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爐(吳邦佐)鑒賞(共3張圖片)
  • 15年7月13日 06:5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宣德爐

  中國銅器鑄造技術蓬勃發展,鑄銅業興盛,銅材取代其他材料,成為香爐鑄造的主要材料,並迅速普及。隨著養生熏香活動的興起,香文化也日益得到人們的關注,焚香用具早在東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漢唐隨著需求的增加,出現了由各種材料製作的香具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時,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責成宮廷御匠參照皇府內藏的定、汝、官、哥、均等名窯瓷器的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製香爐,鑄造了聞名於世的宣德爐,開了後世銅爐的先河。選用當時暹羅國(今泰國)的風磨銅,又配以金、銀、鉛、水銀等金屬,反覆進行冶煉,工序複雜。明代項元汴在《宣爐博論》中說“宣廟隨敕工匠,煉畢十二,每斤得其精者才四兩耳。”就這樣,吳邦佐受命最終煉就顏色、款識多樣的成爐數千隻,這就是名揚數百年,為後世所津津樂道的“宣德爐”。

  宣德爐造型優美、質地精良,名揚海內。冒辟疆的《宣爐歌》贊其皮色:“如女子肌膚,柔軟細膩可捏”。該爐在宣德當朝就有人仿製,持續到民國乃至今天仍不斷。山河變遷數百年,真正在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已極為罕見。由於歷代仿品流存諸多,以至於後來“宣德爐”已不僅是指宣德三年製造的爐,而成為帶宣德款銅爐的統稱。其中有些品質精良者,也是不可多得的古董珍玩。

宣德爐

  明清時期是銅爐製作的巔峰階段,工匠們在長期製作過程中積累了精湛的技藝,形成了獨特的傳統,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精心冶煉的銅爐,造型古樸典雅,爐身線條流暢,做工精緻,色澤柔和,質地細膩,收藏價值和歷史價值不容忽視。其獨特的文化特色使銅爐成為當時文化代表的典型器物,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

大明宣德(吳邦佐)

  此香爐銅胎,重:637g,通高:7cm,直徑:12.5cm。爐形豐滿略扁,頗顯厚重,口沿平正,左右耳似橋,故名曰雙橋耳銅香爐,其束頸委婉,圓潤肥腹,圈足厚重,底部有“大明宣德五年監督工部官臣吳邦佐造”十六字書款,款識深峻,刻剔精準,筆劃壯碩。整器造型線條優雅,質地細膩,入手敦厚。胎質包漿醇厚潤澤,色澤凝重深沉,頗具穩重質感,形制精美,做工精細。通體光素,器形古樸,可謂精絕。該器既可置於案頭以為實用,亦可掌於手中以作賞玩,於藏家而言可謂極富收藏價值。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