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黃賓虹畫風的轉變(共11張圖片)
  • 17年12月10日 00:2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黃賓虹六七歲時已涉染丹青、叩問畫理,直至九旬臥病臨終之際,仍以手指在蓋被上勾山水、畫梅花,一生勤勉如此。有研究者和愛好黃賓虹繪畫的「黃迷」們把他早期和中晚期的畫風分別稱為「白賓虹」和「黑賓虹」,這是個形象的說法,但略嫌簡單籠統了些。

是什麼導致了黃賓虹畫風的轉變,由「白」變「黑」

黃賓虹 粉嶺山色

「白賓虹」一般指黃賓虹早年臨擬古人的作品。黃賓虹的家族中多為「徽商」。「徽商」自明清以來就有收藏書畫、資助畫家從而抑揚畫風的傳統,黃賓虹的父輩們也不例外。從孩童時,他就開始臨習家藏或族中親戚收藏的古跡,主要的臨寫對像有沈周、查士標、董其昌等,稍長臨王蒙、石濤、龔賢等。一方面這說明徽商與明末清初文人畫家圈子共同的趣味,另一方面,這一系文人畫家大都強調線條骨格,給黃賓虹的筆墨觀和一生的筆法探索產生了深刻影響。

是什麼導致了黃賓虹畫風的轉變,由「白」變「黑」

黃賓虹 冷泉片石·金文七言聯

我們在黃賓虹早年即所謂「白賓虹」的畫裡看到,他強調線條,但更注意用筆的松秀靈動,並且著意與臨習對像保持距離,避開某些過於強烈的或過於個人化的風格特徵。比如他臨仿倪雲林的作品,並不一味地用宿墨枯筆營造幽淡;曾見過藏於歙縣博物館的臨漸江畫稿,是用中鋒勾勒而不是側筆折帶皺等典型的漸江風格。這種淡化「風格」、不刻意於「個性」追求,也不急於自創面目的早期山水畫,正是因為具有「淡宕松秀」的審美特徵而被稱之為「白賓虹」。這或許也正體現了黃賓虹藝術生涯的「謀略」,看似平庸,卻為日後奮身一搏保證了方向路子的純正,也練就了靈活多變的身手,更留出了騰挪的空間。

是什麼導致了黃賓虹畫風的轉變,由「白」變「黑」

黃賓虹 小閣幽棲

黃賓虹畫風的轉變,即由「白」變「黑」,大致是在60歲以後。當然這關乎黃賓虹畫學思想的確立和成熟的過程,但這期間,黃賓虹從上海遷居安徽貴池,但因遇洪澇而返回上海這一事件,或許是使其畫風從此濃黑厚重起來的一個來自自然的原因。

是什麼導致了黃賓虹畫風的轉變,由「白」變「黑」

黃賓虹 黃山雲門

因為貴池湖捨、豪雨連天成了黃賓虹日後創作的一個常見題材,而筆下的墨色也明顯潤澤淋漓起來。當然,更重要的是,從那以後黃賓虹確實多了遊歷山水的機會,比如兩次桂林、廣東、香港游,兩次返回歙縣黃山,游雁蕩山盤桓半月,70歲那年在四川青城峨眉諸勝居游一年多。

是什麼導致了黃賓虹畫風的轉變,由「白」變「黑」

黃賓虹 秋江小景

而「黑賓虹」畫風的內在成因,首先是由早期的以明人的立場方法上窺宋元進入到以來源於自然的真實生命的感悟來解讀宋元人的理法。比如,以黃賓虹的看法,「北宋多畫陰面山,如夜行巖壑間」,而米芾雲山是「虛中取氣,如有呼吸」。在雁蕩、四川,黃賓虹詩文中多有「嘗於深宵人靜啟戶獨立領其趣」的記錄:入夜攜筆遊走山間,感受四圍山巒起伏如虎豹般或盤踞或奔跑,體驗什麼叫「萬壑奔騰」;江岸月夜,仰望群峰在月光照耀下的光影變幻,悟到了如何用筆墨表現光影、表現虛實關係的微妙;在一場突來的暴雨中,坐看青城山的風雨喧囂和石樑飛瀑,體會天地間自然生命狂放的力量,體會「雨,點」與「米點」之間怎樣相通於一種自然理趣。

是什麼導致了黃賓虹畫風的轉變,由「白」變「黑」

黃賓虹 陽朔紀游

「黑賓虹」最重要的特徵是來自自然生命的信息逐漸取代了人們所熟諳的明、清以來的舊有模式。在技法上,他開始自主、自信地選擇范寬、李唐等質實、剛性的用筆,用宋人層層積染的方法,著力構築渾穆深邃、滋潤淋漓的風格基調。

是什麼導致了黃賓虹畫風的轉變,由「白」變「黑」

黃賓虹 豐溪甲秀

而這其中,尤其是後期,有兩個古人,應該是黃賓虹非常留意的取法對象,一個是被稱為「放逸」的元代的方從義,其綿韌且具運動感和書法意味的線條,最合表現自然生命的律動;再一個是明末程遂,其筆法頓挫逆行,墨色枯簡中見華滋厚潤,最能表現自然生命的強健和蒼茫曠遠。正是這些獨到的取法和實踐功夫,讓黃賓虹晚年的畫繼續前行、繼續昇華,尤其90歲前後的「衰年變法」,已不是一個「黑」字可以概括的了。

是什麼導致了黃賓虹畫風的轉變,由「白」變「黑」

黃賓虹 秋山悟道圖

黃賓虹認為,「揚之高華,按之沉實」即韻遠與質實的平衡是倪雲林、黃公望畫中的高妙之處,但他們都是「從唐人刻劃獷悍中伐毛洗髓而來。」惲南田崇尚「虛空粉碎」,謂畫紙上若有靈異之氣在漂浮,然這種「虛空粉碎」的境界非有一種拔身凌空的內力不能致。黃賓虹在「黑密厚重」以後,在九旬之年,到達的正是這種境界。只是這種境界,一方面,是用筆墨解悟中國哲學的高妙境地,另一方面,黃賓虹的解悟已超出古人而具近代特徵。

是什麼導致了黃賓虹畫風的轉變,由「白」變「黑」

黃賓虹 西泠橋上望北高峰

是什麼導致了黃賓虹畫風的轉變,由「白」變「黑」

黃賓虹 落日五湖浮

寄居燕市的十餘年間,黃賓虹勤力於山水畫之變。1944年,黃賓虹在致友人信中提到「鄙人游跡,近十年所至閩越巴蜀諸山,今擬與古跡融會一片」,以「自立面目」,並「漸覺成就可期」,最終完成「黑賓虹」的轉變,確立起自己屹立畫史的黑、密、厚、重的基本山水面目。

此幅《落日五湖浮》作於1946年,展現的正是畫家自立面目的成就,呈現出渾厚華滋的獨特韻味,堪稱傾力之作。畫面採取左山右水式佈局,以高遠加平遠取勢。畫面中煙波浩淼,氣勢磅礡,湖中島嶼帆船星羅棋布,錯落有致。黃賓虹筆力中處處可見篆籀氣息,洗練凝重,遒勁有力,章法裡虛實相生,盡顯老辣陳煉之趣味,正如賓虹先生之言:「作畫實中求虛,黑中留白,如一燦之光,通室皆明」。黃賓虹在北平期間得以寓目眾多前賢名跡,並廣事臨摹,此際取徑北宋為多,對董、巨用力尤甚。本幅構圖得自寫生,又吸收北宋全景式山水的格局,晚年高遠取勢的作品,基本是左側大山,右側流水,在此基礎上生出萬千變化,氣勢雄渾。此作分別以煙嵐、溪流區隔,將畫面分為上中下三段,但每段之間又並不割裂,以山頭、樹木、橋作為接引,從視覺上串聯起各部分。左下的壓腳印和右上的題款,彼此呼應,共同構成了有機的畫面整體。位置經營可謂經歷千錘百煉,極耐推敲。

是什麼導致了黃賓虹畫風的轉變,由「白」變「黑」

黃賓虹 武夷山水

據題款,此幅武夷山水立軸作於1947年的北平。那時,黃賓虹的藝術已爐火純青,作畫也甚為嚴謹,雖物價飛漲,但卻不輕易售畫,頗為「清高」,這從《黃賓虹年譜》記載1947年2月7日他致黃樹滋函可見一斑:「張大千來此售畫,每張定價法幣二十萬,齊白石每尺四萬元,皆甚忙碌。敝人只擇人而與,非經至介紹不動筆,各紙鋪索者皆謝絕之,意留傳精作,不與人爭名利耳。」

此幅山水立軸即黃賓虹「擇人而與」之精品,是他為友人之太夫人八十壽誕所繪,故取武夷山色為詠贊對象,在憶寫白花巖景致中寓含壽比南山之意,這從大山堂堂的構圖中亦可領略一二。畫面巨峰拔地而起,山溪流淌,草木蔥籠。沿山路曲折而下,間有莊園,清溪於山腳匯成平湖,一小舟載客獲物徐徐而來,有探望之意。畫作景物豐富,藉題發揮,寓意深醇,令人聯想起吳門四家之沈周為老師陳寬祝壽所作之《廬山高》。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