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解譯之前,簡介歷史:
公元1227年以前,在中國的大西北,有一個歷時近190年的西夏帝國,這個國家從建國時期以“尚武重法”為立國方針,隨著封建生產關係的發展,逐步走向發展佛教,振興儒學,轉變為“重文尚法”,以儒治國了,使這個“驍勇善戰”民族變得越來越文弱,最後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所湮滅。
西夏周圍的鄰國,都是有著深厚佛教文化的基礎,對其深受影響,就像儒學一樣,在原有的基礎上隨著生產關係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西夏建國後,統治者高度重視提倡推廣佛教。因為長期頻繁的戰爭,災難深重的民眾,為了尋找精神寄托,擺脫苦難,很容易就接受了佛教信仰。
“宗教是麻痺人民的鴉片煙”。西夏統治階級推行佛教是為了掩蓋階級矛盾,讓民眾看不出剝削和壓迫的本質,它讓民眾深信因果報應,忍受各種苦難,多多行善,靈魂不滅,把希望寄托於未來,引導人民脫離現實。
西夏統治者帶頭崇奉佛教,大修佛窟、修建佛塔和佛寺,購置佛典,翻譯經書,延請高僧前來傳授佛法。百姓從事做佛法;蓋寺捨;燒香禮佛;誦經等。形成了上下崇佛,僧人遍地的局面,使西夏成為了佛教國度。
佛教的發展,在客觀上促進了黨項人同漢人、吐蕃人、回鶻人之間的文化交流,對於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和提高是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筆者展示一組西夏文錢幣,既有大花錢,也有佛教供養錢,折十錢和不同批次鑄造的小平錢,這種組合可作為同宗互證。
筆者將破譯的這枚西夏文錢幣與信佛禮佛相關係,從錢幣的解譯過程能悟出信仰佛教的深意。此錢幣(上右下左)順時針旋讀,上方第一個字,《夏漢字典》解譯為:溶、入、進也。右邊第二個字,字典解譯為:孤也。第三字和第四字是“寶錢”二字,不必多解。筆者把這枚錢幣破譯為:“入孤寶錢”,這枚錢幣體現著對佛教虔誠的信仰。多數讀者一定非常難以理解,西夏文錢幣就是這麼深奧,西夏文字難譯,漢文意思難解。讀過佛學經書和信仰佛教的讀者也許容易通解,沒有讀過佛學經書的讀者如能夠通過筆者的釋譯得到明瞭,是屬很有佛道悟性了。請看下方佛教解讀:
佛(Buddha) 智者,覺悟者,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佛祖:釋迦牟尼佛,自行苦修最終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他悟出宇宙中的三個真理,即《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意思是:宇宙的實相是永遠變化不已的,沒有一刻停息的實體,萬物皆有變,有生必有滅。而人由於“自我”的利益觀念,又不真正明白身心內在和外在的一切都不可能永遠不變,從自我立場希望好的事物永遠存在,不好的事物不要降臨,懼怕“老”“病”“死”而痛苦。人,由於“自我”的利益觀念而生出了貪慾;不滿;愚癡;憂傷;悲痛;苦悶等煩惱……因此,人應該通過正確的修行瞭解“諸行無常”的真理,瞭解宇宙中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存在,也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存在,用這種觀念去看待內在和外在的事物,就不會因時空的不如己意而生痛苦,慢慢地就能讓自我的情緒寂靜下來,從而達至“無我皆空”,達至得到輕安喜悅,永遠祥和的境地。這個境地就是智慧的彼岸——涅槃寂靜。
修行者需要無我地把自己融入所有的空間,融入所有的時間,能正確地看清“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即是明白生命的真理,能調伏貪慾;斷貪慾;越貪慾,是名為“智”,能超越時空,融入時空,無我的融合與萬象,就是“智者”。修行是為了消除自我的痛苦煩惱而達至永恆的喜悅境地,修行的路是孤獨的,要自己走,生而孤獨,死而孤獨,要孤獨地走向通往涅槃之路,成為一個覺悟的人,即“佛”。
此枚西夏文錢幣由番字譯成漢字,讀作:“入孤寶錢”,再用佛學通解為漢文意思即:無我融入萬象,孤獨走入涅槃。
歡迎讀者們鑒評並提出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