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4
寶雞,古稱陳倉,是華夏始祖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發祥地。“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周禮浸潤這片土地的點點滴滴,也造就了“青銅器之鄉”。“數量多、重器多、精品多、銘文多、標準器多”是業內專家列舉的寶雞青銅器五大特點。
圖5
圖6
圖7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是以集中收藏、研究、展示青銅器為主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單是博物院建築(圖7)就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它依山而建,南依秦嶺,北望渭水,採用了傳統的高台門闕形式,層層遞進,氣勢恢弘。主體建築造型別具一格,牆面由土黃色銹石砌成,羊首浮雕和青銅紋飾裝飾其上,極具歷史厚重感。
博物院收藏文物12761件(組),設有《青銅鑄文明》基本陳列和3個常設專題陳列——《對鏡貼花黃》《陶語訴春秋》《明月照瓊琚》。基本陳列有“青銅之鄉”“周禮之邦”“帝國之路”“智慧之光”四部分,薈萃了寶雞地區出土的青銅器1500多件。
所藏青銅器的銘文記載了數千年前的西周社會生活,涉及政治謀劃、征戰殺伐、祭辭誥命、冊賜宴饗、土地轉讓、刑事訴訟、盟誓契約、婚嫁禮俗等方方面面,至今仍散發陣陣“青銅書香”。記者探訪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翻閱那流傳數千年的“青銅史詩”。
何尊
盛酒器,上圓下方,體現天圓地方觀念,通體四道透雕的扉稜,整齊有序。
說起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鎮院之寶”,首先當屬“何尊”。何尊紋飾華麗,腹部雕有饕餮獸面紋,粗大捲曲的獸角翹出器外,頗有騰躍欲食的動感。
何尊的由來關係兩個身份非凡的“年輕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和同宗的貴族何。成王五年四月丙戌,成王召見了何,勉勵他傚法父輩,為國效力。為此,何鑄造了這件精美的青銅器,記錄周成王營建成周洛邑的重大事件及對他的訓誡。
何尊揚名於1975年“全國新出土文物匯報展”。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在清理銹蝕時,發現了器內底部銘文12行122字,其中有“宅茲中國”字樣,這是迄今發現的“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宅茲”指“居住在這裡”;“中”字形似旗桿,意為“中心”,“國”字由城池和兵戈構成,“中國”(圖4)就是國之中央。隨著歷史演進,“中國”一詞,逐漸成為我們國家的名稱。
“何以為尊,我有‘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陳列研究室主任任雪莉十分感慨,“走過3000年歷史長河,何尊‘中國’重現於世,而‘中國’已經成為每一個中華兒女自信自豪的源頭。”
(?朕)匜
盛水器,出現於西周中晚期,通高20.5厘米,腹寬17.5厘米,流相距31.5厘米,重3.85公斤。
(?朕)匜(圖5,音yìng yí)造型古樸,底部為四個獸蹄足,蓋前端有虎頭,口沿下飾竅曲紋,腹底和蓋鑄有銘文,共計157字,它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最完整的一篇法律判決書,享有“青銅法典”之美譽。
銘文記述了牧牛和他的管理者(?朕)打官司的過程。牧牛違背先誓,輸於訴訟,按罪行應鞭打一千下,並處以墨刑,經過大赦,改判鞭打五百,罰交銅三百鋝,判官伯揚父還命牧牛立誓。(?朕)勝訴後,用得來的銅做了這件水器,用以紀念此事。這篇刑典對斷獄量刑、加減等都有所規定,可見西周的法律制度已相當完備。“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與禮相輔相成有助於西周社會政令實施暢通。
害夫簋
盛食器,通高59厘米,腹深23厘米,最大腹圍136厘米,重60公斤。
害夫簋(圖6,音hú guǐ)是迄今唯一有明確紀年的西周厲王自作器,也是目前發現最大的青銅簋,有“簋王”之稱。其雙耳呈象首形,簋體下有正方形方座,加強了穩重感,腹圍和方座上均飾直稜紋,頸部和圈足飾一周竊曲紋,上下相互對照呼應。
害夫簋腹底鑄的124字銘文尤為珍貴。任雪莉介紹,文字表明周厲王制此祭祀寶簋,以祀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及其自身,賜降多福、長壽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