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古錢幣的偽繡與偽包漿辨別(共7張圖片)
  • 16年1月15日 11:2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第一,用漆和顏料拌和後塗在偽幣上,一年半載後乾硬了,幾乎像真銹一樣。

  第二,用松香或膠水拌以顏料,塗在偽錢幣,乾硬後看上去也和真銹一樣,但牢度色澤稍差。

 

  第三,用普通銅錢的真銹粘在偽造的銅幣上,銹是真的,幣是假的。

 

  第四,把偽幣置於土中或潮濕環境中,過兩三年後,偽錢即生出真銹。

 

  第五,把偽錢浸入醋酸中,加入硫酸銅,偽幣上會長出鮮明結晶狀的綠銹。

 

  第六,把偽錢浸入硫酸溶液中,較短時期就會生銹。

 

  第七,用細銅屑末,與硝酸、顏料拌和,徐在偽幣上,能長出比較牢固的銅銹。

 

  識別這些偽銹的方法是:

  第一,紅銹和水銀銹是不能用藥浸、土埋法取得的;如用顏料和漆、膠水等混合後塗上,時間一長,假銹即會脫落。

  第二,用偽幣浸入硫酸或醋酸中,或埋入土中長出的銅銹,一般都在表面,沒有深入銅質內部,而且長出的綠銹要粗、松、脆,容易脫落,不能發生硬綠,用手指欽壓,真銹和假銹即

易區別,偽錢的銹鬆脆易脫落,真錢的銹手指很難弄得動。

  第三,用膠水調以顏料做成的偽銹,經不起開水泡煮和鹼水洗刷,只要在開水中泡煮或用鹼水洗刷,假銹便會全部脫落。

  第四,用松香調以顏料做成的偽銹,雖然表面看來與真銹難以區別,但假使用手磨擦或熱水浸泡後,銹上如有松香氣味,即為偽銹。

  第五,用漆加顏料做成的偽銹,經過一年半載後比較堅硬,類似於真幣長出的硬綠銹,但是這種偽銹色澤不像天然長成的銹那樣自然,長久以後容易剝落。

總之,真銹是長年累月自然長成,銹質和骨,堅硬牢固,經久不變,人的手指難以刮動。而假銹較粗、疏、松、脆,容易利動或脫落,有的雖看來堅硬,但經沸水煮或鹼水洗刷,亦會全部剝落。明清以來的銅幣由於時代近,往往不生銹,就只能根據形制、文字來分辨了。 

版色也是辨別偽錢的一法。有的古錢無銹,傳用日久後,表面上生成一種堅硬的黑褐或古銅色,稱為」傳世古「。偽幣新鑄,當然無傳世古,作偽者把偽幣經火鍛燒或放入鹽酸、醋酸中浸泡,取出後再裹入衣帶內不斷磨擦,做成偽傳世古的。但真的傳世古堅牢,難以刮除,錢幣流傳愈久,色澤愈深,越是堅牢,極薄的一層,用水煮、洗、刮都很難去掉。假的傳世古比較輕浮,色澤不牢,有的是用偽錢放在煤煙上燻黑後,再上蠟打光的。這種偽造的傳世古用開水泡煮洗刷,即可以基本去除。

  銅幣本身的顏色也值得注意。明中葉前一般以青銅鑄錢,幣色青綠,有的泛紅,稱為水紅銅。明代後期以後用黃銅鑄錢,銅色淺黃而帶光澤。清代新疆、福建等少數地區的咸豐錢用紅銅鑄造,銅色紫紅。如發現宋代以前淺黃發光的黃銅錢,大概就是偽幣了,當然宋代以前有時個別貨幣由於冶鑄技術不精而雜入其他金屬較多,有的幣面也有呈黃銅顏色,如五代南唐的」唐國通寶「、」大唐通寶「以及」開元通寶「大錢也帶有黃銅色澤的,但其成分與銅鋅合金的黃銅不同。清代的年號錢型號較統一,偽幣極少,均用黃銅鑄造,但個別特殊貨幣也有比較珍貴的,如發現清代年號錢用青銅鑄造,呈暗褐青綠色,則大致可以認為是偽幣了。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