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傅抱石 1953年作 觀瀑圖
山本靜,水流則動。
溪水是山川的血脈,
它起源於岩石或山的交匯處,
眾水匯而成潭,兩崖逼而為瀑。
飛瀑落下後,形成水口,
岩石零落,溪水飛濺,
便形成壯觀景象。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歷來文人墨客,常以瀑布詩或畫來傾訴自己的胸懷。其眾流攢沖、鳴湍疊瀨,正可以比興之手法,將心聲一吐為快!
張大千 1938年作 觀瀑圖
小貼士
家中掛有山水瀑布的作品是非常吉利的:瀑布在中國畫論中稱為泉,瀑布的功能宛如血脈般的貫穿山水全局。家中的瀑布畫,應選擇瀑布小而緩的,寓意行「運」流水,「石」來運轉,錢財滾滾來。而大瀑布的山水畫掛在公司客廳、會議室是非常吉利的。俗語稱:「山管人丁,水管才祿」。好的山水瀑布畫可使工作順利,財運亨通。山水畫中有了瀑布,有了水的潤澤,也更具靈性。
傅抱石畫瀑布
傅抱石 天池飛瀑
「未曾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蘇軾的這首詩若用來形容傅抱石的畫風,是最為恰當不過了。
1949年作 山瀑清會圖
傅抱石的作品最得心應手的,當屬飛瀑流泉和雨景山水。尤其是他的飛瀑流泉,從入蜀直至去世,一直沒有間斷,成為傅抱石山水畫作中最為主要的一個方面,也標誌著傅抱石山水畫創作的最高成就。
1954年作 太華飛瀑圖
其獨創的抱石皴畫山石飛瀑,破筆散鋒,或提或按,或濕或干,順來逆往,自由揮灑,盡顯博大雄偉之氣。山水之間,層層渲染,申明陰陽,挽結虛實。而點景之筆謹嚴細巧,以致使亂頭粗服的畫面跌宕生姿。真可謂大膽落筆揮毫情,小心收拾臻妙詣。
二老觀瀑
傅抱石往往醉後作畫,欣賞他筆下的飛瀑圖,你可以感受到一種磅礡之氣從畫面中悠然而起,若風旋水瀉、毫飛墨噴;似閃電雷鳴、驚濤撲岸;又如狂飆戾天、濃雲慘淡……這正是傅抱石的畫風,於磅礡大氣中見精微,於蓬勃生機中顯率真。
傅抱石 聽瀑圖 1945年作
此畫繪於1945年,畫家金剛坡居住經歷行將結束,正值年富力強的創作巔峰期。
本幅技法上,熟練地運用他獨創的「抱石皴」,勢如狂風驟雨,不僅成功的描繪了懸崖峭壁、瀑布飛流的宏大場面,而且表現出灌木蔥翠、流雲殘霧的氤氳氣象和渾厚之態。筆墨功力造詣深邃,己臻爐火純青的境界。畫意強烈飽滿,巧妙地留著空白,使垂簾直瀉的飛瀑,湍急奔流的溪水,與水口佇立的礬石和搖戈的蔥綠灌木,構成一首龐大的交響樂章。
傅抱石 觀瀑圖
傅抱石 鏡泊飛泉
傅抱石 觀瀑圖
傅抱石 觀瀑圖
黃君璧畫瀑布
黃君璧是一代山水畫大師,尤以畫雲水瀑布為長。他筆下的作品雄偉壯麗,氣勢萬千,自成一格,為世人所讚譽。
黃君璧 1942年作 聽瀑圖
雲水瀑布
李可染畫瀑布
作為一位融匯中西、引領時代的傑出畫家,李可染的畫作無論是趣味盎然的牧童與牛還是氣勢磅礡的山水,潤筆飛墨之間均將傳統中的陰與陽、西方繪畫中的明與暗都體現得淋漓盡致。
李可染 高巖飛瀑圖
畫瀑布要先抑後揚,「飛流直下三尺」的宏偉之勢,是經有峰巒間迂迴曲折的「醞釀」過程。曲直相映,便構成山谷的幽深的瀑布特有的氣魄。為了增強畫面瀑布的空間感和豐富線條的變化,瀑布前面的近景中可采樹木或岩石掩擋,這樣有藏有露,景色尤能顯得深密含蓄。
1987年作 山靜瀑聲喧
李可染更是以此著稱,他擅以沉重而又神秘虛幻的光照感表現瀑布,機具藝術感染力。
臨亭觀瀑
1979年作 觀瀑圖
1946年作 觀瀑圖
1979年作 黃山人字瀑
雙瀑圖
雨後觀瀑圖
山亭觀瀑圖
陸儼少畫瀑布
陸儼少畫山水,尤善於發揮用筆效能,以筆尖、筆肚、筆根等的不同運用來表現自然山川的不同變化。《煙江疊嶂圖》是以寫意的筆法表現了氣勢宏偉的水口風光。
《煙江疊嶂圖》局部
《煙江疊嶂圖》局部
畫水口先以濃墨勾皴出澗石,然後用淡墨勾染水波。無論以哪一種勾皴筆法,對水口的描繪都應注重質感,以剛與柔、蒼與潤、虛與實、濃與淡、靜與動的對比手法,使山巖與流水有所區別。並應強調形勢的變化,巖洞的疏密、前後、動靜的妥善經營,這樣就能塑造出有形有色的水口,或奇偉、或險峻、或深邃、或開張,氣象萬千、驚心動魄的局面。
陸儼少 雲巖飛瀑
峽江行
巫峽高秋
蒼松泉瀑圖
關山月畫瀑布
關老晚年的山水畫作品內涵深刻豐富,筆墨蒼勁老辣,高風峻骨,意境悠遠,這和他一生堅定不移的遵循「筆墨當隨時代」的指導思想有密切關係。《山中一夜雨》正是作者晚年山水作品的鴻篇巨製。
畫面中大雨過後形成的多處高山山泉匯聚成瀑布飛流直下,氣勢磅礡。而兩旁的蒼松巍然屹立,歷經歲月的洗禮仍然表現出頑強生命力。整個畫面表現出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作為嶺南畫派的傑出代表,關山月繪畫的題材、風格、氣魄,已大大超越了嶺南畫派固有的模式,將國畫藝術帶入一個更高的境界。
亞明畫瀑布
亞明15歲參加新四軍,17歲開始走上藝術之路,新中國成立以後長期擔任江蘇省國畫院負責人、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主席,並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觀瀑覓句
七十年代後期,亞明開始以古代詩詞名篇為題的山水畫創作,為「文革」後期的山水畫注入了一股新鮮的空氣。他寄希望於一些傳統的題材,探求中國畫永恆的意境、趣味、氣韻,從塵封中找回傳統的筆墨,恢復失去知覺的傳統筆墨,從而使傳統的中國畫薪火續傳。
溪山觀瀑
觀瀑圖
黃山雲瀑圖
觀瀑清吟
峰巒松瀑圖
陳少梅畫瀑布
陳少梅生於湖南衡山的一個書香之家,自幼隨父學習書畫詩文,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22歲主持湖社天津分會,成為津門畫壇領袖。
藝術上轉益多師,博采眾長,從明人唐寅、仇英得其秀逸清俊之氣,從浙派戴進、吳偉得其磅礡生動之致,從元代倪雲林得其幽淡恬靜之趣;再溯源而上,直追宋代郭熙雄健明潔之妙,馬遠、夏圭遒勁蒼潤之勢。作品功力沉雄博大,足與古賢抗衡,形成了寓秀雅於陽剛的清勁畫風。
觀瀑圖
高士觀瀑圖
觀瀑覓句圖
松瀑幽居
太白觀瀑
石瀑擔夫
豐子愷畫瀑布
一代文藝大師豐子愷,對中西繪畫深有研究,豐子愷先生站在中西方文化之間,以散文家的文筆、藝術家的眼光,不失偏頗又滿富情懷地講述中西美術的發端、演變、繪畫技巧和藝術風格,並佐以實例分析,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真正美麗的藝術世界。
《仰之彌高:雪竇山千丈巖》
1963年3月,時年66歲的上海中國畫院院長豐子愷先生,在他的妻子徐力民以及次子豐元草、幼女豐一吟的陪同下,從上海來到浙江寧波、舟山等地旅遊。在寧波時,豐先生登上溪口雪竇山采風,並選擇勝景千丈巖瀑布進行繪畫創作。事後,豐子愷先生根據當時現場畫下的速寫,創作出了畫作《仰之彌高:雪竇山千丈巖》。畫中五位遊人或立或坐,忘情地仰視著西側褐紅色的飛雪巖。豐子愷借「仰之彌高」一語,表達了類似心情。
豐子愷 觀瀑圖
觀瀑圖
策馬觀瀑
賞瀑
騎馬觀瀑圖
駐馬觀瀑圖
吳冠中畫瀑布
王國維說:一切寫景皆是寫情。這是適合於油畫風景和水墨山水兩方面的座右銘。吳冠中曾說過:我曾寄養於東、西兩家,吃過東家的茶、飯,喝過西家的咖啡、紅酒。今思昔,豈肯忘恩負義,先冷靜比較兩家的得失。
《瀑布》
吳冠中的此幅《瀑布》極好地運用了線條與塊面的抽像形式表達出水墨的美感。在大塊白色中,以長線條長塊面揮灑,即將瀑布的順勢浩蕩而下展現的淋漓盡致。流水湯湯,水天一色,在一片單純的背景前突然出現幾座人家屋舍,白的牆黑的瓦,和諧清新的色調,寧靜淡美的境界,使得畫面產生一種抒情詩的感染力。
《天台山飛瀑》
《天台山飛瀑》作品採用中心式構圖,畫面中心是飛流直下的瀑布,順著山勢奔流而下,在山腳彙集,回歸平靜。飛瀑兩邊是嶙峋的山石,山石中的翠竹堅挺的生長著。飛瀑之源也是出人意料的平靜,一間小屋,一抹新綠,一山人愜意的生活。整幅畫面既有點線面的組合,又有虛實意境,體現了中國式的用筆韻味和意境之美。
藝術源於自然。從大自然中吸取養分,是藝術創作的必經之路。瀑布——這一名詞,是一個大概念,其中包含了泉、溪、澗等有落差的水流。只有將自己置身於自然,對水流有較深的認識,畫時才能得心應手、達到天我合一的境界。
責任編輯:子曰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