宮博物院延禧宮配殿展出。並出版《哥瓷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出土哥窯瓷器薈萃》2017年,頁280,圖137。頸部同樣以深棕色釉仿青銅器饕餮紋飾裝飾,工藝手法一致。細微區別在圈足外牆兩側多兩個方形穿帶孔。另一同飾而異形者見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仿哥釉古銅紋方尊,展於2009年台北故宮「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肩部同樣以饕餮紋一周作襯。此特色為雍正高級御瓷的一貫風格,同時每一品類製作數量極為有限,甚至只有孤品一件亦不足為奇,本品亦是仿哥釉的代表作之一。其取法宋哥,古雅雋美,色古而寶光內蘊,質樸而瑩潤凝厚,以達氣韻神髓相似之境,體現了雍正瓷器工藝絕古爍今的藝術成就。

8:清雍正仿哥釉鐵銹花獸面紋獅耳方尊,尺寸:高24.3厘米,估價: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價: RMB 5,635,000 ,成交時間:2012.09.17,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嘉德四季第三十一期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雍正年制」款。

此件作品整體為方形,唇口短頸,肩腹一體,足牆外折,其造型應取法自上古青銅器,整器線條由兩個折角和一段圓弧組合而成,看似簡約,但實際成型難度極大,業內俗語「一方抵十圓」,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此類方器製作的艱難。尊內外壁施仿哥釉,其釉色不同於《陶成紀事碑》中所提到的米黃、粉青二色,而是傳世雍正仿哥釉器物中另一種較為常見的釉色—青灰色,釉面開片大小適中,紋理和諧自然,汲取了「金絲鐵線」和「百圾碎」兩類傳統哥釉的特色。器物足端塗有鐵褐色護胎釉,以仿宋器鐵足之意,這體現了雍窯瓷作注重細節的工藝特點,而這種對仿宋器物底足的處理方法也從此成為定式,流傳後世。尊底心以青花書寫「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款識字體色澤深沉,筆畫清晰而穩健。本尊最為搶眼奪目之處在於其頸部、上腹及足端裝飾的三組鐵銹花紋飾帶,其中上下兩條較窄,腹部一條最寬,三組鐵銹花均以回紋為地,每組紋飾帶的四面分別雕琢一組相對而視的螭龍形象,其中上腹部主題紋飾帶正面雙螭之間雕飾有一個蟬形獸面形象,兩側面則各凸起一個獅首啣環。整器紋飾選材也來源於上古鼎彝,所採用的刀法並不以細膩工整取勝,而是竭力突出一種古樸而稚拙的意象,從而更加接近它所追崇的母體—青銅器。
從造型、工藝、紋飾題材及款識寫法等特徵上來分析,本件作品應是雍正六年(1728年)內務府員外郎唐英進駐景德鎮御窯廠實際主理窯務之後燒製的。如果說之前的雍正御窯瓷作還帶有些許康熙遺風的話,那麼自唐英主理窯務開始,御窯廠從此漸漸走出了郎窯光環的籠罩,開拓了一個屬於唐英的新時代。這段時期的雍窯瓷作不僅迎合了雍正皇帝對品質、細節方面無與倫比的嚴格要求,而且還將他崇古兼具創新的藝術理念轉化為現實。本尊所採用的鐵銹花工藝正是首創於此時。這種工藝的具體做法為先於胎體之上刻劃紋飾,其上僅施鐵褐色,而不再上釉,成器之後,其紋飾形象、色澤甚至觸感均與青銅器幾無二致,可以說是以瓷仿作青銅工藝的最高峰。目前所見採用此種工藝的雍正御窯器物,幾乎均為仿哥釉器,這或許正說明雍正帝本人對於這種搭配自有一份情有獨鍾的偏愛。
除了器物本身之外,本件作品的另一個珍稀之處在於它還保存了原配底座。底座為紫檀木雕琢而成,四角分別設計為獸頭形象,其間以對稱螭龍各自組成一個抽像的獸面形象,底座正上方對稱雕琢一組獅首啣環,其意義顯然是與器物兩端的啣環獅耳相呼應。從工藝、題材等特徵上判斷,此底座應為本尊器成之後即專門為其量身訂製的,二者歷經近三百年顛沛流離而未曾分開,實在是幸事中之幸事。
查閱目前國內各大博物館所發表的藏品圖錄及展覽圖錄,僅見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件與本品完全相同的器物。值得一提的是此件故宮藏品還曾於去年參加兩岸故宮博物院首次聯合舉辦的展覽—《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這從側面說明了此件作品在故宮所藏雍正瓷器中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南京博物院還收藏有一件與本品造型、尺寸、紋飾完全相同,但並未採用鐵銹花技法的仿汝釉器,其紋飾凸雕於胎體,其上滿覆仿汝釉。通過觀察目前所見雍正朝瓷器可以發現,雍正皇帝喜好為一種器形賦予不同的裝飾方法,如仿宜興紫砂霽紅、霽藍釉菊瓣壺、仿唐三彩青花、單色釉雙龍柄瓶以及十二色釉菊瓣盤等,這是雍正高級御瓷的一大特色,而具備此特色的器物燒造數量均極為有限,本品連同故宮、南博藏品即為其中一例。查閱所見拍賣資料,從未見相同器物現身,其珍罕程度絕非尋常御窯器可比,且本器保存狀態完好,並帶有原配底座,堪稱無上珍品。

9:清乾隆仿哥釉蓮瓣蒜頭瓶,尺寸:高40.2厘米,估價:RMB 2,200,000 ~ 3,200,000,成交價: RMB 5,290,000 ,成交時間:2019.11.17,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中國嘉德2019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三行篆書款,乾隆本朝。

瓶蒜頭口,束頸,鼓腹,臥足,體量碩大,氣勢恢宏。瓶口、頸及足端飾凸蓮瓣紋,與乾隆朝青花蒜頭瓶飾蓮瓣位置相同。瓶週身罩哥釉,開金絲鐵線,古意盎然。底足一周露鐵黑色胎,以仿宋器鐵足之意,底心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書款。
蒜頭瓶因口若蒜頭而得名,出現於戰國晚期,流行於秦漢。宋人認為蒜頭口可塞,瓶頸細長,可握持,瓶腹扁矮,可盛裝,故稱之為溫壺,用作酒器。清代仿古之風甚盛,蒜頭瓶亦在此時成為御窯的重要造型之一,燒造大盛。
本品造型及裝飾與常見雍正及乾隆朝蒜頭瓶多有不同。常見同類作品多為唇口撇足,與漢代雛型接近。此瓶則為平口臥足,且尺寸比同類器高出許多,頗為少見。此外,本品除施哥釉裝飾外,還於口頸及脛部浮雕蓮瓣,這種裝飾方法在單色釉蒜頭瓶甚至是各類單色釉瓷器作品上都屬少見。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與本品形制類似的雍正粉青釉蒜頭瓶,二者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傳承關係,本品之燒造年代應為乾隆初年唐英督窯時期。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