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鑒定、真品與贗品的玉質之別(共3張圖片)
  • 21年6月20日 13:1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良渚文化處於新石器時期的晚期,由於當時的運輸能力的低下,所以,與紅山文化玉器一樣,不能(或基本上不可能)出現相距遙遠的異地玉質,這是一個基本原則。清代、民國時期仿製了一些良渚文化器形的玉器,用料比較複雜,譬如清中期的乾隆仿古,多用真正的和田料,而清晚期和民國時期的坊間良渚文化贗品,多用地方石性較大的類玉材料,儘管在器形上、紋飾上至在沁色沁斑上酷似,這些仿品現在已經包裹上厚厚的包漿,具有較強的蒙蔽力,但終因為與真正良渚標準器的用料迥兒,所以完全可以據此斷為老仿品。

良渚文化:贗品與真品的材質鑒別

良渚文化玉質

良諸玉器多是由石性較大的類玉組成,比較常見的有兩種玉質:

純淨質地:表現為色淺,少見或不見明顯的瑕疵,表面打磨精度高,常見製成外形比較小的如玉琮、玉鉞、玉璜等器。這類質地較純淨的玉質硬度偏低,有些在掩埋過程中受到了土壤環境的侵蝕,蛻變成雞骨白。所以如果從質地方面對雞骨白藏品的真偽實施判斷,第一,雞骨白的表面打磨細膩;第二,可以透過真品雞骨白的天窗,觀察到地方玉質所表現出的純淨程度,如果質地表現出石性很強,或嚴重的不純淨,就應該慎重對待。

良渚文化:贗品與真品的材質鑒別

良渚文化玉勒子

粗糲質地的可分為常見的兩種:

a.綠、黃材質,質地比較通透,內含明顯的黑色筋脈,多用於製作摘形器(髮箍)。通過對表面觀察可見黑色的筋脈清晰地鑲嵌在綠色之中,這種玉質的質地硬度很高,一般不會大面積受沁,更不見雞骨白;

b.石性很大的褐色材質,表面顏色與各種顏色的色斑相雜糅,這類材質的透光度極差,多見製成玉璧、大型玉琮等。

良渚文化時期玉器使用的材質狀況,是玉器史上最為複雜的,完全取材於周邊的類玉材料,所以很難符合某一個既定的標準。上面所講的兩種質地,也僅僅是就常見的玉質而言,不能看作是一言以蔽的整體概括。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良渚文化玉器很少見到白色,這是初學者所應該記住的。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