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共120張圖片)
  • 15年3月24日 02:1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千里江山圖卷》是宋畫中表現住宅和村落全景最多的一幅。它畫的是江南水鄉之景,是創作而不是寫生,加以當時畫家只有十八歲,不可能有很多的經歷見聞,所以畫中所表現的除本人所體驗者外,必有相當一部分是從前人作品中吸收過來或受師友啟發 而來者。對於這種情況,需要具體分析。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一 方面,既然不是專門描繪某一特定地點,而是泛寫江南,畫中在某些方面會夾雜有一定 的想像成分;既然會吸收前人之作,畫中就會有較早一些時候的情況,所以不能把它和寫實作品同等看待,把所畫內容一一信以為 真,也不能用它做為判定時代的嚴格依據。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另一方面,正因為它不是畫的一個具體地點,它就不太受那些具體實物的限制,它所 反映的不是某個具體的現實的建築物,而是當時人們常見的建築形象。從某種意義上 說,這可能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意義。這一點,對那些在畫中多次出現的建築形式來說,尤其適合。因此,只要正確估計這兩方面的因素,這幅畫中所提供的建築形象,仍不失為瞭解宋代住宅建築的重要資料。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畫中表現的建築類型

畫中表現的建築物可分住宅、園林、村落、寺觀、橋樑、水磨坊等四類。分述如下:

一、住宅及園林

畫中所表現的住宅從小到大不下數十幢,佈置方式有的自由靈活,因地制宜,有的規整方正,近於程式化,內容相當豐富。現依由小到大的順序,擇其不重複者,歸納介紹如下:

1、較小而簡單的住宅: 這類住宅在畫中表現最多,其形式有散列式、一字形、丁字形、曲尺形等簡單形式及其組合體。這種住宅較小,便於利用地形,多畫於山間水畔的隙地上。

一字形住宅:如圖一: 1——4 所示都是三間兩椽的建築,參閱現存農村舊住宅, 一般房屋一椽的深度多在1一1.5M 左 右。故兩椽進深只有 2. 5一3M, 是很小的建築。其佈置方式或散列,或串連,有的沿山形疊降(圖一: 1)。其中有的兼營酒店(圖一:3)。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2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3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4

曲尺形住宅:圖一:6、13 所示為兩房屋相連成曲尺形,一為瓦頂,一為草頂,可能是相當簡陋的衣民住宅。圖一:12所示實際是在曲尺形住宅再加建一冀而成,其曲尺部分為住宅,所加一翼做為灑店。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6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3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2

丁字形住宅:圖一:7、9、10、11、16都是丁字形住宅。其中10在丁字的一橫上開門,7、9在丁字的一豎上開門,也都是較小的住宅。其中只11、16由多幢組成庭院。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7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9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0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1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6

總的看來,這類住宅形式簡單,佈置靈活,可以隨地形改變。這些形式在近代農村傳統住宅中都還可以看到,除了梁架和門窗裝修已有某些改進外,沒有很大變化。

2、工字形住宅 : 這種住宅在畫中表現得很多,都是前堂後室中間連以主廊,體型比前述各種形式都大些,也比較規整。

畫中所示最簡單的形式是只有一幢孤立的工字廳,一般前堂後室均面闊三間(圖二:1— 7)。 有些在周圍裝籬或柵,圍成院落(圖二: 1一4, 6, 8) 。 大部分工字廳卻一部兼用草頂,只有少量大型宅院才全部為瓦頂(圖二:11、12)。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2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3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4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5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6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7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8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1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2

在大型住宅中,都是以工字廳為主體, 在其周圍加建輔助建築,組成群組或庭院。畫中所示有在堂、室兩側加耳房(宋式叫「挾屋」)(圖二:3、9)、在堂前加兩廂及大門組成四合院(圖二: 1 、2 ) 、在主廊左右建廂房(圖二:6)等幾種方式。更大的住宅還把這些方式綜合起來(圖二:4、9、14),或把工字廳的一部分做成樓(圖二:11、12)。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3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9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2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6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4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4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1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2

3、其他大型住宅 : 畫中 除 上 述 二類外,還有一些形式比較特殊或不大規則的大型住宅(圖一:16—22)。這些住宅有的以樓閣為主體(圖一:17、18、22),有的以工字廳的變體為主體(圖一:20、圖二:14),周圍不規則地佈置一些輔助房屋和園林建 築。一般的住宅有一重門,個別大住宅有二重門(圖一:18)。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6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7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8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9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20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21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22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4

此外,還有兩組建築形式比較特殊,其中一組的主體為十字形平面,前有二亭,左右後三面迴廊,後有五間歇山頂的後堂,庭中植柏,頗不類居住建築(圖二:15); 另一組在堂後有草廬,建於中軸線上,草廬右側有一亭,堂中二人對坐,應是住宅,但形式古怪,也許是仿所謂「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的高士、隱士之居?姑存臆說再考之(圖一:19)。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5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9

關於園林部分,已經散見於前舉各宅中,把這些現象歸納起來,還可以多少窺知一些當時園林佈置的特點。

一個特點是在宅畔建亭,這在全畫中有四例(圖一:19、20、22,圖二:9),有可能是當時通行的佈置方式。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9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20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22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9

另一個特點是在住宅正堂中軸線上前方建臨水亭榭,這在全畫中有三例(圖一:22、圖二8、9)。證以其他宋元畫中所見,可能也是當時通行的佈置方式。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22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8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9

此外,還有些隨地形佈置的例子(圖一:14、15、16、20,圖二:10、13),基本上是較簡單的有軸線的佈置方式。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4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5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6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20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0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3

圖中也表現了一些村落,一般是背山面水,或以林木為屏障,一組組住宅沿山坡、水濱、路旁自由佈置,雜以一些亭閣和朱欄小橋。這類村鎮形式恐未必可信,很可能是因為此畫是畫給皇帝看的,粉飾太平,把所有大小住宅都和諧地畫在山水之間,盡量烘托園林化的氣氛,沒有表現出任何堡、寨、門牆等防禦設施,和當時的實際情況可能有相當大的不同(圖一;21, 圖二:8)。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21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8

二、寺觀

畫中寺觀共二處,其一在遠景中,僅微露塔尖,模糊難辨。另一座平面佈局看不清楚,但建築形式尚可辨別(圖二: 16)。其中主要建築都是二層樓閣,一般都是上層面闊五間,進深三到四間,均為歇山頂,簷口平直,屋角不起翹,屋頂用鷗尾,其中兩座中間連以二層高的廊子,形成工字殿。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6

三、橋樑

畫中表現橋樑有五六處,均梁式橋,僅用材及大小規模不同,分述於下:

1、長橋:圖 中畫一座巨大的木構樑柱式亭橋,其做法是橋身以三根柱子並列,上架橫樑,為一組構架,全橋有三十三組構架,共三十二跨。每跨架木樑,鋪木板,連成橋面,兩側加木欄干。橋面自兩端向中央逐漸升高,中間建橋亭。亭為重簷攢尖頂,四面出龜頭屋,構成十字形平面。亭下近水面處加建一層,有樓梯與上層亭子相通,使中央橋亭成為一座平面十字形的二層樓閣(圖三:3)。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三:3

2、小型亭橋:圖三:2 是一座小型亭橋,橫跨山溪上,下面以磚為基,上立木柱,架樑鋪板,周以欄杆。橋面上建四坡頂的小亭子,亭四角有短牆,上部編植物為之,呈黃色,屋頂四周出引簷,亦黃色,應是蓆、箔之類加木骨做成,整個亭橋具有較濃的園林建築色彩,可能不是一般交通用的橋樑。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三:2

3、用竹(或木)籠裝卵石做橋墩的梁式橋:圖三:1所示,橋墩畫成垂直線間加曲線橫道,可能表示用竹蔑條編成的籠子,也可能垂直線表示木柵,橫曲線表示編柵的竹蔑,構成木籠,中間實以卵石,做成橋墩。橋面架樑鋪板,上鋪土路面。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三:1

此外,圖中還有一些簡單的橋,如橋面微微隆起的單跨施朱欄的梁式橋,和一種兩端低而寬,中央高而窄,無欄杆的多跨橋。這些橋構造一般,無須詳述。

四、水磨

圖三:4所示是一座橫跨山溪上的水磨,其做法是先在溪上建磚砌的攔水壩,壩上建屋,下設水輪,引水沖擊水輪轉動,帶動水磨。磨房周圍建有附屬建築、大門和籬笆。磨房之後的溪上有水閘,是儲水和導水沖水輪用的,從畫中還可以看到水閘的金口柱和閘板。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三:4

畫中表現的建築構造和細部

此圖所畫建築尺度較小,雖然畫得非常精緻,但很多地方表現得還是不夠清晰明確。同時,此畫是創作不是寫生,也不能全部看成有實物依據的。但是其中重複出現多次的東西,也有可能是當時或更早些時候比較常見的做法。現分別歸納如後:

一、基礎

一般房居在台基上立柱,台基可能是土基,也可能是磚基。有些建築沒有畫出台基,是因為比例太小而略去,由現在江南地區建築的情況看,當時也不可能沒有台基而直接在地上立柱的。

有些大型建築是在地上立木柱,架樑鋪板,做成平台,再在平台上建勝,形如干闌(圖一:22)。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22

臨水建築的台基有兩種做法:一種在水中砌磚基,其上立柱建屋。如圖三:2亭橋和4水磨房的基礎。另一種是在水中立柱, 建平台,其上建屋,即干闌建築,如圖二:8、9所示。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三:2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三:4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8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9

二、梁架

畫中所繪房屋樑架都是樑柱式,無用穿斗架者。一般房屋屋頂進深二至四椽,只有圖一:22之正堂上層深四椽,可能下層深六椽,是畫中各住宅裡最大的一座。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22

梁架都畫得很簡單,用朱色或褐色線畫成,未見畫有彩畫或斗拱的表示。樑柱都是直材,未見有梭柱月梁的表示。在建築的山面上,於蜀柱與義手之間的三角形壁面上, 常常畫出圓形或三角形孔洞,或在平梁之下開直欞窗,是通風排煙的孔道。

三、屋頂形式

1、廡殿頂 : 宋式稱為「四阿」 , 即四坡頂,專用於殿堂。此圖中大建築及寺觀均未見用廡殿者。只有一個廊橋的小橋亭(圖三:2)及圖二:11前左方一個小房子是四坡,無脊及脊飾,只是一般的四坡頂小屋,不是正規宮殿上用的廡殿頂。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三:2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1

2、歇山頂:宋式稱為「廈兩頭」。此圖中除寺觀外,住宅也有一些用歇山頂的例子(圖一:17、18、20、22,圖二:11、12、13)。由山面露出的梁架看,除寺觀為四椽平梁,表明屋頂深六椽外,其餘都是平梁義手,表示進深為四架椽。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7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8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20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22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1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2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3

此外,有些房屋在歇山頂四周加引簷,形如歇山頂(圖一:19的堂,圖二:8之水閣、9之前堂)。實際上,二者所用材料不同,從中可以行出古代歇山屋頂產生的雛形,但還不能算歇山頂。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9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8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9

這些住宅的歇山壓頂屋脊都是在灰色線上畫黑道,表示它是疊瓦為脊,沒有走獸、獸頭等飾物,僅寺觀的歇山頂上用鴟尾。

3、四角攢尖屋頂:全部用在亭子上, 如圖一:9、15。從亭子頂 上露出一根木棍看,可能是《營造法式》中所載的「簇角梁」的構造。屋面多為草頂,少數為瓦頂。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9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5

4、懸山屋頂 : 宋 代 稱 為「 兩 下 」或「不廈兩頭」。畫中建築物絕大部分為懸山頂,除寺觀及個別建築外,大部分未畫出博風極、懸魚等構件。瓦屋頂都是疊瓦為脊,無脊飾。

畫中建築的屋頂,除寺觀外均未表示出有屋頂曲線。一些小建築或草頂房屋的屋頂反而畫成中間微微隆起的形式,和一般屋頂曲線恰恰相反。歇山的屋角亦未畫出起翹。

四、建築的面闊

一般房屋面闊三間,五間者較少,極個 別的為七間。建築的明次間面闊大多相差不 很多,但也有些建築當心間比次間寬三倍以 上。(圖一:19一20,圖二:1、3、9) 這些建築一般都是住宅中的堂、室等主體建 築,其他廂房等輔助建築則不是這樣,可知這不是畫家的筆誤,而是如實描繪的。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9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20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3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9

五、門

住宅大門的形式有幾種:

最簡單的是在籬牆中開籬門,沒有明顯的門框、立柱。這多見於小宅中,或用為大宅之外門。

其次是衡門,即立二柱,柱頂架一根橫木(圖一:8)。也有上架二根橫木的(圖 一:19,圖二:11、14)。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8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9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1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4

第三類是在衡門上加兩坡屋頂,和後代影壁式大門類似,宋元時期稱為獨腳門(圖二:13)。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3

第四類是屋宇式大門,有一間兩架椽分心用三柱(圖一:17,圖二:4、9、15), 三間二架椽(圖一:14、18,圖二:1)三間四架椽(圖二:12)等幾種規模。但即使是三間的門屋也只是在當心間上開門,次間裝直欞窗。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7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4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9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5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4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5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六、窗

圖中所繪房屋的窗多數是直欞窗,構造很簡單,在二柱之間施腰串及額,中加欞子,無立頰、心柱、榑頰等構件。

有些建築的窗畫成黃色斜方格(圖一:20、21,圖二:2、15),也有畫為直方格者(圖二:15),都是寬一間,不分窗扇。可能黃色是編竹做成的,直方格是木構的,都是民間的做法,現在在江浙地區農村舊住宅中還可以看到。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20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21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2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5

七、牆

畫中房屋牆都是白粉牆,柱子露明,可見是很薄的編竹或葦抹泥的牆,與現在江浙傳統住宅的做法同。夯土牆只見用為影壁,未見用於房屋或圍牆中。

籬牆做法大略有三種:一種為垂直木柵,隔一定距離加一根稍粗的柱子(圖一:9、16、20)。第二種畫作斜方格加水平及垂直線,應是編竹籬(圖一:14、15、19)。其中圖一:19的竹籬水平分為四道,和《營造法式》竹作中所載的竹籬基本相符。第三種畫成周圍木框,中間加黃色垂直線及人字花紋,可能是用蓆做圍牆,也可能是用葦或草編成的,多用在大宅中(圖二: 9 ) ,是比較考究的做法。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9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6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20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4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5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9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9

八、引簷和涼棚

圖中很多建築的前後簷或四周挑出用木骨蓆子心做成的棚子,坡度與屋面平行,接續在簷頭之下,向外挑出。有的在外端加支柱(圖一:19),有的只加斜撐, 是供遮陽和防雨用的構件。《營造法式》卷六載有板引簷,用於簷下,是接續小連簷向外挑出的簷子,用木板做成。它的功能、使用部位都和圖中的蓆棚相似,僅一用蓆,一用木,可知它也應叫引簷。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9

還有一些房屋,在前簷加建涼棚,構造與引簷同,所異者是它的屋面為水平的,甚至是外高內低,和屋頂之間形成一道天溝, 其外側不用斜撐,一律用柱。涼棚多用在較小的建築上,只設在房屋的一側(圖一:5、16)。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5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6

九、室內傢俱

圖中建築物都很小,大部未表現室內佈置,只有五六所住宅露出一點傢俱,也很模糊,最多的傢俱佈置方式是在中堂屏前中央設一椅(圖二:3、12),或在屏前相對設兩個杬子或二人對坐的(圖一:18、19、21),另一例是在窗前畫一椅向外。總之,傢俱佈置得很簡單,這可能是當時的真實情況。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3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二:12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8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19

從《千里江山圖》看宋代建築,解說詳細,穿越歷史

圖一:21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