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和平之境》品賞(1張圖片)
  • 21年2月3日 10:4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世人大多知道何香凝先生是同盟會老會員,女權運動的卓越先驅,其實拋開這一政治光環,她還是我國現代最有成就的女畫家之一。 

  何香凝(1878—1972),原名瑞諫,又名諫,別號雙清樓主,廣東南海(今廣州市芳村區)人,出生於香港大地產商家庭。光緒二十三年(1897)與近代偉大的革命家廖仲愷結為伉儷,從此一起追隨孫中山投身民主革命。在漫長的鬥爭歲月裡,她與宋慶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長期並肩戰鬥,彼此榮辱與共,被人們尊仰為國民黨左派的兩面旗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何香凝相繼被推舉為全國婦聯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並兼任民革中央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在繁忙的國事活動之餘,何香凝從未停下手中的畫筆,終身堅持不懈,她長期在日本生活,因而畫風有明顯的東洋風格。她注重題材選擇,作品往往深刻大氣,立意深遠廣闊,充滿了昂揚激情,飽含著革命鬥志,鳥禽、花卉、山水無所不精。這幀《和平之境》(見圖)即為代表性之作,筆致圓渾細膩,色彩古艷雅逸,為設色紙本,131×65厘米,畫面右側行書署有“何香凝畫於北京”七字,下蓋朱文“何香凝”印章一方。左上方系四行20字的題字“和平之境,雙清樓主繪,一九五三年四月,沈鈞儒題”,鈐白文“沈鈞儒印”名章一枚。據此可知,這幅畫是1953年何香凝繪就後,邀請傑出的民主人士沈鈞儒為之補款增色。大師丹青,進士書法,春蘭秋菊,相得益彰。 

  沈鈞儒(1875—1963),浙江嘉興人,字秉甫,號衡山,清光緒三十三年(1904)甲辰恩科殿試,高中二甲第75名,初授刑部貴州司主事,後留學日本,回國後即參加辛亥革命。“一·二八”上海抗戰爆發後,沈鈞儒積極參加宋慶齡領導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投身尋求救國之進步活動,系民盟的創建者之一。1949年應邀到北平,參加新政協籌備工作。 

  75歲的何香凝創作這幅畫時,擔任著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兼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之要職,而七旬有八的沈鈞儒彼時也肩負全國政協副主席之重責,兩位年逾古稀的國家領導人合力完成一件精彩的《和平之境》,也為畫壇留下了一樁膾炙人口的不朽佳話。大手筆下必有大韻味,品讀畫軸,只見遠山雄奇,林木蒼茫,雲靄四漫,天高眼寬,儘是清爽舒朗之曼妙圖景。溪流潺潺之山腳下,周邊怪石嶙峋橫陳,奇花異草星羅密佈,一棵虯枝盤錯的高大松柏之下,一位頭戴斗笠的婦人正策韁於坐騎上稍作小憩,旁有一青年男子卸下包袱等隨件侍立,數十米外一少年郎正輕叩茅亭窗欄,或詢路、或討水,一派祥和靜謐之境,一團親和祥泰之氣。 

  共和國成立已近四載,抗美援朝戰爭的炮火聲猶在耳畔迴盪,全民致力於建設新中國的勁頭正空前高漲。於此舉國同心營造美好家園的重要時期,素有大局觀念的何香凝先生呈現給世人一幅古人嚮往世外田園之美景,追求和平安寧之迫切願望顯而易見。作者在謳歌欣欣向榮的清平世道之際,亦在用畫筆鼓舞廣大民眾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安定局面與幸福生活。所以說,《和平之境》並不是簡簡單單一幅雅致唯美的山水畫作,透過作品表面的線條與色彩,更應該領悟到兩位前輩苦心孤詣的一腔殷殷之情。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