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泰和通寶拍賣成交價格(共14張圖片)
  • 17年6月29日 23:4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金泰和六年(1206),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稱「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組建了一支戰鬥力驚人的蒙古騎兵,四處出征,擴展地盤。金泰和八年(1208),金章宗暴亡,衛紹王繼位,成吉思汗借此機會與金國絕交,開始籌劃軍事進攻。經過數年鏖戰,「野狐嶺大戰」取得勝利後,蒙古軍隊取得戰略優勢,包圍了金中都(今北京),縱兵抄略河北、山西、山東一帶,如入無人之鏡。1213年,金宣宗繼位,迫於蒙古軍隊進攻,於次年下令遷都南京(今開封)。1215年,蒙古軍隊佔領中都,將金國的軍事勢力趕到了黃河以南。南遷,未能挽救金國的滅亡,1234年,在蒙古軍隊(含附庸的北方軍閥)與南宋軍隊的聯合攻擊下,金國最後的都城蔡州失守,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金代泰和通寶拍賣成交價格

金代泰和通寶折十 上美品,成交價USD 286800美元

自蒙古滅金戰爭始,至1259年忽必烈「收藩」以加強中央集權前,大約四五十年的時間裡,蒙古汗國對華北及中原的新佔領區,並沒有進行直接的管理。漢地戶口,一部分領屬於大汗,一部分被大汗分封給諸王、宗戚、勳臣。蒙古統治者通過派遣「達魯花赤」以監督各佔領區,同時以款服入質、領軍從征、繳納差發為條件,允許自金末戰亂以來出現在北方地區的大小軍閥世侯,如史天倪、張柔、嚴實、李全等,繼續在各自勢力範圍內行使實際的統治權。簡而言之,各地軍閥接受蒙古汗國的命令和指揮,按時按需上交金銀絲帛糧草等物資,換取當「土皇帝」的權利。

那麼,這一混亂時期,華北和中原地區的貨幣情況如何呢?

這得先從金代貨幣制度說起。

金代泰和通寶拍賣成交價格

金代泰和通寶折三楷書 極美品,拍賣成交價格RMB 402800元.錢文楷書,含瘦金體風韻,製作精美,直讀光背,分小平、折二、折三、折十四等幣值,鑄額極少,傳世罕見。今雖常見有折二型,但均為元時仿鑄,不及金錢精良,價值亦相去甚遠,金鑄泰和通寶皆珍罕。

金滅遼和北宋,沿用兩國舊錢,即小平、折二、折三(主要為北宋「崇寧重寶」與「崇寧通寶」折十,於宋徽宗後期改為折三)三等銅錢,不用鐵錢。金國扶持的劉豫偽齊政權,利用北宋的舊有錢監和工匠,鑄造三等幣值的「阜昌」銅錢投入流通。偽齊廢國後,鑄造「阜昌」的錢監,繼續鑄造了少量的「天眷」(三等幣值)、「皇統」(國博藏一品小平/陳光洋藏一品折三)銅錢,希望錢監得以保留或延續。顯然當時的金國統治者對鑄錢並不重視,此事不了了之。(註:「天輔元寶」推測也是這時補鑄的)

金代泰和通寶拍賣成交價格

(華夏評級-11)泰和通寶小平,24.6*1.4mm,,拍賣成交價格RMB 47520元

河南地區自北宋末年起,陸續出現過「錢引」、「小鈔」、作現錢流轉的「茶引」(七年為限)、偽齊劉豫發行的紙幣(七年一界),因此民間對紙幣並不陌生,具有一定的行用基礎。海陵王貞元二年(1154年),在漢族大臣蔡松年的建議和主持下,正式發行紙幣—-「交鈔」,行用於黃河以南地區,七年為一界,每界收取工墨費以舊換新。金國於河南地區發行「交鈔」,或許有防止銅錢流向南宋的考慮。此後,金國幣制變為以銅錢為主,局部以鈔為輔。

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年)二月,中都(今北京)設置兩個錢監,東為「寶源監」,西為「寶豐監」;京兆(今西安)設置一個錢監,為「利用監」,三個錢監一起鑄造「正隆元寶」小平銅錢,投入流通。金國統治階層認為這次才是官方第一次正式鑄錢。

金代泰和通寶拍賣成交價格

金 「泰和通寶」折二(直徑:29.6mm),上美品,拍賣成交價格RMB 46000元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下令陝西添用北宋舊鐵錢,(推測)現存的「大定通寶」小平鐵錢應鑄於此時。陝西添用鐵錢,效果並不好,於是大定四年(1164年)停用,這是金代貨幣史中,唯一一次(局部)行用鐵錢。這次行用鐵錢,與西夏同期在邊境地區鑄行「天盛元寶」小平鐵錢有一定關係。

在銅錢存量方面,金比南宋「幸福」。北宋一百六十餘年間,粗略統計所鑄大小銅錢折合小平銅錢,加上唐五代舊銅錢,大約有3億緡(貫/千)(省陌制770文為1緡,下同)。劉豫被廢時,金國從汴京官庫運走:黃金120餘萬兩、白銀1600餘萬兩、米90餘萬斛、絹270餘萬匹、錢9870餘萬緡。又據金世宗大定年間的史料,提及各路官庫所存現錢有5000餘萬緡。相比之下,南宋國庫的現錢,見於史載大多在數百萬緡,高峰期在1000萬緡上下;潤州(今鎮江)與升州(今南京)兩大軍資庫(分別供應淮東總領所與淮西總領所)所存現錢,也不過各有300萬緡;地方州府,例如重要和富庶的福州,僅有二三十萬緡。(古玩收藏網:www.zmkm8.com)

金代泰和通寶拍賣成交價格

金代泰和通寶折三楷書 美品。32.86~32.98*1.46~1.51mm 極少見,美品,估價:80000元以上,起拍價:30000元,拍賣成交價格RMB 44280元

這是因為北宋時期,銅錢主要投放於北方以應付軍事開支,又執行聚集現錢於京師(今開封)的財政政策,導致「靖康之難」後,大部分的北宋銅錢留在北方被金國獲得,南宋所繼承的留存於東南地區的銅錢,數量占比很小。這正是南宋出現「錢荒」,推行「行在會子」紙幣,在江北行用鐵錢的根本原因。

金國也有煩惱,產銅地區大多處於南宋境內(其實南宋也頭疼,原銅產量只有北宋時的十分之一左右),原料供應成為棘手的問題,大大限制了其新增銅錢的能力。雖然金繼承了大部分的北宋銅錢,但新增無望,官方與私人的積存儲藏(主要原因)、銅錢外流、熔錢鑄器等因素,又導致市面流通的銅錢越來越少,所以也出現了「錢荒」。金世宗統治的中期,「錢荒」的影響逐漸擴大,於是一系列的政策陸續出台:

金代泰和通寶拍賣成交價格

泰和通寶 海外回流,(24.61~24.70)*(1.33~1.46)mm,拍賣成交價格RMB 21200元

1,嚴格執行「銅禁」與「錢禁」;

2,收繳民間銅器,大定十八年(1178年)設監於代州,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設監於曲陽縣,鑄「大定通寶」小平銅錢,即使賠本也堅持生產;

3,將官庫所積存現錢投入流通(實際執行並不到位);

4,將庫存的「大觀通寶」大銅錢作折五投入流通;(註:原北宋京畿錢監所鑄造的大型「大觀通寶」折十錢,在改為當三使用時,重量超過幣值,因此北宋官方的庫存並沒有投放流通,一直留存到了金代)

自此金代貨幣制度中,流通的銅錢就有四等幣值: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絕大多數為北宋舊錢。

金代泰和通寶拍賣成交價格

(華夏評級-70)泰和通寶折二(元鑄),拍賣成交價格RMB 16960元

賠本鑄錢對於解決「錢荒」問題,仍然是杯水車薪,金章宗繼位後,罷廢了代州與曲陽縣的兩個錢監,將解決貨幣危機的注意力轉向紙幣—–「交鈔」。(註:推測某錢監在停閉前鑄造了「明昌元寶」小平銅錢)

金章宗改革鈔法,發行大鈔(1貫至10貫五等大面額)與小鈔(100至700五等小面額),廢七年換界之法,永久流通,許以舊換新,官方支俸與稅收均許折以「交鈔」。由此使得紙幣「交鈔」:增大了發行量,擴大了流通區域,擴展了使用領域,成為金代貨幣中的重要部分。

金代泰和通寶拍賣成交價格

泰和通寶,(27.99~28.23)*(1.42~1.65)mm,拍賣成交價格RMB 13780元

隨著發行量的增加,官方對於「交鈔」利於出,諱於收,幾年之內「交鈔」的信譽就出現危機,流通不暢。為了調控鈔法,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下令實行「限錢禁」,以法律形式禁止私人超限積存銅錢,但實際操作難有成效;承安二年(1197年)實行「銀鈔相兼法」,以法律形式承認白銀為正式貨幣,鑄造「承安寶貨」1兩至10兩銀錠為流通貨幣,視白銀為紙幣「交鈔」發行的準備金之一。這是中國貨幣史上自西漢「白金三品」後,又一次白銀正式貨幣化的嘗試,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金代泰和通寶拍賣成交價格

泰和寓意祥瑞,元時多有仿鑄,篆書花錢較為多見,楷書者稀見。上美品,估價:20000元以上,起拍價:8000元,拍賣成交價格RMB 12420元

此時,金代貨幣制度變為錢、鈔、銀三者並行。

銅錢:小平、折二、折三、折五;

交鈔:大鈔,1貫、2貫、3貫、5貫、10貫;

小鈔,100文、200文、300文、500文、700文;

(以小平銅錢為紀值單位)

承安寶貨:1兩、1兩半、2兩半、5兩、10兩。

(1兩法定等於2貫銅錢或交鈔)

金代泰和通寶拍賣成交價格

泰和通寶折二,(28.35~28.74)*(1.45~1.63)mm,拍賣成交價格RMB 11880元

白銀與銅錢的兌價在民間是上下浮動的,官方規定的兌價執行得並不順暢;此外,民間白銀大多鑄為鋌型,流通交易時需要切削、稱重、驗色等環節,然而「承安寶貨」作為法定貨幣,標記重量和無須驗色,誘使民間參雜銅錫大量私鑄,導致市場混亂、流通不暢。承安五年(1200年),罷鑄「承安寶貨」,保留白銀作為法定貨幣(1兩合2貫)的制度,不再限定民間交易的形式。

鑄造白銀貨幣失敗,交鈔流通不暢,金章宗的目光又重新回到鑄造銅錢上。泰和四年(1204年),試驗鑄造了「泰和通寶」真書系列,有五等大小。按金代幣制分別為:

小平、直徑24.5mm左右;

折二、直徑29-30mm左右;

折三、(原「崇寧通寶」折十型,直徑33mm左右);

折五、(原「大觀通寶」折十大型,直徑41mm左右,見嘉德2010年秋拍/園地「泰和居」泉友發圖,直徑41-42mm);

折十、(直徑45mm左右,2015年美國拍賣,趙權之先生舊藏)。

也就是說,舊譜中的大名譽品,真書「泰和通寶」折十,直徑在42mm左右的那一版其實是折五,直徑在45mmm左右那一版才是此次試驗新增的折十。

這套試驗性的真書「泰和通寶」,留存至今的實物,不僅有樣錢,也有少量流通型子錢,以折二、折三型為主,說明當時有小規模的試驗性量產。其中折二相對多一點,這與同時期的南宋,主要在生產折二銅錢有一定關聯,目的是減少生產成本。

金代泰和通寶拍賣成交價格

金代泰和通寶小平 上美品,拍賣成交價格USD 1554美元

折二真書「泰和通寶」,母錢級試樣,有一種「寶」字「貝」部左撇,有鑄造形成的損傷斷筆;而「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母錢級試樣此處已加工修整,使得寶足變短;最後小規模量產的子錢,面文全是短足寶。所以這枚寶足有鑄傷的母錢級試樣錢,保留了折二型「泰和通寶」上一級(祖模)的狀態,很有研究價值。

鑄造足值足重的銅錢,所費成本高於幣值,因此這次試驗並沒有推廣,官方隨後調整為生產「泰和重寶」纂書折十大錢,其直徑45mm左右,重20克左右(大概合小平銅錢5文的重量),靠重量取贏5文去補貼鑄造成本。

此後,金代的銅錢,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貨幣制度為鈔、錢、銀三者並行,以銅錢為紀值單位、以交鈔為主要流通手段、以白銀為大額交易的補充(不限使用形式)。

泰和中,蒙古鐵木真崛起,對金國形成強大的軍事壓力。泰和八年(1208年),金章宗暴亡,衛紹王繼位,改元大安。大安二年(1210年),金與蒙古潰河之戰,賞軍之費竟然為八十四車的「交鈔」,由此可見「交鈔」的發行量已經失控。崇慶二年(1213年),衛紹王改元至寧,隨後被弒殺,金人擁立金宣宗繼位,改元貞祐。

這段時期的貨幣,從留存的錢幣實物分析,衛紹王時有鑄造「崇慶通寶」真書小平、折二銅錢;「崇慶元寶」折三纂書銅錢;「至寧元寶」折三真書銅錢;金宣宗時有鑄造「貞祐元寶」小平銅錢;「貞祐通寶」小平、折二、折三銅錢。但是這些銅錢都是象徵性的試鑄,無法挽救金代貨幣制度的崩潰。「交鈔」濫發,貶值嚴重,流通停滯,每貫僅值一個小平銅錢,「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使得民間窖藏銅錢的情況越來越普遍。

金代泰和通寶拍賣成交價格

金代泰和通寶折二 美品,拍賣成交價格USD 1315美元

金宣宗貞祐三年(1215年),禁用現錢,廢除銅錢的法定貨幣地位,同時改「交鈔」名為「貞祐寶券」(「交鈔」貶值為千分之一)。金代貨幣制度變為鈔銀並行,白銀迅速佔據民間交易的主要地位,而銅錢則開始流入南宋,紙幣仍然受到民間排斥,出現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

興定元年(1217年),印造「貞祐通寶」,1比1000與「貞祐寶券」並行,4貫為白銀1兩,「貞祐寶券」貶值至二千分之一。

興定五年(1221年),印造「興定寶泉」,1比400與「貞祐通寶」並行,2貫值白銀1兩,「貞祐通寶」貶值至二百分之一;

元光二年(1223年),印造「元光重寶」,與「貞祐通寶」並行;又以綾印造「元光珍貨」,與現銀通行;

天興二年(1233年),印造「天興寶會」,1錢至4錢四等,同現銀流通;

次年金亡。

金代泰和通寶拍賣成交價格

金代泰和通寶折二 極美品,拍賣成交價格USD 1195美元

回到之前的問題,自蒙古滅金戰爭始,至1259年忽必烈「收藩」以加強中央集權前,大約四五十年的時間裡,華北和中原地區的貨幣情況如何?

由於戰爭的破壞,這一地區的人口和生產受到影響,戰爭平復後,實物經濟成分佔比大於貨幣經濟成分,貨幣主要以白銀、生絲、絹帛為主;此外受到金國原有貨幣制度的影響,蒙古汗國和軍閥都有印造紙幣投入流通。其中,蒙古汗國印造以白銀重量為單位的「銀鈔」;地方軍閥印造的紙幣,有以白銀重量為單位,有以絹的尺度為單位,還有以生絲為重量單位的「絲鈔」。

大量的銅錢,因為戰亂窖藏而退出流通領域,使得銅錢在流通貨幣中的地位逐漸下降並且虛擬化、抽像化。這一時期的地方軍閥,也鑄造了一些銅錢,以補充市面流通零用,主要為以下幾類:

1
選取北宋、金代流通子錢字口深峻精美的品種作為母錢印模翻沙鑄造。這就是古泉界常說的「元鑄」,例如北宋「崇寧」、「大觀」、「政和」、「宣和」;金代「正隆」、「大定」、折二、折三「泰和通寶」、折十「泰和重寶」等等。

2
除以上直接印模翻沙外,還有改模仿製的品種,如「米書大觀」、「異書崇寧」等。

3
還有印模翻沙時,改加「半錢」、「半分」、「五分」等錢文,或者直接制模作「支鈔半分」等錢文,鑄成紙鈔的輔幣。

「錢」與「分」,指重量單位,換算時得看對應的是什麼「鈔」。

如果是對應蒙古汗國或軍閥的「銀鈔」,則按2貫對1兩銀,「錢」與「分」對應換算為200文與20文;

如果是對應地方軍閥的「絲鈔」,則按1貫對1兩絲,「錢」與「分」對應換算為100文與10文;

另外,這裡的1貫、100文、10文,繼承於宋金的短陌制度,而且在金末減陌至60為百,並不對應實際中的足夠的1000、100、10枚小銅錢,是一組抽像的貨幣符號。

印象中還有以尺、寸為錢文的仿鑄幣(絹鈔的輔幣),一時找不到資料了,待以後補充。

金代泰和通寶拍賣成交價格

金代泰和通寶折三 美品,拍賣成交價格USD 896美元

最後,關於「泰和通寶」真書折二銅錢總結如下:

0金代,祖模(推測木質,寶左足受損斷筆,未見)

1金代,母錢級試樣兩種,寶左足斷筆、寶左足修改為短足寶(數據不詳);

2金代,子錢,寶左足為短足寶,直徑29~30mm;

3蒙古時期,以子錢為印模翻沙仿鑄,特徵是字口淺、筆畫粗、背內外郭平夷且肥大,錢體直徑小至27~28mm。

這是明顯的三個鑄造級的成品,但目前有人不承認金代有「泰和通寶」折二子錢,將2和3都劃為所謂的「元鑄」,這是不科學的。看看蒙古時期所翻的其他政宣徽宗錢,或者正隆大定,都是拿現成子錢翻模,並未刻意去找母錢級試樣(其實想找也不容易)。此外,仿鑄的「泰和通寶」真書折三,也是拿金代子錢來印模的,不承認折二的子錢是金代的,卻承認折三的子錢是金代的,厚此薄彼,難以服眾。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