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子監圖景的民國紙幣(共3張圖片)
  • 21年1月3日 04:4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民國十年中南銀行發行的壹圓券正面

  北京國子監又稱為“北監”或“北雍”,位於東城區國子監街(明、清時稱成賢街)15號,與孔廟相鄰,始建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明朝時期行使雙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而北京國子監是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太學)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機構,是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它整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佔地面積超過27000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坊,以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且其大門名集賢門,門內東西兩側有井亭。二門名太學門,門內左為鍾亭,右為鼓亭。門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坊內左右為黃琉璃瓦重簷碑亭,北為主體建築辟雍。主體建築兩側有“二廳六堂”、御碑亭等,形成傳統的對稱格局。前院東側有敬持門與孔廟相通,構成“左廟右學”。

圖2 民國二十五年山東平市官錢總局發行的拾枚銅元券正面

圖3 民國三十三年中央銀行發行的壹百圓法幣券背面

  筆者發現,在眾多的民國發行紙幣中,有三種帶北京國子監圖景。其中第一種是最早見的,為民國十年(1922)中南銀行發行的壹圓券。該券由美國鈔票公司印製,其正面圖景(圖1)為北京國子監內的日晷。日晷(guǐ)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但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歷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位於辟雍以北的彝倫堂,元代名為崇文閣,是國子監藏書的地方。明代永樂年間重新翻建,改名“彝倫堂”。早年曾是皇帝講學之處,興建辟雍之後,則改為監內的藏書處。在乾隆帝未建辟雍大殿之前,皇帝們都是在彝倫堂講學,在此堂正中設置寶座給皇帝。彝倫堂的建築形式為單簷懸山頂,是國子監裡最大的廳堂式建築。堂前是寬廣的平台,為國子監召集監生列班點名、集會和上大課的場所。而平台東南角上,立的就是壹圓券上這一座天測定時間的石刻日晷。 

  第二種,是民國二十五年(1936)山東平市官錢總局發行的拾枚銅元券。此券由山東省政府印刷局印製,縱56、橫105毫米,其正面圖景(圖2)為北京國子監辟雍殿內的琉璃牌樓。這枚銅元券上的琉璃牌坊,三門四柱七座。其位於二門內辟雍殿前,是北京唯一一座專為教育設立的琉璃牌坊。牌坊正中,正背兩面有醒目“圜橋教澤”“學海節觀”,均系乾隆皇帝御書。牌坊上覆黃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學重教的傳統。坊內左右,為黃琉璃瓦重簷碑亭。 

  第三種,是民國三十三年(1944)中央銀行發行的壹百圓法幣券。該券由美國華德路公司印製,縱72、橫142毫米,其背面圖景(圖3)為北京國子監辟雍。辟雍殿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下詔修建的,乾隆五十年(1785)辟雍及配套工程歷時二年竣工建成,由當時的大學士兼國子監事務劉墉主持修建,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古代“學堂”,為古代皇帝臨雍講學的場所。此殿矗立在國子監的中心位置,平面呈正方形,深廣各17.7米,每邊三間面闊,三三得九,意為九州,均為大紅色木質門窗。四角重簷攢尖頂,覆黃琉璃瓦。四面辟門,四周環以迴廊和水池,池周為漢白玉雕護攔。池水四壁有噴水龍頭,璧池的水是在外院的東西各挖一眼水井,井上蓋有亭子,稱為“井亭”。水井挖有暗溝,分別通往裡院的東、西三堂後引入的璧池。池上架有四周石橋,通向辟雍四門,構成周代“辟雍泮水”之制,以喻“天地方圓,傳流教化”之意。 

  創立於隋唐、終結於清末的科舉制度,即通過公開考試,公平競爭、擇優錄取來選拔官員的制度。它在歷史長河中實行了1300年之久,在世界範圍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並造就了中國古代政治文教的一體化。其影響所及遠播海外,對東亞和世界文明進程產生過重要影響。國子監就是元、明、清三朝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它的另外一個名稱就叫太學,與科舉制度是相伴而生的。而筆者介紹的這三種北京國子監圖景的民國紙幣,似乎“看到”了科舉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消亡。同時也“見證”了國子監和科舉制度所蘊含的價值與精神,對於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一種巨大的文化財富。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