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瓷器精品及圖片(共37張圖片)
  • 17年6月2日 10:3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新石器時代

古瓷器欣賞

彩陶漩渦紋雙耳罐,高37cm,口徑10cm

罐小口,圓腹,腹側安雙環耳,平底。胎呈暗紅色。肩及上腹部以寬肥的黑彩條帶和細窄的鋸齒狀條帶構成漩渦紋,利用弧線的起伏旋轉表現河水奔騰向前的韻律感。這種將柔和的弧線和醒目的圓點相結合構成二方連續的裝飾帶,是馬家窯文化的典型構圖方式。

古瓷器欣賞

彩陶蛙紋雙系罐,高42cm,口徑13.1cm

罐泥質紅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兩側有豎耳。於橙紅色陶衣上繪黑彩變形蛙紋。彩繪線條流暢,富於變化,與造型協調一致。

此罐上的變形蛙紋是馬家窯彩陶應用較為普遍的花紋之一。

古瓷器欣賞

彩陶缽,高9.6cm,口徑21.3cm

缽斂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漸斂,小平底。橙黃色泥質陶,表面打磨光滑。缽內、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繪紋飾。缽內飾以底為中心的漩渦紋,外壁為波浪紋,口沿為三組菱形網格紋。此器造型飽滿,圖案線條流暢,是馬家窯類型彩陶的典型器。

馬家窯文化的突出特點是彩陶特別發達,而且可以分為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類型,分別代表三個發展時期。馬家窯類型彩陶造型有壺、罐、瓶、缽、盆等,多為細泥橙黃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繪條帶紋、圓點紋、波紋、漩渦紋、方格紋、人面紋、蛙紋、舞蹈紋等,構圖嚴謹,筆法嫻熟。圖案設計採用以點定位的方法,使畫面充分展開,盡情變化,具有強烈的韻律感。

時至今曰,馬家窯文化彩陶上古老的母題仍不失其迷人的魅力,那流暢的線條所產生的韻律感仍帶給我們以美的享受。

古瓷器欣賞

彩陶弦紋瓶,口徑8cm,足徑6.5cm,高21.5cm

瓶陶質,敞口,束頸,鼓腹,腹下漸收,平底。器表光滑,上腹部彩繪弦紋六周,紋飾簡潔明快,樸素大方,有很強的裝飾性。此類弦紋是馬家窯文化中馬家窯類型彩陶的常見紋飾。

古瓷器欣賞

彩陶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高16.4cm,口徑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質紅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繪紋飾,口沿上描繪以點定位的水波紋,腹部描繪兩層三角形幾何紋,兩層紋飾中三角形的大小及形狀相同,但方向相反。這種三角形紋飾可能是由魚紋逐漸抽像演變而來。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紋飾具有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明顯特徵。

古瓷器欣賞

黑陶高柄杯,新石器時代,口徑7cm,足徑6cm,高15cm

杯敞口,束腰,高柄足外撇,平底。杯身有凸出的弦紋為飾,高柄中空,柄外壁鏤三孔。因採用了輪制方法,器壁較薄,素面磨光,配以鏤空等多種工藝手法,製作十分考究,是一件精緻的飲酒用具。

古瓷器欣賞

黑陶單把杯,新石器時代,口徑8cm,足徑8cm,高12.5cm

杯呈筒形,腹間微收,平底,杯身一側有扁形把,便於持拿。杯為輪制而成,杯身均勻地分佈三道弦紋。

此杯具有龍山文化黑陶的典型特點,器表漆黑如墨,器壁薄如蛋殼,反映出當時制陶技術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古瓷器欣賞

紅陶鬹,高39cm,口徑11.9cm

鬹胎為泥質紅陶,沖天長流,細長頸,三個大袋足分襠而立,頸與後袋之間附一個麻花狀鋬手,便於提拿。器物造型遒勁有力,似挺立之雄雞。

鬹是龍山文化最具特色的器物種類之一。此鬹為龍山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古瓷器欣賞

紅陶雙耳罐,新石器時代,口徑8cm,足徑4.5cm,高12.2cm

罐泥質紅陶,手制而成。敞口,束腰,折腹,平底,口沿至腹部有對稱的單鋬耳,器身無紋飾。

齊家文化陶器多為素面,彩繪極少。此罐造型優美,設計巧妙,製作精緻,具有實用功能。

商周

古瓷器欣賞

白陶雕刻饕餮紋雙耳壺,商,高22.1cm,口徑9.1cm,足徑8.9cm

器斂口,腹微鼓,圈足,口下安雙耳,足上有對稱雙孔。器身通體刻劃饕餮紋。

此器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其無論造型或紋飾,均模仿當時的青銅器,是商代白陶的典型器物。

古瓷器欣賞

原始青瓷雙系罐,高13.2cm,口徑8.4cm

罐斂口,折腹,束腰,平底,腹兩側各有一橫系。罐身施青黃釉。肩飾水波紋及弦紋。此罐的造型如同魚簍,小口,大腹,以增其容積。這是西周早期原始瓷的造型特徵。

此時釉已成為瓷器的必要組成部分,不僅起隔水、利於清潔的作用,而且有裝飾器物使之美觀的作用。釉是一種玻璃體,由於其所含金屬離子的作用,施於瓷器上,會產生各種顏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這是由於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亞鐵。

此罐出土於河南省洛陽地區。

春秋戰國

古瓷器欣賞

原始瓷提梁盉,高17.7cm,口徑7cm

盉直口,圓腹,下承以三獸形足,流為獸頭狀,壺體另一側飾一捲曲短尾。提梁為弓形,頂部兩端飾有鋸齒形稜脊,肩、腹部飾以四道連續的水波紋。器物造型古樸端莊,釉色青中泛黃,施釉均勻,紋飾簡潔明快,富有動感。

原始瓷出現於商前期,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戰國以前,由於當時工藝技術水平低下,原料處理未經精細的過濾、淘洗、捏練、陳磨等工藝過程,器物造型簡單,胎體多有裂紋,釉色很不穩定。戰國時期,原始瓷的製作有了長足的進步,其燒結性能和器表施釉等方面均有很大發展,器形規整,釉層厚薄均勻,釉色青黃,造型多仿當時的青銅器,有尊、鼎、簋、盉、豆、鍾等,紋飾多以刻、劃、捏塑等為裝飾,具有純樸簡潔的風格。

此盉造型規整,釉色均勻,是原始瓷中的佼佼者。

秦漢

古瓷器欣賞

彩繪陶方壺,漢,口邊長11.5cm,足邊長12.6cm,高39cm

壺口部與足底皆為方形,四角攢尖方蓋,壺身兩側各有一鋪耳。通體飾以黑、紅彩為主色調的圖案,頸與腹部皆繪流雲紋,並以菱格紋條帶相間。

此件方壺的造型和彩繪紋飾均仿照同時期的漆方壺而作。此類彩繪陶器在戰國和西漢墓葬中出土較多,可能是專用於殉葬的明器。

古瓷器欣賞

醬釉陶壺,西漢,高32.7cm,口徑14.9cm

壺洗口,束頸,溜肩,鼓腹,足外撇。壺外通體施醬黃釉,肩部及腹部各刻劃弦紋兩道,其間彩繪水波紋。釉色濃郁明快,古樸和諧;紋飾佈局疏朗,描繪筆調粗簡豪放,寫意感極強,反映出當時崇尚樸實自然的藝術格調。

漢代釉陶屬於低溫鉛釉,多以綠、黃褐或棕紅色為主,釉面有光澤。經科學測試結果表明,其著色劑主要為銅和鐵,在氧化氛圍中經700℃的低溫燒製而成。銅經氧化焰燒製,可使釉面呈現美麗的翠綠色,而鐵則呈現黃褐或棕紅色。

此陶壺仿銅壺造型燒造,釉層清晰透明,釉面光滑可鑒,花紋具漢代獨特的裝飾風格,充分顯示了漢代陶藝家的深厚功力,也集中體現了漢代釉陶裝飾所取得的成就。

古瓷器欣賞

青釉劃花雙系壺,高32.6cm,口徑14.3cm,足徑14cm

壺撇口,長頸,溜肩,肩部相對兩側各有一系,鼓腹,圈足。通體施釉,釉呈黃綠色。肩部飾劃花紋飾,頸、肩及腹部飾弦紋5道。

西漢原始青瓷的胎質一般比較疏鬆,存有大量氣孔,吸水率高,胎色呈灰色或深灰色。其釉層普遍較厚,色調偏深,多呈青綠或黃褐等色。裝飾紋樣則有弦紋、水波紋、雲氣紋及劃刻花紋等,壺、罐等多飾雙系或堆貼鋪首。

此壺器型敦厚古樸,紋飾洗練,釉厚而色深,是典型的西漢原始青瓷向東漢青瓷燒成的過渡性器物。

古瓷器欣賞

青瓷雙系壺,東漢,高24.5cm,口徑11.5cm,底徑9cm

壺洗口,束頸,溜肩,鼓腹,腹以下漸斂,平底。肩部置對稱豎系。通體內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頸、肩部刻划水波紋,腹部刻劃密集的弦紋。

這件青釉雙系壺胎體較薄,釉層勻淨光潔,屬於剛從原始瓷中脫離出來的質量更高一籌的青釉器,堪稱我國最早的瓷器。

古瓷器欣賞

綠釉陶壺,東漢,高40.3cm,口徑15.2cm, 足徑15.7cm

壺盤口,長頸,肩部置對稱鋪首耳,垂腹,腹下承以外撇高圈足。壺通體施低溫鉛綠釉,釉呈瓜皮綠色。口、頸、腹部均飾凸起的弦紋。

此壺屬於隨葬品,腹部轉折處釉面因長期在地下處於潮濕環境中析出鹽類物質,致使表面呈銀白色。

魏晉南北朝

古瓷器欣賞

青釉堆塑穀倉,高46.4cm,腹徑29.1cm,底徑16cm

穀倉上半部堆塑多種飾物:有三層崇樓居中,一層兩側各有一條狗把門,樓簷之上有棲息的鳥和覓食的老鼠。崇樓兩側各立一亭闕,闕下有八位侍僕各執不同的樂器,正聚精會神地演奏樂曲。穀倉頂部堆塑五隻相連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從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圍簇擁著引頸覓食的雀鳥。穀倉的下半部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塑貼一龜馱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時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千意(億)萬歲未見英(殃)」24字。龜之周圍塑貼人物及鹿、豬、龜、魚等動物,其間還夾雜刻劃狗、魚、龍等紋飾,另有 「飛」、「鹿」、「句」、「五種」等字樣。

此穀倉為20世紀30年代後期浙江紹興三國墓出土。其胎體呈灰白色,通體施青釉,釉面不甚勻淨。

該器以百鳥爭食、歡慶豐收、牲畜滿欄等立體雕飾展現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江南吳地莊園五穀豐登的場景,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此器用來隨葬,稱為「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種種享受。

古瓷器欣賞

黑釉雞頭壺,高17cm,口徑7cm,底徑9.3cm

壺洗口,細頸,圓腹,平底。肩部一側雕塑一凸起的雞頭形流,相對一側飾安一曲柄,柄連於肩、口之間,另外兩側各飾一橋形系。壺身裡外施釉,外壁釉不到底。釉色黑如漆。

此壺為東晉時期所制,器形完整,風格古樸,釉色瑩潤勻淨,是不可多得的德清窯上品。

古瓷器欣賞

黑釉唾壺,東晉,高9.9cm,口徑8.9cm,底徑9.4cm

唾壺盤口,束頸,扁圓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層在高溫熔融狀態下產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積釉處釉層較厚,堆積欲滴。釉面滋潤,開有片紋。

唾壺亦稱唾器,屬於衛生潔具。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曾出土署「女陰侯唾器」銘的漆唾器。瓷質唾壺始見於東漢,三國、兩晉時開始流行。東晉時期以青釉唾壺較為多見,黑釉唾壺少見。東晉時期燒黑釉瓷的瓷窯以浙江德清窯最為著名,經科學化驗其黑釉中三氧化二鐵含量達8%左右,故燒成後,釉面產生色黑如漆的效果。從這件唾壺的胎釉特徵看,亦應屬於德清窯製品。

古瓷器欣賞

青釉龜形硯滴,高5.8cm,口徑2.4cm,腹徑4.9-4.7cm

硯滴為烏龜形狀,龜首昂起,頸部刻劃螺旋紋。龜背前小後大,有圓形的小直口可以盛水,龜腹平坦,刻劃十瓣蓮花裝飾,通體施青釉不到底。

這件硯滴為東晉時期所制,屬於南方青瓷越窯系,造型生動,工藝精湛,不失為一件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

古瓷器欣賞

青釉褐彩雞首壺,東晉,口徑5.5cm,高15.4cm

壺盤口,雞首狀短流,鼓腹,平底,俗稱「雞首壺」。肩部兩側有橋形系,並有一弧形柄連接口沿。通體施青釉,壺口與雞首處點綴褐彩,有畫龍點睛之妙。

雞首壺始見於西晉,與羊首壺同類。早期壺的流口多為實心,不能出水。至東晉時期,流口疏通,成為這一時期南方的主要曰用瓷器之一。

古瓷器欣賞

青釉褐斑四系壺,高17.9cm,口徑8.4cm

壺洗口,長頸,豐肩,鼓腹,腹下內收,平底。底部無釉,有支燒痕跡。肩部刻劃弦紋2道,四面分別飾一橫向系。外口凸起弦紋1道,器身施半截釉,釉色青黃,散佈有垂淌的褐斑。

此器為東晉時期所制,褐色彩斑裝飾面積較大,形態千變萬化,或似潑墨,或似樹葉,裝飾效果綺麗,十分罕見,屬於南方青瓷越窯系。

此壺於1954年由故宮著名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捐獻。

古瓷器欣賞

青釉褐斑羊頭壺,高23.8cm,口徑10.8cm,底徑10.8cm

壺口淺盤式,細頸,球形腹,平底。肩部一側置羊頭形流,相對一側置曲柄,另外兩側各置一橫系。通體施青綠色釉,底部無釉。在壺口沿、羊頭及繫上均塗點褐斑。肩部暗劃弦紋2道。

此壺的精彩之處在於羊頭形壺流,羊口微張,頜下一綹鬍鬚,雙目外凸,雙角向後彎曲,雙睛塗點褐彩,頗具神韻。六朝時期的青瓷壺常以動物的頭部作流,除羊頭外,還有雞頭、虎頭、鷹頭等。

青瓷發展到東晉時期,裝飾上呈現出新的特點。西晉青瓷上盛行的帶狀印紋或刻紋此時已基本消失,代之以刻劃的弦紋,或者光素無紋飾,形成簡潔樸素的風格。但西晉晚期出現的褐斑裝飾至東晉時卻大為流行。這些特徵在這件器物上均有體現。

古瓷器欣賞

青釉人騎獸器,高17.7cm

人騎於獸背,雙手握獸角,頭戴網紋卷沿高帽,帽中空,可插燭。騎獸人高鼻圓眼,頜下有須;獸則伏臥,齜牙瞋目。人、獸之身都戳印圓形紋,獸面篦劃須紋,長尾垂。通體施青黃色釉。

此器是西晉瓷塑製品的典範,形象生動,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古瓷器欣賞

青釉四系鳥鈕蓋缸,通高9.3cm,口徑8.2cm,足徑8.2cm

蓋缸斂口,扁腹,圈足外撇,肩部四面各飾一條形系。外壁模印菱形錦地網格紋,間飾劃線弦紋。器物內外皆施青釉,圈足內素胎無釉。蓋圓形,蓋口可以合於缸口內。蓋面飾3周凹陷的寬弦紋,蓋頂雕塑一對小鳥,情態活潑可愛,展翅翹尾相對而立,栩栩如生。

此器為西晉時期所制,屬於南方青瓷越窯系,造型新穎別緻,反映出當時工匠們高超的制瓷技藝。

古瓷器欣賞

青釉印紋雙系壺,高26.6cm,口徑14.9cm,底徑11.2cm

壺盤口,束頸,豐肩,斂腹,平底。通體施青釉。外口凸起弦紋,肩部堆貼獸面啣環裝飾,兩側各立雙系。肩部模印網紋,網紋上下各戳印小菊花紋一周。

雙系壺在西晉時期較為多見,是當時盛水的器皿。此壺造型莊重規整,釉色勻淨,其獸面啣環裝飾和模印網紋都是西晉時期青瓷的流行紋飾。

古瓷器欣賞

青釉羊,高13.2cm

羊臥伏狀,昂首張口,體態肥碩可愛。背部飾對稱的線條紋。腹部淺刻戳點和條紋,似羽翼張揚。此器釉色青綠,晶瑩潤澤。羊首上端開一圓洞。

羊在古代被視為祥瑞動物,三國兩晉時,青瓷中屢見羊形器,均精緻可愛,為一時風尚。

古瓷器欣賞

青釉雙系獸面紋扁壺,西晉,口徑4.2cm,最大腹徑18cm,高14cm

壺小直口,肩上有兩小系,器身呈扁橢圓形,平底微內凹。通體施青釉,雙系之間印圓圈帶狀裝飾,中間貼塑一獸頭,這是西晉時期普遍採用的一種裝飾方法。扁圓的形體和設計巧妙的雙系使之既實用又便於攜帶。

古瓷器欣賞

青釉鏤空雙系罐,西晉,通高17.7cm,口徑12.3cm,足徑14cm

罐直口,鼓腹,足外撇。口兩端貼半環形繩系。通體施青釉,腹上部滿飾鏤孔。

南方的青瓷製作水平到西晉時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還原焰的燒製技術,青釉色彩較穩定,胎質細膩,胎色灰白。除印貼、鏤孔等裝飾手法外,西晉的壺、罐、尊、洗類器物的肩部和口沿多飾裝飾帶,以細密的幾何圖案為主。此器釉厚處色調較深,釉薄處則淺淡,整體效果晶瑩明澈。

古瓷器欣賞

青釉雙系罐,高23.8cm,口徑21.4cm,底徑13.7cm

罐短直口,豐肩,腹下內斂,平底。罐內及外壁通施青釉,釉色微黃。肩飾模印網格紋,上下戳印圈點紋,其間用絃線間隔。肩部左右兩側塑有雙系,系面印錦紋。肩前後兩側分別貼塑獸耳啣環裝飾。

此器為西晉時期所制,屬於南方青瓷越窯系,釉面瑩潤光潔,紋飾簡練。

古瓷器欣賞

青釉雙系卣,高23.7cm,口徑11.7-10.6cm,底徑16.4cm

卣直口,短頸,平肩,垂腹,腹下飽滿,圈足外撇,通體呈扁圓形狀。卣的肩部前後兩面各貼塑獸首,其下各立一系。肩左右兩邊分別塑有龍首系,龍鼻下卷構成圓環。兩對系大小相間,形成穩重平衡之美。施青釉,釉面勻淨,微黃。外壁上部印紋飾4組:中間為4行菱形模印紋飾一周,其上下分別戳印圈點紋,最下方由一周山形紋托起上部圖案。器壁的菱形紋飾與圈足外壁上模印的3行菱形圖案相對應。

此器為西晉時期所制,屬於南方青瓷越窯系,其整體紋飾規整,和諧古樸,上下呼應。此卣仿青銅器提梁卣燒造,卣上面的龍首系具有懸掛提梁的作用,因此又被稱作提梁卣。

古瓷器欣賞

青釉印紋貼花洗,高9cm,口徑20.7cm,底徑15.7cm

洗折沿,鼓腹,平底,三獸足。器外壁模印網紋一周,上下戳印圓圈紋,網紋上又分六方模印貼塑6尊佛像。洗沿刻劃條形羽狀紋飾。洗內底刻劃太陽紋、水波紋和羽毛紋。此器內外施青黃釉,釉面有侵蝕剝落的現象。

洗在當時是主要的生活器皿之一。此洗屬南方青瓷越窯系,具西晉時期比較流行的造型,借鑒和吸收了青銅器的紋飾和造型,又以佛像作為裝飾,反映了當時佛教已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

古瓷器欣賞

青釉印紋豆,高9.3cm,口徑16.8cm,足徑11.9cm

豆斂口,扁圓腹,高圈足。通體施青釉,足內無釉。器外壁模印網格紋,上下分別戳印圈點紋一周,腹部兩側相對貼塑獸首啣環。

此器屬於南方青瓷越窯系,其釉色勻淨,造型端莊古樸,紋飾清晰、簡略、自然,是早期青瓷的佳作。

古瓷器欣賞

青釉刻花單柄壺,高21.3cm,口徑11cm,足徑12.4cm

壺口折沿,短頸,圓腹,平底。肩部兩側置對稱雙條形系,另一側有管狀短流,與流相對的一側為一單柄,柄尖高起微向外卷。壺體飽滿、渾圓。胎體厚重,呈灰白色。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釉厚處透明,玻璃質感強。

此壺紋飾共有3組,肩部及腹下刻仰覆蓮瓣各一周,兩層蓮瓣間,刻忍冬紋,每層紋飾之間隔以弦紋。紋飾層次清晰,線條簡潔、明快、流暢。

此壺的造型襲西晉時壺的式樣,並有較大改進,增強了裝飾效果,提高了實用價值,是研究壺形演變的重要文物,堪稱南朝青瓷的代表作品。

古瓷器欣賞

青釉雞頭壺,高24.4cm,口徑8.8cm,底徑10.7cm

壺洗口,長頸,豐肩,直腹下斂,平底,底有支燒痕。肩部一側雕塑雞首流,相對一側為一弧柄,另外兩側各飾一橋形系。肩部刻弦紋兩周,並刻雙層覆蓮瓣紋。器通體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有垂釉現象,釉色青黃,有細小的開片。

南朝時期的雞頭壺與兩晉時期相比造型變得高大,肩部由溜肩演變成為豐肩,直腹。南北朝時期北方制瓷業的興起受到了南方制瓷業一定的影響,以雞頭作流的壺在北方也開始出現。這件以蓮花瓣紋作裝飾的雞頭壺表現出南北青瓷相融合的時代特徵。

古瓷器欣賞

黃釉綠彩刻蓮瓣紋四系罐,高23.5cm,口徑7.7cm,足徑8.4cm

罐直口,溜肩,肩部有四弓形系,腹下漸收斂,假圈足,平底。口部及下腹部各刻弦紋一周,肩部刻弦紋數道,四系之下刻忍冬紋一周,腹部刻下垂蓮瓣紋。器身上半部施黃色透明釉,又在八個方向上各施一道綠彩,下部露胎。

此罐1958年出土於河南省濮陽李雲墓。李雲為北齊車騎將軍。據出土墓誌記載,該墓為李雲夫婦合葬墓,葬於北齊後主武平七年(576年),由此可斷定該罐的下限年代。該墓出土的另一件黃釉綠彩罐,現存於河南博物院,造型及釉色與這件相同,唯四系是方形的,與之有別。

黃釉綠彩罐胎質潔白,造型工整,釉色突破了單一色彩,更富裝飾性,為豐富多彩的唐三彩工藝開創了先河。忍冬紋與蓮瓣紋組合,一般為佛教藝術裝飾題材,此罐有確切年代可考,其造型和紋飾對研究北齊時期的宗教觀念及藝術等均有重要意義。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